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世界,本质上是可萨犹太人寄生在基督教世界之内,通过普世信仰建立同盟,瓦解分化敌人,消灭对手。

东大的真正对手从来不是美国,而是这个广泛存在的信仰同盟,或者说,以犹太国际金融资本为纽带形成的跨国同盟。

对于今天的东大来说,已经病入膏肓的美国实际上不足为惧,可萨犹太人这个千年之前的老对手,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这本质上就是千年之前唐朝与突厥博弈的棋局的延续!

唐僧玄奘,正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最大推手!

前文提要:

千年之前的唐突(唐朝vs突厥)大战,与今日的中美博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突厥和美国,一个是可萨犹太之父,一个是可萨犹太的好大儿,怪不得套路差不多,原来是祖孙啊!

祖孙三代,虽然相隔千年,却都在“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面前,踢到铁板!

今天犹太人的主体,是曾经在东欧黑海之滨建国的可萨犹太人的后裔,可萨犹太人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的突厥王室阿史那氏。

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和兵部尚书李靖是华夏赢学的官方代表,分别从宏观战略和中观战术层,践行了华夏赢学的理念;

那么《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的原型,就是华夏赢学的民间代表,从微观个人层面,身体力行地进行华夏赢学的具体实践。

正是玄奘的取经之旅,导致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在东方再无立足之地,不得不踏上举族西迁之路;也正是这次惨痛的经历,使得他们在选择信仰时特立独行,皈依了非主流的犹太教,这才诞生了所谓“可萨犹太”!

与人们从《西游记》中得到的印象不同,历史上的唐僧玄奘能够从李世民布置的监视网中摆脱,轻松制伏为了赏金取他性命的杀手,在多次强盗和异教徒围攻下全身而退,证明玄奘除了佛法精深之外,绝对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玄奘真正的厉害之处,则是谈笑间,令一国灰飞烟灭!

在完成对高昌国的布局之后,玄奘来到了西行中的重要一站——碎叶城,也就是西突厥的王廷所在地,也是他搜集情报的重点。



01 巧妙布局,潜入突厥王廷

离开高昌之后,玄奘一行来到了取经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大名鼎鼎的碎叶城。

碎叶,也称素叶,位于今吉尔吉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郊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当时是西突厥王廷所在。

七十年后,诗仙李白将出生在这里。此时的碎叶城,已经成为唐朝国土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李白是中国人。



玄奘刚到碎叶城,立刻变得远近驰名。《三藏法师传》记载了一个充满神迹的故事:

一天傍晚,玄奘法师来到碎叶城外的一座破旧寺院休息。

他刚坐下来打坐,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玄奘走出寺院一看,只见一群凶神恶煞的强盗正在追赶一个老和尚。

那老和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玄奘见状,立即跑上前去挡在老和尚身前,对强盗们说道:“诸位施主,何故如此追赶这位老人家?”

(注意:玄奘应该讲的是流利的突厥语。后续故事中也可以看出,玄奘几乎精通路途上的每一种语言,光这一点就堪称神迹了。)

强盗头目冷笑一声:“这老和尚偷了我们的财物,我们自然要追回来。你最好别多管闲事,否则连你一起收拾!”

玄奘不卑不亢地说:“老和尚乃是出家人,怎会做偷盗之事?想必是有什么误会。不如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化解误会岂不更好?”

强盗头目被玄奘的镇定自若所震慑,稍稍冷静下来:“好,那就给你个面子,我们就在这寺院里坐下来谈谈。”

于是,玄奘邀请强盗们和老和尚一起进入寺院。

他先请老和尚讲述事情经过。老和尚颤颤巍巍地说:“我只是一个云游四方的苦行僧,哪里会偷东西啊!我刚路过他们的营地,就被他们追赶,说我偷了他们的财物。”

强盗头目不屑地说:“少废话!我们亲眼看到你鬼鬼祟祟地在我们营地转悠,然后我们的金银财宝就不见了。不是你偷的还能是谁?”

玄奘听后,沉思了片刻。然后他对强盗头目说:“施主,你们可曾仔细搜查过这位老和尚的身上?”

强盗头目一愣:“这…我们只是远远地看到他鬼鬼祟祟的,就追了上来,还没来得及搜身。”

玄奘说:“那不如现在搜一搜吧,如果真的搜出财物,我愿意替这位老和尚赔偿。但如果搜不出来,还请各位给这位老和尚一个道歉。”

强盗们将信将疑,开始仔细搜查老和尚的身上和随身行李。结果搜来搜去,什么也没有发现。

强盗头目有些尴尬,但还是不甘心:“这老和尚肯定是把东西藏起来了!”

