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风云:两汉西域开拓与经营》
ISBN 978-7-5231-1133-8
定价:58.00元
金建军著
现代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匈奴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被许多族群包围,南方有南蛮,东北方有“东胡”,北方有北狄,西方有西戎,东、西、北三个方向的族群威胁较大,因为这些族群都是以部落或部落联盟为社会组织结构的游牧群体。
游牧族群逐水草而居,物产并不丰盈,而中原农耕文明圈气候宜人,土地丰茂。周王室强大时,放逐戎夷,迫使其按时朝贡。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王室衰微,戎夷的心再次燃烧,屡屡袭扰中原。时周王室已无力对外作战,春秋五霸应运而生,帮助周王室抵抗戎夷。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是霸主兴起的战略前提口号。
齐桓公助燕国北伐山戎,晋文公灭赤翟、白翟,秦穆公吞并由余和西戎。此时北方的游牧族群,一方面由于春秋霸主军事实力强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分散而无法团结成强大的力量,无法对中原造成实质性威胁。
战国时期,形势为之一变。诸侯战争连年不断,春秋式霸主没再出现。诸侯国之间形势恶化,客观上给北方游牧族群带来便利,甚至被纵横家加以利用。
熟悉秦国形势而后东归的魏国丞相公孙衍,在主导五国合纵攻秦时,主动派使者联络秦国西侧的义渠,约定同时攻打秦地。
义渠王问:“我们中间隔着偌大一个秦国,如何能互相通气,同时作战?”
公孙衍的使者答道:“这很简单,秦国东方边境无事时,对义渠会一直进行打击;一旦东方有变,一定派使者贿赂义渠,与你们修好。秦国派使者来求和之时,便是我们共同攻秦之时。”
事情果如公孙衍所料,义渠利用五国攻秦的机会起兵击秦,取得胜利。
此时,北方游牧族群已杂合成一个族群——匈奴。赵国与匈奴的关系又是另一种微妙的情况。战国七雄中,赵国与游牧族群的边境最长,交流最频繁,赵国宗室也有游牧族群血统。在长期对抗中,赵国官兵自发学习游牧族群骑射方式,开始了史上最早的骑兵作战试验。赵武灵王赵雍,在稳定政权后,全面开启史称“胡服骑射”的制度改革。
为了专注于内部纷争,战国七雄中的秦、燕、赵三家,各自修起长城,抵抗北方游牧族群。是时,中原对北方游牧族群最为重要的军事胜利,就是战国晚期赵国代地将领李牧的“破胡之战”。赵雍“胡服骑射”的遗产,是政治制度几乎被顽固势力荡清,而在代地留下一群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加上步兵、战车结合的先进战法,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匈奴此后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城。同样是凭借这支军队,李牧在战国晚期成了东方六国绝境之中最后的希望,“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然而,在赵都邯郸,赵王听信郭开谗言,将这根支撑大厦的独木亲手撤下。
秦统一六国,中原首次凝合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被改造成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成功地兼并东方六国,在对戎夷的作战中也屡屡获胜。此前义渠王趁五国攻秦占了便宜,东方压力一旦减轻,秦国立将义渠灭国,由此可知整合中原之力的秦王朝会给匈奴带来多大的压力。
秦王朝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将其驱逐出黄河以北,收复河套地区。为更好地应对匈奴的进犯,秦朝在秦、燕、赵战国长城的基础上,筑起从陇西到辽东延绵不绝的万里长城。蒙恬本人率军驰骋于北方十余年之久,以至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史记·秦始皇本纪》)。
尽管如此,秦人也只是西到陇西(今甘肃临洮),北到河套,始终没能越过黄河。秦国东北方有“东胡”,北方有匈奴,西方今河西走廊西端敦煌附近有乌孙(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汉朝有着密切的联盟关系),中部和东部有强大的月氏,西南方向今青海有大量羌人部落。
以后雄霸北方草原的匈奴,此时已实现各部落联合建国,但实力还比较弱。其首领是头曼单于,在位时经历了蒙恬北伐的大败局,在其他强大势力的夹逼中,更为艰难。头曼单于本身并非雄主,无力亦无心改变这个局面,但太子冒顿远非其父之辈可比。
头曼单于立冒顿为太子后,与新宠阏氏(王妃)生下小儿子。匈奴人的单于不一定由嫡长子继承,然太子已立,头曼欲废冒顿。头曼先派冒顿去月氏为质子以求联盟。冒顿刚到月氏,头曼立即派兵攻打月氏。冒顿不甘心引颈就戮,偷得宝马逃回匈奴。逃亡路上,或许他还曾手刃阻拦的月氏士兵。
游牧族群是马上民族,因为生存环境恶劣,崇尚强大武力,头曼单于见到冒顿活着归来,吃惊之余亦起了欣赏之心,遂将一万骑兵拨给冒顿指挥。冒顿劫后余生,对自身命运有了清楚的认识。盗马逃亡只是他辉煌人生篇章的序曲,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
冒顿拥有一万骑兵,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将其训练成一支绝对服从自己命令并有强大战斗力的部队。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在训练部队时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冒顿以响箭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目标,冒顿就杀了他们。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杀了他们。再过了些日子,冒顿和单于一同出去打猎,休息时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已经训练成功,都是可用之人。
又一次,冒顿跟随父亲头曼单于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左右的人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单于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将后母、弟弟,以及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东胡王”听说冒顿杀父自立,欲趁新单于立足未稳,攫取利益。
“东胡王”派去使者:“我想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如何处理,群臣都说:“这是我们匈奴的宝马,不能给他。”
冒顿却大手一挥,将宝马给了“东胡”:“怎么能因为爱惜一匹马,就伤了邻国之间的情谊呢?”在“东胡王”看来,这是冒顿惧怕“东胡”的信号。
不久,“东胡王”又派来使者:“我想要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
冒顿再问左右。群臣激愤:“‘东胡’无道,竟然索要阏氏,请单于攻打他们!”
冒顿再次选择隐忍:“不能因为爱惜一个女子,就伤了邻国的情谊啊!”
冒顿将美丽的阏氏赠给“东胡”。
看到冒顿连妻子都可以相送,“东胡王”更加骄纵。这一次,他打起了土地的主意,想要向西扩张。原来匈奴和“东胡”之间有属于匈奴但无人居住的土地千余里,“东胡”派使者索要。
这一次,冒顿的臣子同意了:“这就是一片弃地,不如给他。”
冒顿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交给他人!”
冒顿果断处决劝其将“弃地”送给“东胡”的大臣,亲征“东胡”,下令国中部队后到者立斩。千军万马立即飞奔而出,目标就是轻视匈奴、麻痹大意的“东胡”。毫无防备的“东胡”被匈奴一举消灭。
“东胡”残部远遁大兴安岭,栖息在鲜卑、乌桓两座山中。后来,“东胡”这两支残部分别以山名命名部族,正是鲜卑人和乌桓人。其中鲜卑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初审:姚东霞、罗明钢
复审:郭伟
终审:李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