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东大踢到铁板,于是跑去拿捏欧洲,同时远离西太平洋这个是非之地,跑到东大力量难以投送的地方,控制世界贸易航路和资源;

俄罗斯在越过乌克兰这个障碍之后,看向西方也是一排排低垂的果实;

东大作为全球生产力中心,正在被越来越严重的挑衅磨灭耐性:美国正在化身海上匈奴,利用港口和关键航道,打劫中国的商船,卡东大的脖子;

汉武唐宗的棺材板,看来要压不住了……



接前文:

从唐灭突厥的文韬武略,理解华夏赢学!

前文提要:

今天犹太人的主体,是曾经在东欧黑海之滨建国的可萨犹太人的后裔,可萨犹太人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的突厥王室阿史那氏。

华夏与犹太文明的较量,就是一千四百年前,唐朝与突厥博弈的延续。

千年之前的唐突(唐朝vs突厥)大战,又与今日的中美博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突厥和美国,一个是可萨犹太之父,一个是可萨犹太的好大儿,怪不得套路差不多,原来是祖孙啊!

祖孙三代,虽然相隔千年,却都在“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面前,踢到铁板!

杨广-裴矩二人组,正如今日的特马联盟(特朗普-马斯克),追求一种“无尽赢麻”的赢学氛围,得罪的利益集团太多,因为太想赢所以输了,把大隋江山搞崩。

突厥则再次获得“美利坚体验卡”,扶植各种代理人战争,把中原打得一塌糊涂,从而让自身利益最大化。

李唐依靠天降猛男李世民,迅速统一天下,使得突厥失去了制衡中原的抓手。但是李唐内部,围绕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形成了新老利益集团的两党相争。

李世民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合乎周礼”,因此一直逆来顺受,隐忍不发,坐等李建成走向疯狂,最终再来一波极限反杀。

李世民“合乎周礼”的坚持,在“渭水之盟”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安定内部的重大作用,也让他可以从容策反突厥旗下的各个部落,使得颉利可汗众叛亲离,为发动灭国之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但是战略做的再好,也得战术上执行到位才行。

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唐代第一名将——李靖的身上。

01 西汉版“奇袭珍珠港”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刘彻任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为将军,带领三十万汉军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布置了一个严密的口袋阵,以马邑的财货为诱饵,引诱军臣单于率领的十万匈奴骑兵进入埋伏,企图一举围歼之。

汉军不忍当地居民无辜受害,故派人通知当地的居民尽早躲避。

军臣单于从设在漠南的王廷出发,经过定襄、雁门,行军至接近埋伏圈时,看到山上无人放牧的羊群,心生疑窦。匈奴在此时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雁门尉史。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匈奴大军侥幸逃脱汉军伏击。

此后汉匈之间,再也不可能建立任何的战略互信,关系走向彻底破裂。

这一事件成为两个大国走向了长期的全面战争的导火索,史称“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堪比奇袭珍珠港,都是对一个大国的不宣而战。

不同的是,一个取得了表面胜利,一个功败垂成,相同的是,两者都引发了两场国与国的全面战争。

这个决策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呢?

汉武帝想要反击匈奴,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他十六岁登基后的第二年,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这位少年天子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行一系列新政,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委派李广等名将带兵镇守边郡要塞,征调士卒巩固边防,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养马。

不过,当时真正掌权的是刘彻的奶奶窦太后,刘彻的改革触犯了汉朝权贵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向窦太后告状,刘彻的一系列新政措施被窦太后强行废除。刘彻只能暂且忍耐。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驾崩,刘彻终于实现亲政,执掌大权。一批少壮派新人主父偃、张汤、卫青、霍去病等被火速提拔上来,刘彻打算大展拳脚,一雪西汉建国六十多年的国耻。

公元前134年,匈奴派遣使者请求再次和亲,汉武帝召集重臣殿前商议对策。

刘彻本打算趁着这次廷议的机会,定下对匈奴动武的大计。没想到,以老臣为主的主和势力仍然十分强大,他们在精神上跪久了,已经站不起来了。

御史大夫韩安国就是主和派首领。他摆出了三大理由,证明匈奴不可打。

第一,找不到。

茫茫草原大了去了,匈奴人居无定所,你派了那么多军队到草原上去,连敌人在哪都找不到,如何打?