这时,玄奘忽然问道:“施主,你们丢失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强盗头目说:“是一袋金币和几件珠宝。”

玄奘点点头,转身对老和尚说:“尊者,你可知道他们丢失的东西藏在哪里?”

老和尚惊讶地说:“我怎么会知道?我根本就没有偷东西啊!”

玄奘没有理会老和尚的回答,而是闭上眼睛,似乎在思考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对强盗头目说:“施主,你们丢失的财物,恐怕是被一只狐狸偷走了。”

强盗们都愣住了,不明白玄奘为什么会这么说。玄奘解释道:“我刚才入定观想,看到一只狐狸叼着一个袋子跑进了附近的山洞。那个袋子很可能就是你们丢失的财物。”

强盗头目将信将疑:“你怎么知道的?该不会是在胡说八道吧?”

玄奘胸有成竹地微笑着说:“施主不妨去看看。如果找不到,我愿意赔偿你们的损失。”

强盗们半信半疑,在玄奘的带领下来到附近的一个山洞。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果然在洞里发现了一只狐狸。那狐狸见到人来,慌忙逃走了,留下了一个袋子。强盗头目打开一看,正是他们丢失的财物!

强盗们大吃一惊,纷纷向玄奘和老和尚道歉。玄奘趁机向他们讲述了一些因果报应的道理,劝他们改邪归正。强盗们被玄奘的智慧和慈悲所感动,当场表示愿意弃恶从善。

这件事在当地立即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被玄奘的智慧和慈悲所折服,纷纷前来请教佛法。连西突厥最高统治者肆叶护可汗也听说了这件事,虽然他信仰的是波斯的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或者摩尼教),也对玄奘的佛法感到好奇,特地邀请玄奘一叙。

这个故事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1. 为何在碎叶城外,有个偌大的破旧无人寺庙?

因为西突厥信奉拜火教,佛教属于被禁止的异教,在西突厥占领这里之前可能当地存在比较兴盛的佛教信仰,但如今已经人去庙空,只剩一片废墟。

2. 在此之前,玄奘应该已经对碎叶城周边的地形进行过仔细勘察,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玄奘是情报搜集大师,碎叶城又是情报搜集的重点。

3. 强盗可能确有其事,但狐狸盗宝?这是能吃还是能用来垒窝啊?显然是在演戏:

这群强盗应该还是阿史那社尔的手下,他们作为拖,配合玄奘演一场戏,目的就是让玄奘成为碎叶城的名人,吸引西突厥可汗的注意,创造玄奘与西突厥可汗见面的机会。

高昌只是开胃菜,西突厥才是西域攻略的重点!

由于西突厥才是西域攻略的最终目标,意义重大,玄奘艺高人胆大,打算自己深入虏廷搜集第一手情报!

这就相当于,一名东大特工为了得到公然去白宫搜集情报的机会,在华盛顿街头表演戏法,震惊了特朗普,被邀请去白宫表演,趁机获得大量情报。

这能力和胆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02 玄奘在突厥宫廷

玄奘应可汗的邀请,来到突厥王帐,参加西突厥的国宴。

在距离大帐还有三十多步时,肆叶护可汗哈哈大笑着迎了出来。可汗一把抓住玄奘的胳膊,与他像亲兄弟一样把臂而行,并肩来到大帐内。

因木头是可燃之物,内含火种,为了表示对火神的恭敬,故而突厥不用木头制作的床凳。大家都是铺上毛皮,席地而坐。但为了对玄奘表示敬仰,叶护可汗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张铁制的交椅,再铺上舒适的垫子,请其就座。

落座之后,玄奘举目四看,只见这顶高大宽敞的帐篷上绣着朵朵金花,灿烂耀目,金碧辉煌(“金华装之,烂眩人目”)。突厥的王公大臣们身穿锦袍,列坐可汗两旁。他们身后是全副武装的士兵组成的仪仗队,整齐划一,威武雄壮。

等到玄奘与可汗各就各位,礼宾官高声喊道:“请大唐、高昌使臣晋见!”

