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一次的人口普查的过程中,调查到安徽省内的一个金家村中,让政府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之前的调查中进行的非常顺利。
这里的村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的欢迎,让工作人员比并没有感到有丝毫的困难,当提及到金家村来历的时候,村民们就像商量好的一样,总是缄口不言。
工作人员也是有任务在身,自然是要进行深入调查,随后还喊来了专业的社会学家进行劝解和解释,但是依旧没有问出来什么,但专家不肯就此放弃,他们到底有着什么秘密?
1. 神秘的金家村
金家村坐落在安徽省东至县,根据当地的人民政府所说,这里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村庄的周围烟雾缭绕,只要是外村的人贸然闯入就会你收到严重的伤害。
这个传说是他们一代人所传下来的,至于其中的真假没有人进行验证,如此一来,这样的传说更加的扑朔迷离,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村子也渐渐地恢复了正常。
党中央为了了解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就展开了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因为当时并没有先进的设备,只能靠着政府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调查。
工作人员在之前的调查中非常顺利,但当来到金家村的时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个村庄的人们没有事情,几乎是不会外出的,也没有外村的人进去过。
面对周边村民对金家村的评价,有些工作人员听到到不免有些害怕,但他们是有任务在身上,只能硬着头皮进入了金家村。
刚到金家村的时候,村民也是非常欢迎他们,感受到了莫大的热情,跟之前所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这也让工作人员消除了潜在的害怕。
简单的与村民们交流了一番,村民得知他们此行的目的的时候,也是积极的配合调查,带着工作人员介绍了村子的情况,讲述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方式。
总体来看相处的非常的融洽,还留下他们在自家做客,拿出了他们当地的特产招待工作人员,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安静的午后,工作人员也是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
饭后就开始对金家村进行调查,刚开始的问答还是非常的轻松,但是当问及金家村的来历和渊源的时候,村民们大都沉默了起来。
看到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只能继续询问,但是怎么询问都不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随后,他们便在街上询问其他的人,都非常直接的拒绝回答。
2. 金家村的来源
看到自己的工作毫无进展,只能上报到中央,让其派遣一些专家来进行专业的调查,试图从中获取金家村的来历,面对专家们的多次询问,他们依旧三缄其口。
专家见状也只能软磨硬泡,村民们没有因为烦躁而将他们赶走,同意他们留下来,专家们一直在强调自己并没有恶意,只是进行学术研究。
看到他们如此的坚持,村子中的一位老人看出了他们的诚意,准备将村子的秘密说出来,随后,他就拿出了一本族谱,专家想要的答案,或许就在这本族谱当中。
专家翻开族谱,赫然的发现里面全是姓金的,在深入的翻看族谱,他们惊讶的发现,金家村的祖先不是中原人士,而是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游牧民族—匈奴。
这样的渊源得追溯到中国的汉代时期,当时的匈奴盘踞在西北地区,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本在匈奴过着王子的生活,后来被汉军俘虏,带到了长安城。
在长安,金日磾凭借机灵劲儿和对汉文化的学习,不仅站稳脚跟,还一路高升,成为汉昭帝的重要大臣,从此金氏家族在汉朝扎下根。
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从不停止,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天下大乱,为躲避战乱,金氏家族开始南迁,他们从长安出发,先是在河南信阳短暂落脚。
却因黄巢起义军的动向而不得不再度迁徙,接着来到歙州,可这里同样战火纷飞,最终,他们在金侨的带领下,找到了安徽东至县深山里的这片净土。
当时叫做南溪古寨,后来才改成金家村,金家村的村民们世代相传,不能对外人透露自己的身世,这或许是源于对过去动荡岁月的恐惧,怕惹祸上身。
但从他们的生活细节中,仍能发现游牧民族的影子,他们保留的一些古老祭祀仪式,就和匈奴人的萨满教信仰极为相似。
3. 隐藏的原因
初到金家村,他们小心翼翼地融入当地,学着说当地方言,模仿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但他们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的天性,喜欢打打杀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已经适应不了他们新的生活了,他们就想着做出改变,甚至连姓氏也做了改变,他们将匈奴的文化、习俗和记忆深深埋藏在心底。
只在家族内部,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血脉的秘密延续下去,每到深夜,老一辈人会轻声给孩子们讲述祖先的故事,那些草原上的驰骋、部落的荣耀,都化作了神秘而珍贵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身世渐渐成为了一种本能,他们深知,一旦身份暴露,可能会面临难以预料的麻烦,为了保护家人,为了让后代能在这片土地上平静生活。
这份沉默被一代又一代坚守,他们像当地的树木一样,深深扎根于此,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与周围的村民和睦相处,将匈奴的血脉融入了江南的烟雨之中。
时代的更迭,他们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侵染,在村子的深处依旧保持着匈奴的传统,他们每一代的人都会谨记长辈的教诲,再作为长辈传递给下一代,
直到今天,金家村的村民们依然保持着这份沉默,他们的故事,就像被时光尘封的珍宝,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向世人揭开那神秘而又充满沧桑的面纱。
参考资料:
大山里的匈奴部落——《人与自然》 2010年第3期94-99,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