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柔然被消灭后,北方的突厥崛起,占据了漠北草原,成为中原的大敌。

面对突厥的威胁,隋朝的长孙晟建议杨坚采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式来对付突厥,只要有十年的时间,突厥必然会遭遇到内部的分裂,从而无法构成对隋朝的威胁。

为什么说长孙晟的这个方法后来为隋朝解决突厥的问题立下了大功?为什么说这个方法对于解决强大敌人的威胁一直是最有效的方式呢?

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突厥的威胁和长孙晟的建议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关于突厥崛起的历史,在之前我们写的文章:中我们就曾经谈到过。

突厥的历史中说自己是匈奴的分支,后来被灭族,只剩一个小孩被砍断手足扔到了草原。后来被母狼所救,跟母狼交合生下了十个男孩,这就是突厥的来历。所以突厥以狼为图腾。


当然这个传说有很大的演绎成分,大概率是突厥是匈奴中的一个小部落,后来跑到了阿尔泰山附近,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后来归顺了柔然,因为擅长铸造,所以成为柔然的奴隶,负责铁工。

后来因为柔然的分裂以及北齐对柔然的打击,导致柔然越来越弱,最终被突厥所灭,由此突厥也占据了柔然之前占据的漠北草原。

最早在柔然衰落,突厥崛起之际,北周跟突厥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北齐,当年杨忠北路伐北齐就是跟突厥联合。而北齐当时跟柔然通婚,来对抗北周和突厥的联合。

而当柔然灭亡后,北周和北齐都尽力的拉拢突厥,所以突厥这时开始两边吃好处,坐山观虎斗,这时也是突厥得以大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突厥向西大力扩张,在灭掉高昌之后,突厥的领土延伸到了西域。随后又讨伐吐谷浑,联合波斯灭白匈奴,至此突厥的领土已经延伸到了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咸海附近。后来因为和波斯帝国(现在伊朗)发生矛盾,突厥又联合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对抗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时期不管是领土还是兵力,突厥都发展到了其最高时期。

而随着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和北齐都要拉拢突厥的需要就消失了,反而突厥就成为北周北边的隐患。当然当时北周为了稳定北部边疆,还是决定和突厥通婚,把宇文招的女儿封为公主嫁给突厥可汗。

之后北周就派长孙晟护送公主去突厥成婚,之后又贿赂了突厥,将北齐的高绍义交给了北周。

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杨坚篡位了。

杨坚篡位之后一方面对突厥的态度转变了,停止了对突厥的岁贡,这就引发了突厥的不满,所以突厥就想以为宇文氏复仇的名义对隋朝进行报复。

而这个时候,突厥内部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佗钵可汗病故了。然后也出现了继承人的危机。


因为游牧民族过去很多是兄终弟及,当时佗钵可汗的哥哥木杆可汗没有传位给儿子大逻便,而是将可汗的位置传给了弟弟佗钵可汗。所以佗钵可汗临终就希望让儿子庵逻将可汗的位置交给大逻便。(突厥的第一任可汗是佗钵可汗的父亲阿史那土门,阿史那土门死后将可汗的位置给了大儿子阿史那科罗,阿史那科罗死后传给弟弟阿史那俟斤,就是前面说的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死后将可汗位置给了弟弟阿史那库头,也就是佗钵可汗)

史书上说因为大逻便的母亲地位比较低贱,而庵逻的母亲的地位比较高贵,所以突厥很多部落首领对于让大逻便做可汗不满。

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当时的隋朝还是突厥,母亲一方的势力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婚姻本身就是政治联姻,两个强大的家族联姻,那么就必然让其他势力忌惮的。这里面很可能不是部落首领不满,而是庵逻的母亲的家族对各位部落首领给了压力。

而当时跳出来明确反对的是阿史那土门大儿子阿史那科罗的儿子摄图,当时他是小可汗,统领东部部落。他明确提出来如果让庵逻做可汗,他同意,如果让大逻便做可汗,他反对。(其实摄图的意思也很清楚,他父亲是阿史那土门大儿子,是第二任可汗,所以大逻便去争可汗没道理,如果说父死子继,那么就是庵逻,如果按照顺序来,怎么也该是自己而不是大逻便。

在摄图给与的压力下,最终部落首领们还是将可汗位置给了庵逻。

但这样一来大逻便又不满,天天去闹,最终庵逻没办法,就把可汗位置让给了摄图,毕竟摄图在他们这一代是大哥。摄图被称为沙钵略可汗。

而为了平衡兄弟之间的关系,沙钵略可汗让庵逻迁到独洛水,称为第二可汗,又封大逻便为阿波可汗,回去统领原来的部落。又封沙钵略的叔父玷厥,居住在突厥国西面,称为达头可汗。但这样的解决方案并没有解决兄弟之间核心的矛盾。