大唐与高昌使节同时走进大帐,呈上国书。可汗一一过目,并将两位使者介绍给了玄奘。

两位使节都很意外。高昌使节未必参与麴文泰的密谋,他原本只是纳闷为何高昌王如此礼遇玄奘,没想到在西突厥这里玄奘同样受到极高礼遇。这事回去得禀报给大王。

唐朝使节听说过玄奘的名字,知道这名僧人偷渡出境,官府曾经为此通缉他,没想到他竟然成了西突厥可汗的座上宾。而且看得出来,可汗对玄奘的礼遇,远远超出了他们这些一国之使。这个奇怪的事情,必须得报告给皇上。

唐太宗李世民综合各方情报,特别是高昌王后宇文玉波送过来的情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玄奘此人将来在攻略西域方面将有大用,佛教对于大唐在西域建立广泛且持久的影响力,并维持西域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凡。

肆叶护可汗同时接待来自大唐的高僧与两位使者,豪兴大发,传令呈酒奏乐,并邀请玄奘在百官面前讲授佛法。

在信仰拜火教的突厥王廷宣讲佛教,并受到莫大礼遇,这件事也足以惊世骇俗。这就好比,一个道士在东罗马宫廷讲太上老君,受到东罗马皇帝的礼遇。

在接下来的数日之中,肆叶护可汗处理国事之余,与玄奘促膝长谈,从中原文明到游牧文化,从佛法修行到安民治国方略,无话不说。玄奘也在无形之中搜集了大量有关西突厥的第一手情报。

肆叶护可汗劝说玄奘留在西突厥,为他效力:“天竺气候炎热,十月的天气比这里盛夏五月还热。我看法师这般白净文弱,若是到了那里,很难经受得住高温炎热,一曝晒恐怕就要融化了!你还是留在我这里的好。”

玄奘态度坚决地说:“我到天竺不是为了名利,而是要去追寻佛迹,学习佛法,取得真经。因而,任何艰难困苦我都不怕,请可汗不必为我担心。”劝说无效后,可汗派兵送他到西突厥边境。玄奘带着剩下的两个徒弟,继续向天竺进发。

对玄奘十分友好的肆叶护可汗,在史书的记载中,可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之辈。

他为人多疑狠毒,诛杀功臣乙利小可汗,并诛灭其宗族,引起部下人人自危。他又阴谋杀害突厥王族阿史那·泥孰,泥孰逃往焉耆。两年之后的公元632年,肆叶护可汗遭设卑达干与弩失毕部攻击,逃往康居,不久死亡。

泥孰早年曾与李世民结为义兄弟,是唐朝着力培养的突厥内部的亲唐势力。633年,唐朝的代表鸿胪少卿刘善因抵达西突厥,册封泥孰为咄陆可汗,他是第一个唐朝册封的西突厥可汗,这标志着西突厥亲唐势力的建立。至此,唐朝四方边境都迎来了一段稳定期,得以专心搞经济建设,“贞观之治”得以实现。

结合以上背景,玄奘在西突厥的行动,恐怕不止是搜集情报这么简单。

西突厥的内乱和亲唐派上位,与玄奘访问西突厥之间,很有可能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

03 西突厥的信仰之战

要回答玄奘与西突厥内乱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

肆叶护可汗对玄奘的超规格礼遇,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动机?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看,西突厥和东突厥的最大不同是,它已经远离大唐核心区,通过入侵唐朝抢劫获利的性价比很低,但是通过控制中亚丝绸商路收税利益极大,甚至是其最重要的财政来源。

西突厥面临的信仰之争,远比东突厥和唐朝来的复杂和尖锐的多。

当时的中亚地区作为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信仰十分庞杂,各种宗教冲突不断,佛教、拜火教、基督教三足鼎立。佛教又分为大乘小乘,拜火教又有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基督教还分为多个派系,例如基督教中的“性力派”——亚美尼亚教会,被称为东方基督教(景教)的聂斯脱里派。此外还有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犹太教。



伊斯兰教崛起前的宗教传播示意图

宗教纷争的环境,对于搞国际贸易显然是不利的,这会影响西突厥的财源,因此西突厥可汗有两个选择:

一是持宗教宽容政策,善待各个宗教,在境内维持各教和睦相处的和谐局面;

二是采取一教独尊的方式,灭绝其他各个宗教,这样也能实现信仰统一。

东大长期以来,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方式;

同时期在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就是第二种方式(就在玄奘访问碎叶的公元630年,默罕默德借助传播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

欧洲的罗马帝国,前期采用第一种方式,后期则转向第二种方式。今天的美国,则很有可能重蹈罗马帝国的后尘,在实力下降之后转向政教合一君权神授。



西突厥之后,在中亚先后崛起,并填补西突厥生态位的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此时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已经很大,因此他们都是采用第二种方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伊斯兰教。

如何处理宗教问题,是贸易通路上的中亚帝国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

西突厥当时所信仰的拜火教,对于异教徒极不宽容,但是扩张性又远不如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伊斯兰教,对于致力于建立横跨多个地区多个民族统治的西突厥来说,显然不是太好的选择;欧洲基督教世界当时正处于低谷,被其他各个民族当做反面教材,也不是学习的对象。

处在丝路枢纽上的西突厥,显然对两边强大的邻居都有所耳闻,无论他想采取哪种方式,与东土大唐来的高僧切磋一下治国方略,总是有益无害。

更进一步讲,此时的西突厥面临一个关键选择:

在众多宗教当中选择皈依哪个宗教,对于自身最为有利?