第二,打不赢。

就算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匈奴人,找到的时候已经是精疲力竭了。对方以逸待劳,又是主场作战,我们汉人的骑兵本来就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这仗根本毫无胜算。

第三,划不来。

就算付出巨大代价打赢了,占了大草原,大戈壁,有什么用?草原上也不能开荒种地,没法生产粮食,对于农耕民族一点意义都没有。

匈奴所图,无非是美女财货,还不如花点钱破财免灾,再送个公主过去算了。

刘彻心里恨不得把韩安国手里拿的玉笏夺下来,拍在他那张老脸上。老子费了那么多功夫,做了那么多准备,被你嘴皮子上下一碰,就等于啥也没有了?照你这说法,再过一百年汉朝也别想打匈奴,我们就这样年年进贡受欺负?

少壮派反驳,主和派就倚老卖老,甚至把高祖刘邦的事迹抬出来压人。

他们说,当年高祖皇帝那么英明神武,都在匈奴身上吃了大亏,定下和亲之计。你们主战派再牛,能比高祖皇帝还牛?高祖皇帝都办不到的事情,你们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就能办到?

马邑之谋,正是为了解决“找不到”和“打不赢”这两个问题。把敌人引到埋伏圈,以逸待劳,以多欺少,还怕不赢?只要打赢了,每年就不用纳贡了,花不来的问题也不复存在。

可能有人会惋惜,如果当初汉军没有通知这些牧羊人去避祸,也就多死几个人而已,也许马邑之谋就能成功,汉朝就能速胜匈奴,也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五千年蔓延至今,就是因为华夏赢学追求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输赢,而是一直在牌桌上,进行“无限的游戏”。因此中国绝不轻启战端,就算打仗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以人民为本”的基石原则不可动摇!

02 “上帝之鞭”的由来

公元前123年,也就是马邑之谋十年之后,汉匈之间爆发漠南之战。

这是汉匈双方争夺漠南地区的关键战役,也是汉军战略上转守为攻以来,继河西之战、阴山河南之战、朔方之战之后,汉军与匈奴单于本部“最强战力”的第一次正面对决。



这场战役主要发生在定襄以北的漠南地区。汉军兵分五路,总兵力10余万,卫青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分别在2月和4月两次出征,意图是围歼匈奴单于与左贤王的主力,但未竟全功,只有卫青主力获得“斩首万余”的重大战果,前后左右四将军的战绩惨不忍睹,两个被围,一个逃了一个投降,李广和公孙贺迷路。







李广箭术再牛,找不到敌人也是枉然。

正如韩安国所言,如何寻找到敌人,正是汉军面对匈奴,最大的挑战。

卫青之所以能获胜,关键先生是张骞。

公元前126年,已经失去音信十几年的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刘彻本以为张骞早就死在外面了,没想到他不仅回来了,还带来西域诸国第一手的地理军事情报,包括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汉武帝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其功绩。

由于时移世易,本来想联合共抗匈奴的大月氏早就迁徙到中亚,张骞这情报一时还用不上,经略西域的事情还得从长计议。但张骞在西域混迹十余年,磨炼出来超凡的荒漠生存技能,对于帮助汉军寻路至关重要,于是张骞跟随卫青的部队,任务就是寻路。



3月,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这时候距离张骞回来都三年,博望侯并非是表彰他出使西域的功绩,而是因为给大军带路。

“博望”的意思是“眼观六路,站得高看得远”,张骞在漠南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找路,寻水,能让卫青获得战果,才得以封侯。

此战中,被围投降的前将军赵信,原本就是降汉的匈奴人。他再次归顺匈奴之后,建议匈奴单于退至大漠以北,引诱汉军深入,待其疲惫时予以打击,单于从其计。

这个计策,正中西汉的软肋。

如果游牧民族被击败,只要远遁漠北恢复实力,中原王朝只能干瞪眼,没有太好的办法。如果中原王朝劳师远征漠北,消耗太大,风险太大,一不留神就搞成隋炀帝那样的悲剧。

在大部分时期,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不得不采取守势,哪怕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只能大修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

但是,汉武帝刘彻也是千年一遇的奇男子,专治各种不服。

当时刘彻正是三十多岁,尽管改变世界十分困难,还想再试试。



既然你躲到老鼠洞里,那我就杀到你的老窝!