突厥内部的矛盾告一段落后,沙钵略可汗就将精力放在了刚刚建立的隋朝身上。面对杨坚不给突厥纳贡,沙钵略可汗就决定入侵隋朝,当时突厥就和北齐原来的宗室势力高宝宁一起出兵。杨坚面对突厥和高宝宁的入侵,只能抽调大军驻防幽州和并州,并开始修建长城抵御突厥的进攻。

但几万大军守在北边边境开销太大了,所以杨坚痛苦不堪。这个时候送千金公主去突厥的使节长孙晟回来了。

谈到长孙晟这个人也非常不简单,他是鲜卑人,是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长孙稚当年也是北魏的风云人物,所以长孙晟是妥妥的勋贵后代。

但长孙晟虽然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其不仅出身好,还很刻苦,尤其是擅长骑射,在北周声名在外。

所以当时宇文赟派长孙晟出使突厥,突厥可汗也非常欣赏长孙晟的骑射技艺,就留下了长孙晟,让他教皇族子弟学习骑射(一箭双雕的典故就是长孙晟出使突厥留下的,当时长孙晟随沙钵略可汗出猎,遇到两只雕飞着争肉吃,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请射取它们。”长孙晟于是弯弓奔去,正遇双雕相夺,他一发而射穿两雕。沙钵略可汗大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弹丸和射箭的本事)。而也就是在这个期间,长孙晟认识了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而处罗侯当时被沙钵略可汗所打压,非常不满,所以就暗中和长孙晟结盟,将长孙晟作为他外援。而长孙晟也趁机和他在突厥到处游猎,所以对突厥的情况非常了解。


所以长孙晟回来之后,了解到杨坚正为如何对付突厥发愁,长孙晟这时就上疏杨坚,指出了突厥虽然表面上强大,但内部也是问题重重的。尤其是沙钵略的叔父玷厥统治西部突厥,势力强大,早就不想做沙钵略的下级,所以他们之间已经产生裂痕。处罗侯当时被沙钵略可汗所打压,非常不满,早就在寻找机会。而大逻便也是三心二意,并没有完全效忠沙钵略可汗,所以这里面就有很多机会。

所以长孙晟提出了一个概念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因为玷厥统治西部突厥,和隋朝不接壤,但是如果隋朝和玷厥结盟,就会让沙钵略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为了防止玷厥攻打他,势必就要派大部队去防范,这样就能减轻隋朝这边的压力。然后隋朝再联合处罗侯以及其他对于沙钵略不满的势力,就会造成沙钵略可汗腹背受敌,双拳难敌四手,这样局势就能彻底的改变。

杨坚听了这样的建议,非常高兴,完全采纳了长孙晟的建议,然后派人去结交玷厥,还故意把玷厥的使节放在沙钵略使节的位置前面,然后又派长孙晟去突厥的东部贿赂契丹,奚等部落,这时突厥内部就产生了互相猜忌,内部矛盾越来越深了。

其实长孙晟这个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非常的聪明。因为现实世界中一个国家再强大,也难以抵御四面八方的敌人。一个国家的财政是有限的,所以能豢养的军队也是有限的,如果四面树敌,那势必就造成把有限的军队还要分散到不同的方向去,在每个方向都不能形成优势,就会形成被吊打的局面。而如果要增加军队,就得增加税收,税收太高老百姓过不下去也会反了。

所以一个国家再强大,也会害怕四处树敌。所以要想在世界上生存下来,一定要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当前跟谁矛盾最突出,那么就可以把谁当做敌人,而对于其他势力,就要抛弃前嫌,进行拉拢,最终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才能扭转不利的局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其实不管是人在职场,还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立足,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现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听从某些极端势力的教唆,死抱着某些刻板的印象不放,盲目的觉得自己可以打俄罗斯,打印度,打越南,打日本,去四面树敌,否则一个国家即使没有被外敌打垮,因为财政等问题内部也可能崩盘。而应该聚焦到当前国际上的主要矛盾,缓和其他矛盾,这样才能集中精力打好关键一仗,才能有获胜的把握。而主要矛盾解决了,才有可能回过头来解决次要矛盾,这个道理在解决任何问题上都应该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真理。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加入读史明智知识星球,探讨更多感兴趣的历史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