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的中国和印度边境战争,印度方面出动王牌军队,动用重型武器,试图将解放军一举歼灭。
面对如此精锐的敌军部队,我军仅仅用了一招,就将他们的王牌全数抽取,所谓的印度王牌军,在我军巧妙地配合和强大的技战术面前,几乎不堪一击,最后只得自食恶果。
因为一场中印班公洛之战,解放军在印度士兵心中,成了不可战胜的敌人,他们只要听到解放军的军号,看见中国的迷彩服,便会条件反射般地产生阴影。
此后中国的下一步行动,更是让全体印度士兵羞愧难当,悔不当初。
面对看似无懈可击的敌人,我军采用了怎样巧妙的战略方法应对?在获得战役的胜利之后,我军下一步又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陈兵边境,野心巨大
自从我们和平解放西藏之后,边境地区的安全问题,就一直是悬挂在中央军委头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西藏距离政治指挥中心较为遥远,藏族地区的民众又有着独特的宗教和文化信仰,要想对此实现长期的有效管理,我们任重而道远。
或许是察觉到了我国在西藏边境管理问题上的力有不逮的地方,国外的诸多反动势力一直蠢蠢欲动,其中,最让人厌恶的一股势力就是印度。
印度一直试图瓜分中国藏南地区的诸多土地,甚至不惜为此多次进犯中国边境。
1959年,西藏地区发生了一场叛乱,其中很难说没有印度的手笔。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针对印度的态度一直都是小打小闹,浅尝辄止,最好不要引发大规模战争。
可是1962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中央军委改变了主意。
这一年印度派出了所谓王牌军队,多次骚扰我国边境驻军,中央军委忍无可忍,命令边境军人全力反击。
过去我们在反攻的程度上留有余地,所以给印度人造成了中国人不敢打的错觉,但这一次有了命令,我们再无顾忌,放开手脚,很快就让他们的精锐部队尝到了败绩。
如果印度军人是聪明人,那他们就应该激流勇退,保存实力,可偏偏他们在边境问题上太过愚蠢,不仅没有回头,反而继续挑战中国的底线。
于是在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之后,班公洛战役,成为了解放军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一场经典之战。
1962年11月,中印班公洛之战爆发,印度政府对这场战役相当重视,在准备阶段,他们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大约1.2万精锐士兵,全部集结到中印边境之上,他们大多参加过印度争取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用身经百战来形容毫不夸张。
他们有着默契配合,也有着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只要让他们结成阵形,他们就能所向披靡,当然,所谓的所向披靡,也只是他们自己这样认为。
人数上的碾压还远远不够,他们甚至动用了国家压箱底的重型武器,比如大口径的坦克炮,比如杀伤力极强的装甲装备。
其中有许多武器,都是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对他们的援助。
印度本来就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在亚洲没有对手,如今再加上两个强国的帮助,他们从不怀疑,中国军队会在他们手上全部被歼灭。
这份自信令人叹为观止,但我们绝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面对强敌便动弹不得。
事实上,班公洛战役正式打响之前,藏字部队如同猛虎下山,快准狠地对敌人进行了精准侦察。
我们的侦察兵同样身经百战,工作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利用野外地形和植被的掩护,成功接近印度驻军大本营,探查到了许多有效情报。
比如,廓尔喀王牌部队的雇佣兵们,全部被他们派上了用场。
这支名义上的王牌部队,的确是印度国内最精锐的力量,毕竟,雇佣兵是被他们的殖民国家英国亲自训练出来的老牌队伍,对命令绝对服从,对国家绝对忠诚。
他们作战能力强,面对不太强大的敌人时,以一当十完全不在话下,印度人相信,廓尔喀雇佣兵们,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解放军望而生畏。
印度政府之所以如此全副武装,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丢了班公洛,他们将再也没有退路。
班公洛往后,就是印度的国境,如果解放军越过了班公洛,我们就能在印度境内长驱直入,他们守不住边境,就更加不可能守住腹地。
因此,背水一战,印度拿出了近似于破釜沉舟的勇气。
不过,“近似于”的程度毕竟还是不够,所以战争的失败,或许从准备阶段就已经注定。
无法拼尽全力,心中总有侥幸,那就注定不会胜利。
面对敌人如此强大的配置,我们也在积极动脑,想办法瓦解敌人的优势。
他们最显著的优势无外乎三点,对地形地势情况的熟悉,众多士兵的全部出动,以及重型武器的运用。
针对三大特征,我们一一化解。
地形地势和自然环境这一块,侦察兵再次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在勘察敌军情况时,还会对地理情况做出记录,给我军指挥部带回来了一张张完整的地形图。
人数这一块,我军始终认为,只要不是大规模机械作战,那战斗人数就贵精不贵多,既然敌人人数众多,我们就避免双方进入机械作战和大规模冲锋的局面。
至于重型武器,也是同样的道理,坦克和装甲车等强杀伤武器,只有在远距离地射击当中才最有用,既然如此,我们就尽量采用近身作战的方式,避开他们的锋芒。
于是,经过指挥部的多次会议商讨,我们确定了最终使用的绝妙招数,穿插迂回。
只这一招,敌人的优势,便不能再成为优势,我军还能实现反攻,对敌人造成压制。
穿插战术,掐头去尾
所谓穿插战术,意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深入敌军阵营之中,甚至是深入敌后。
我们尽量避免在战场上把距离和敌人拉开,也尽量不给敌人的重型武器制造使用的机会和空间。