为了筹备这场远征,汉武帝不得不放下速胜的念头,再次筹备数年。为了战备需要,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又令“初算缗钱” ,实行盐铁专卖,对国内经济政策造成很大影响,为汉朝埋下了财政隐患。

做了万全准备之后,在四年之后的公元前119年,汉匈拉开了最终决战——漠北之战。霍去病正是在这场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留下“封狼居胥”的佳话。

说白了,这场远征战役是西汉用充沛的财力物力,压死了匈奴。



在漠北传来大捷的同时,博望侯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说服西域诸国组成“西约”(类似北约),以及汉朝与西域自由贸易同盟,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汉朝领导下,共同防御匈奴,对匈奴步步紧逼,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压缩匈奴的战略缓冲空间,逼得匈奴不得不收起南下的野心,向更远的西方远遁。

西迁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匈奴向西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西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草原),以及一排排低垂的果实。

于是被满级大佬虐得满头包的匈奴,就跑到“欧洲新手村”,愉快地虐菜去了。



欧洲:人在家中坐,祸从东边来。

欧洲不明白,到底从哪突然冒出来一帮凶神恶煞的黄种人,把他们虐得鬼哭狼嚎,只能归结于自己对神不虔诚,被上帝降下责罚,于是恐惧地将其称为:

上帝之鞭!



寻根溯源,上帝之鞭是被遥远的东大扔到西边去的,也就是说,

东大约等于上帝?

03 东大的地缘困境

尽管西汉付出了巨大代价,远征匈奴成功,但为何匈奴为何并没有就此消失,对中原的侵略袭扰甚至一直持续到东汉,后续还有鲜卑、柔然、突厥、契丹……一茬接一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原王朝的梦魇,蒙古高原的地形特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高原整体上可以分为漠南,大漠和漠北三块区域,漠北是大片水草丰茂的草原,可以让游牧民族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漠南在阴山北麓,也有大片草原,正如敕勒歌所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两者之间的大漠,则是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身处其中,四面都是茫茫戈壁黄沙,别说在里面生存,能正确找到路走出大漠,都是十分艰难的。



因此,匈奴/突厥享有如同美国一般的地缘优势:实力不足时在漠北(北美)休养生息,集聚实力,实力强盛时越过大漠(海洋)进驻前沿阵地漠南,随时侵扰侵略中原。

中原王朝不可能越过大漠,控制遥远的漠北。草原上有无数部落,只要这个地缘结构还在,无非是换一批人强盛起来,再重演过去的故事。

就算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种丰功伟绩,也只能获一时之功。

天堂太远,草原太近,中原与草原,于是开启了相爱相杀的无限游戏。

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面对隔地中海相望北非迦太基,具有类似的地缘困境。

在经历三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决定彻底毁灭迦太基:

对迦太基全境实施大屠杀,男人全部一个不留,女人小孩全部贩卖异乡成为奴隶,最后还要在迦太基周围的田野撒盐,要它不能有任何生命生存。



面对这种惨状,罗马主帅小西庇阿痛哭失声,他不是悲叹迦太基人的悲惨命运,而是因为他预感到总有一天,同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到罗马人身上,他为罗马的悲惨未来而流泪。

罗马人追求彻底的胜利,反而遭遇了巨大的挫败,导致罗马文明因此而夭亡。

从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人走在不断地征服异族,以及将异族变为奴隶的路上再也停不下来了。这使得罗马的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难以调和,罗马民族骄奢淫逸,不愿从事当兵这样的工作,大批日耳曼蛮族入伍,这些都为罗马帝国的灭亡埋下隐患。

匈奴西迁至欧洲,在东欧的匈牙利定居下来,被欧洲人称为“匈人”。匈人入侵如同推动多米诺骨牌,原本在东欧、中欧平原上的各个日耳曼蛮族前赴后继,形成入侵罗马帝国的“蛮族移民潮”,抵御这些入侵蛮族的,也大都是日耳曼蛮族组成的罗马军队。

