装备最好,反应最快,作风最强硬,人员编制是属于满员的集团军,则被称之为甲类集团军。(解放军历史上的第38集团军,第39集团军,还有第54集团军,是被公认装备最好反应最快的甲类集团军,还是我军史上的机械化集团军)

人员编制不是很满,武器装备仅次于甲类集团军的部队,则是被称之为乙类集团军。



虽然,乙类集团军在装备方面,要落后一点。但是,能够成为解放军历史上乙类集团军的部队,曾经都是解放时期,各大野战军的王牌劲旅。

如果讲到:在解放战争时期,哪个野战军产生的王牌军数量最多,毫无疑问肯定是第四野战军。就比如小编前面提到过的第54,第38,第39集团军,就是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第四野战军。

除此之外,还有乙类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41集团军,第42集团军,第47集团军,都是由解放时期的四野部队发展而来的。

由此可见,鼎盛时期的第四野战军,综合战斗力是多么的强悍。

第二野战军在解放时期,共计拥有九个正规军,包括,产生的王牌军数量也不如第三野战军与第四野战军。但是,来自二野的王牌军质量却非常高。

在1985年,下辖九个正规军的第二野战军,却有四支部队成功保留,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的24个集团军之一。如果加上改编为空降军的第15军,那就有五支部队得到了保留。



第一支部队是长白猛虎第16集团军。(由于这支部队,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驻守祖国的东北三省,与长白山脉紧密相连,“长白猛虎”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第16集团军是由第二野战军第16军,在1985年改编而成的。这支部队具有勇猛顽强,敢打硬仗的战斗作风,如同猛虎一般在战场上势不可挡,在多次战役战斗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为解放时期的主力部队之一。

第二支部队是丛林猛虎第14集团军。(这支部队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驻守祖国的西南边境,具备丰富的丛林作战经验,从而赢得了丛林猛虎的称号)。

第14集团军是由第二野战军第14军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是陈赓,包括第14军的首任军长李成芳,都是我军战争史上的名将,猛将,在他们的带领下,第14军养成了强硬的作战风格,及顽强的战斗意志,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的王牌军之一。

第三支部队是第13集团军。(这支部队与第14集团军一样,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是隶属陈赓将军的第四兵团,在新中国成立后驻守西南,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山中作战经验,同时也赢得了山东猛虎军的称号)。

第13集团军是由第二野战军第13军改编而成的,它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核心指挥官是开国中将周希汉。

要知道,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第13军在战场上消灭大批敌军有生力量,创造俘虏敌将数量最多纪录。军长周希汉更是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眼中的军中赵子龙,还是兵团司令员陈赓麾下的第一战将。

第四支部队是第12集团军。(这支部队是解放军历史上产名将数量最多的集团军,因此得名百将军,意思就是形容第12集团军名将辈出)。



第12集团军是由第二野战军第12军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强悍的作战风格,加上司令员王近山又是一员猛将。所以,第六纵队成为刘邓麾下的第一把尖刀,也是唯一一个被政委邓公称赞,最擅长打恶仗,硬仗的部队。

从这也体现出,在解放战争时期,第12军在第二野战军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第二野战军成功保留下来的四支部队,第12集团军与第13集团军是属于解放军历史上的甲类集团军。第14集团军与第16集团军是属于乙类集团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