通过穿插的方式,我们把敌人的整支队伍全部打为零散的部分,他们无法形成合力,我们正好能够一一击破。
另外,穿插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断后。我们通过隐秘的小路绕到敌人身后,断掉敌人的增援部队,也断了敌人的后路。
他们即使在我军猛烈的攻势之下想要撤退,最后也会无路可逃,随着双方的紧密准备,一点点部署完成,战役爆发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而当班公洛战役正式打响那天,我们发现,我军对敌人的预判完全准确。
他们采用的作战方式,是最为传统和老旧的作战方式,那就是一字长蛇阵,这一阵形还是当初英国士兵在训练印度士兵时,最常采用的方式。
他们利用峡谷狭长的地势,将所有精锐部队一字型排开。
整个阵形,迎面给对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而当首尾两部分成功会合之后,他们又能以大规模冲锋的方式,直接碾压对手的火力攻击。
我们的穿插迂回的战术,正好是一字长蛇阵的克星,在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掐头和去尾之上,中国解放军发挥出了天衣无缝的配合能力。
我们首先要做的并不是顶住敌人的头部攻击,而是趁着双方攻势还未完全爆发至顶端之前,让负责去尾的部队率先通过隐秘的小路穿插至敌人身后,绕过敌人的阵线,切断他们的所有退路。
解放军藏区第11师,承担了这个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中印边境的贝利小道,是他们穿插的必经之路,这条小路,在侦察兵交回的边境边防地形图上有着明确的标注。
它的位置较为隐蔽,四周杂草丛生,树木高大,平时极少有人通过此处,我军从此处绕路至敌人身后,恰好能够做到无声无息。
虽然我们不需要时刻提防敌人的攻击,但我们需要应对相当严苛的环境条件,这条路上时常会有毒蛇毒虫出没,我们需要及时作出预防和应对。
长时间急行军,缺乏物资和水源补给,我们除了需要提前带好充足的物资之外,还需要应对在路上可能产生的饥饿口渴等生理问题。
好在解放军都是钢铁一般的战士,拥有十分强大的意志力,我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成功绕路至敌人身后。
当后方部队发出信号时,前方迎战敌人头部的部队,便正式开始行动。
解放军藏区第55师,曾经是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的精锐之师,他们在战争刚刚爆发之后,就成功在西山口将敌人死死按住。
他们负责吸引敌人大部分的火力,后方的断尾部队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略部署,掐头去尾的两支队伍精密配合,天衣无缝,成功把印度军队像饺子馅一样包在了中间。
这个时候,就该打击敌人腹地的军队出动了。
大获成功,见好就收
在战友们到位以后,进攻的主力队伍像一根离弦的箭,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敌人已经有些潦草的阵营当中。
除了一字长蛇阵中间的部分士兵可以对抗我军之外,头尾两端的士兵,都在忙于应付我们的掐头去尾部队。
他们的力量,成功被我们分散,我们的战术,也大获成功,解放军在成百上千次游击战中锻炼出来的机动能力,让印度军队叹为观止。
我们率先对准他们的机枪口搞破坏,等到机枪被毁,或是负责开枪的士兵被杀之后,我们便迅速调整重点出击部分,让好不容易赶到主战场的印度士兵看不到一点身影。
此时此刻,在他们团团转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到达侧面,侧面通常是敌人防守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也正好可以成为我们打开印度缺口的大门。
像撕裂一道开口那样,我们成功瓦解印度人那微乎其微的攻势,穿插到了他们的中间。
敌人的坦克和火炮,现在再也不敢使用,甚至连重型机枪,他们也不敢再轻易使用,这是因为,解放军战士和印度士兵已经混杂在一起,他们一旦开炮开枪,死的一定会有自己人。
印度指挥官,舍不得自己的王牌士兵战死,他们瞻前顾后,而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论近身作战能力,印度的士兵再强,也不可能比经历过抗日、解放和抗美援朝三次战争淬炼之后的中国军人更强。
所以很显然,他们不会是我们的对手。
在包围战术正式发挥作用之后的第一天,印度就有上百人在战场上死去,几百人伤到失去了战斗能力。
我们虽然也有伤亡,但跟印度那触目惊心的数字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班公洛战役打到最后,印度士兵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欲望。
一位侥幸存活的印度老兵回忆起这场战役,产生的各种情绪中,最多的一种就是恐惧。
他说:“中国士兵神出鬼没,常常出现在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就连悬崖,好像他们也可以随随便便攀爬。我们已经不想打了,我们恨透了印度政府愚蠢的决定。再这样下去,我们会全部死在那里。”
战斗中的失败不可怕,心理上的阴影,才是最可怕的地方,经此一役,他们再也不想和中国人为敌。
印度人眼见不敌中国人,急匆匆想要撤退,可是我们已经预见到他们的动向,提前把他们的退路全部堵死。
于是在主战场后方,又一场血战爆发,印度再一次失败,班公洛战役,中国可以说是大获全胜,而印度军队则狼狈溃逃。
守不住班公洛,他们以为,印度境内的国土即将沦陷,但他们没有想到,中国竟然会见好就收,鸣金收兵。
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土地,从来不感兴趣。而我们的态度,也让印度人羞愧不已,有士兵甚至放话称,以后就算有人拿枪逼他,他也不可能再和中国人打仗。
结语:
班公洛之战前自信满满的印度人,被我们的穿插迂回战术折磨得凄惨狼狈,当然,野心勃勃的国家不值得同情,也不会让我们产生共情。
我们只知道,打退了印度,中国边境就能迎来稳定的环境,至于进一步进攻他国,我们完全没有类似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