日耳曼蛮族的两个分支,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分别在公元410年和455年攻陷西罗马帝国的都城罗马并大肆洗劫。公元476年,罗马的蛮族将领奥多亚塞杀掉罗马皇帝自立为王,西罗马帝国走向正式灭亡。

汪达尔人正是以迦太基故地为基地,可以看做是被灭亡的迦太基人的亡灵复仇。

罗马文明覆灭之后,这些消灭罗马的日耳曼蛮族,争相自称为“罗马的继承者”。



蛮族入侵欧洲

近距离直面冷兵器时代最强机动军事力量的华夏文明,相比欧洲可谓处于地狱难度,尽管几经磨难,但仍然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甚至勃勃生机万物竞发,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世界生产力中心。

华夏文明和罗马文明的不同命运,正体现了华夏赢学“以人民为本”的巨大价值!

04 华夏赢学的极限微操大师

了解了汉匈战争的往事,就更能理解征讨突厥的唐军统帅李靖,当时面临的处境。



西汉能发动大军远征漠北,那是因为已经建国七十年,经历文景之治的财富积累,再加上汉武帝以搜刮财富为目的的经济改革,才能奏效。

唐朝刚刚统一天下不久,百废待兴,怎么能跟巅峰时期的西汉比国力?

如果不能在漠南围歼突厥主力,令其如匈奴一般远遁漠北,再想追击只能消耗国力,劳师远征。万一再远征失利,岂不是要重蹈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覆辙?

唐朝筹备灭匈奴数年,对于汉匈之战的过程肯定是反复推演了几十遍。如此经典的战例,突厥人也不可能不放在心上,必然也会针对性地进行布置和防备。

这就给李靖出了难题:十几万大军的穿插调动,奔袭几百里,很难做到完全保密,当年卫青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仍然被匈奴侦查到动向,李靖如何做到围歼突厥主力?即便围上了,双方兵力对等,谁是谁的菜还不一定呢。

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李靖的指挥下,唐灭东突厥之战,简直爽的一塌糊涂,连网络爽文都不敢这么编。

从赢麻走向赢得更麻!简称:Endless Win!

如果唐朝当时也有个“大明宫新闻网”,那么内容是这样的:

在英明神武的圣上(李世民)领导下,我们永远不会厌倦胜利。随着圣上及其政府继续取得进展,扭转过去四年的损害,带领国家进入新的黄金时代,胜利从未停止。以下是唐朝人民在第七周的非全面胜利清单……



这话放在懂王和马斯克身上是拍马屁,放在李世民和李靖身上,却显得有点谦虚。

629年底,养精蓄锐多时的唐朝大军终于出动,兵部尚书李靖总领大军,他本人出定襄道,李世勣出通漠道,柴绍出金河道,李道宗出大同道,卫孝节出恒安道,薛万彻出畅武道,共计10余万精兵,分道攻击东突厥。李靖只用两个月,就把东突厥给灭亡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堪称闪电战!

李靖选择出击的时间点很特别。

按照惯例,游牧民族大多选择在秋天时用兵作战,中原骑兵通常选择春季开战,这是因为游牧骑兵靠天然饲养,秋天正是水草丰盛,马儿最肥壮的时候,中原则靠粮草饲养,不受季节影响,因此选择春季存粮最少的时候出击,对己方最为有利。

李靖却选择严冬之时出战,好处是此时游牧民族防备最为松懈,能最大限度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坏处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对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有很高的要求。

唐军的士气,当然比不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但同样是怀着国仇家恨,李世民以人民为本的赢学理念,也起到了低配版“社会主义”的动员效果,再加上唐军的给养肯定比冰雕连好得多,因此能够应对这种挑战。

唐军号称分兵六路,其实其他五路都是佯攻,只有主帅李靖这一路才是主攻。号称共出动十万大军,但承担主攻任务的军队不是三万,而是三千,主打一个兵贵神速,出其不意。

630年正月,冒着凛冽的风雪,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山西的马邑出发。所有人马全部白盔白甲,借着雪夜的掩护,经恶阳岭夜袭定襄,直扑颉利王帐。

定襄今属于山西省,在漠南的南部边缘,位于今天呼和浩特的南面、大同市的西北方向,河套地区的东北方向。

颉利选的这个地点很妙,距离汉地不远又不近,离马邑三百多里,突厥军队南下很方便,可以多路并行。南面就是吕梁山余脉,可以起到屏障作用,可谓攻守兼备。

颉利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他分析形势后判断: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既然李靖作为六路大军的统帅,都到了定襄城,那么唐军其他军队肯定也在附近。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十万精兵团团围住是什么后果?