这个选择,与西突厥溃败之后,突厥残部在黑海之滨建立的可萨汗国面临的选择是一模一样的。

很显然,西突厥的第一次的选择,深刻影响到了可萨汗国的第二次选择。

换句话说,玄奘挥动的蝴蝶翅膀,塑造了后来的可萨犹太人,并深刻影响到了当今的世界!



04 玄奘的蝴蝶翅膀

佛教与天启宗教,存在奇妙的对应关系。

第一教(犹太教、小乘佛教)的目标就是拯救自身,传播局限在小圈子里;

第二教(基督教、大乘佛教)的目标都是普度众生,甚至救世主(弥撒亚、弥勒)的发音都类似,很有可能是丝绸之路上文化模因相互影响的结果。

肆叶护可汗之所以高规格礼遇玄奘,甚至想留下玄奘当国师,其真实动机很有可能是效仿罗马帝国,希望通过皈依大乘佛教(佛教中的第二教),来统一境内的诸多信仰,建立一个横跨在丝绸之路上多个地区、多个民族的超级帝国。

从玄奘的角度出发,他绝对不想看到,在自己的影响下,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横亘在丝绸之路上,成为唐朝崛起的绊脚石;但是,这又是摆在他面前,影响西突厥意识形态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数百年后,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也是效仿玄奘故事,用全真教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成吉思汗,使得蒙古帝国一度将全真教奉为国教。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

与丘处机向游牧民族传真经不同,玄奘确实向肆叶护可汗传经,但是传得却是“假的九阴真经”,目的就是让对方“走火入魔”,以便突厥中的亲唐派上位。



玄奘不仅仅是一名佛门高僧,还是出身于颍川陈氏门阀,江湖经验极为丰富,糊弄西突厥这帮乡巴佬绝对绰绰有余,在西突厥宫廷塑造一批支持泥孰上位的“亲华派精英”,并非难事。

耶伦一个饭局就聚拢一批亲美派,玄奘身上还带着宗教光环,做这事只能是更加得心应手。



玄奘的布局,不仅直接影响了未来若干年的西突厥政局,更为将来西突厥的灭亡埋下伏笔。

除了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提供的军事地理情报,玄奘当年布下的亲唐派的闲棋冷子,也在为唐军攻伐时西突厥内部变乱倒戈埋下种子。

唐军兵临西突厥城下的时候,玄奘已经成为当世佛教第一个人,在许多教徒心目中就是“在世佛陀”!

对于西突厥高层中的佛教徒来说,到底是遵守大王的指令,还是听从佛陀的教诲?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西突厥这次的信仰选择,带给他们的,是亡国灭种之祸!

实际上,选择犹太第二教的罗马帝国,虽然经历的演化周期更久,但是结局和西突厥是类似的。

如果皈依了普世信仰的第二教,国民很快就会陷入两难:

当可汗(皇帝)的命令(代表国家利益)与信仰(代表外部势力诉求)发生冲突时,到底是遵守命令还是遵循信仰?

罗马帝国之所以撑得比较久,除了自身文化积淀更加深厚之外,外部也缺乏一个强大对手。西突厥就不同了,自身文化积淀少得可怜,又面临高举佛教旗帜的唐帝国天兵讨伐,崩溃得一泻千里,土崩瓦解。

换句话说,在玄奘的影响下,肆叶护可汗实际上扮演了类似戈尔巴乔夫的角色,通过改弦易辙推行“新思维”,成为西突厥灭亡的罪魁祸首。



因思想混乱而亡国,教训实在是太过深刻!

西突厥虽然灭亡,但并没有被斩草除根,犁庭扫穴。

当突厥残部逃到黑海之滨,重新在丝路枢纽建立一个国家,他们不敢再选择普度众生的第二教(基督教或东正教),更不敢选择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第三教(伊斯兰教),谁知道又会被对方留下什么精神控制的后门?

最终,可萨突厥人选择了信仰上最为封闭保守的犹太教,成为分布在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祖先。



可萨犹太人从自身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生存之道:

一方面通过封闭的信仰,团结他们自身精英,形成封闭的小圈子;

另一方面寄生在第二教之内,通过普世信仰建立同盟,瓦解分化敌人,消灭对手。

今日之世界,兜兜转转一大圈,又回到唐朝与突厥博弈的棋局当中。

对于今天的东大来说,已经病入膏肓的美国实际上不足为惧,可萨犹太人这个千年之前的老对手,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