颉利可汗根本不敢恋战,迅速逃到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并继续向阴山撤退。



定襄之战形势

李靖一边进军,一边采用攻心之计,派出间谍离间突厥君臣关系,诱使颉利可汗的各个部将降唐。颉利可汗亲信康苏密携带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使得突厥失去了“兴复隋室”的名义,一些忠于隋的汉军纷纷归降。

颉利可汗在撤退过程中,其部将与柴绍的西路军在浑河边交战,还与徐世勣率领的通漠北在云中交战。突厥陷入一通乱战,连战连败,颉利可汗率部退到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并派使者执失思力向唐太宗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伟大的华夏主义战士执失思力同志,虽然身为突厥人,因被华夏赢学所感召,早已是被李唐策反的地下党。他潜伏在颉利可汗的身边,一方面获得其信任,另一方面将颉利可汗的虚实一一汇报。

当年渭水之盟之时,颉利可汗就是派遣执失思力作为使者,这也是李世民为何面对二十万突厥骑兵,还能够胸有成竹的重要底牌。

如今攻守之势异也,还是执失思力出使,颉利可汗连自己的虚实被卖了个底掉都不知道。

突厥跟唐朝不一样,没有所谓的国家观念,只是各个部落组成的联盟。部落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有时彼此还互为仇敌,这就是突厥等游牧民族,为何反叛成为家常便饭。

执失思力深深被华夏文化所吸引,认同自己是个唐朝人而不是突厥人。因在灭东突厥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执失思力后来成为唐朝驸马,被封为“安国公”,跟随李靖出战,大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等一系列国家。像他这样的突厥人以及各族人还有很多很多。



安国公执失思力

在得到执失思力汇报的突厥最新情况和意图之后,唐太宗派出使者唐俭、安修仁安抚突厥。

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向来号称信义冠绝天下,如今唐使就在我的大帐里,唐军总不能不顾他们的性命,不讲武德地偷袭我老人家吧?于是他紧绷的心终于松弛下来。

05 旷世未有之战绩

消息传到前线,李靖召集部将商量下一步对策。

徐世勣说:颉利虽然战败,人马还多,如果走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道路遥远险阻,就很难追上他们了。如今圣上下诏派唐俭到那里去,突厥必定放松戒备,我们随后去袭击,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平定贼寇了。

副将张公瑾提出异议:我军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而且也会显得唐军没有信义。

李靖则说:唐俭等人都是军人而不是老百姓,本就有为国捐躯的觉悟,如果我军能速胜,不知道会拯救多少人命。只要能获得胜利,也是唐俭他们的心意。如果万一遭遇不幸,善待其家小就是了。

于是,李靖率军冒着大雪率领精兵直扑铁山。李靖派出猛将苏定方,率领200骑兵为前锋,趁着浓雾的掩护,偷袭颉利可汗的牙帐。

苏定方一马当先,攻下了颉利可汗的牙帐,四处放火,营造大军已经杀到的紧张气氛。李靖随后到达,大破突厥军,斩首万余,俘虏十余万男女人口,活捉颉利可汗之子叠罗施。

颉利可汗率领亲卫部队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逃窜过程中,他的部将大多叛逃。最终,颉利可汗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一头撞上了早已在此埋伏多时的李道宗的军队。

原来,李靖连颉利可汗的退却路线早已计算好了,其他各路人马的主要任务,就是埋伏在其可能退却的路线上,守株待兔。李道宗唾手收获了天大的功劳,将其绑了送往长安。

在经历两场主要战役后,一场灭国之战就这样画上句号,前后不到两个月。

2022年,俄罗斯突袭乌克兰,普京就是想复制李靖的速通神话,但是对比李靖的案例,俄罗斯至少在三方面出了岔子:

一是事先收买乌克兰各个关节的经费,都被办事人员贪污了,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二是演员出身的泽连斯基临危不惧,比身经百战颉利可汗还勇,硬是没跑,让乌军稳住了阵脚;

三是普京过于看重“赢学”的面子,忽视其里子,居然坦克还要等红绿灯,开战那么久都没有去攻击电厂网络等基础设施,坐等乌军缓过劲儿来,贻误了战机。

俄罗斯很拉,北约也是草台班子,于是就变成了菜鸡互啄打烂仗。这方面俄罗斯反而有丰富的经验。

哪怕李靖,也没有拘泥于“华夏赢学”戒律,因为我们还有应对这种局面的补丁:兵不厌诈。

平时中国人一般不骗人,但是关键时候就没准了。

至于什么时候是关键时候,由我们来定义。

李世民高兴地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资治通鉴》记载,因为李靖获得的超级胜利,李渊和李世民高兴的在凌烟阁大摆酒宴,请王公大臣、后妃等人作陪。席间他们难以抑制激动与兴奋,李渊抱起琵琶亲自演奏一曲,李世民则亲自下场跳舞助兴。

634年,李世民举行国宴时,命令颉利可汗当众跳舞给大家助助兴,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即兴写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当年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化作“长安舞神“,在众人面前翩翩起舞。



这事到底有多夸张呢?

就好比东大终于下定决心,做了万全准备,打算跟大漂亮硬碰硬;结果两个月后,懂王就被抓到北京,送上降表,还得当场跳个舞,给全国人民助助兴。

就问你刺不刺激吧?

太上皇李渊看到这一情景,也终于放下了因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对李世民的心结,夸赞道:“汉高祖当年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到死没能报仇,我今天为他出了一口恶气了,还好我选对了继承人!”

问题是,这个继承人是你选的吗,老大?

六年后,李靖不顾年迈再次出山,又主持了平定吐谷浑之乱,也是打得很漂亮。李靖兵法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后辈弟子名将无数,出将入相为国家宰执,最后还能不被君主猜忌,一生荣宠,善始善终。

李靖一生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确实是身为一名古代将领再无遗憾的完美人生。

李靖因为灭突厥打得太漂亮,直接被民间封神。我夫人老家在山西忻州原平一个叫做唐昌的村子,这里在雁门关以南不远处,滹沱河畔的一个小高地,相传当年李靖就是屯兵于此,因此取名唐昌,意为“唐朝昌盛”之意。村子有个庙,供奉的主神就是李靖。

唐朝后期,他成为唐传奇《虬髯客》的主人公,与虬髯客、红拂女并称为“风尘三侠”,此后被各种神化,直到我们今天熟悉的托塔天王,陈塘关总兵,哪吒三太子的父亲。



06 传奇僧人闪亮登场

东突厥被灭之时,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名为泥孰,早年在长安时也跟李世民结拜过兄弟。听说东突厥被灭,泥孰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内附,唐朝也以亲善待之。泥孰病死后,西突厥分裂成两部分,彼此攻伐。唐太宗劝谕他们停兵休战,彼此和睦相处。后来一方兼并了另一方,仗着山高路远,实力强大,开始不把唐朝放在心上,横亘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打劫各国来往商队,扣押唐朝使节,欺压西域各国,为非作歹。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早有攻灭西突厥的愿望,但是一方面碍于不熟悉西域地理,另一方面唐朝被高句丽的战事牵制,无暇西顾,对西突厥以安抚为主。

由此,一名传奇僧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曾经孤身一人在西域各地多方游历,搜集整理了关于西域的详细地理人文军事情报,为唐军征伐西突厥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以佛法高深闻名于世,据说身手也相当不错,可以在其他人听不懂大乘佛法的时候,用拳脚翻译给他们听。

在西域各国,他十分出名,各国国王对他以礼相待。人们即使没有见过他,也一定听过关于他的传说。

人们都尊称他为

——唐僧玄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