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杨坚正式篡位,建立了隋朝。

虽然杨坚的篡位过程被历史所美化,但是杨坚之所以能篡位成功,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关键时刻,关陇勋贵站在了杨坚的身后才有了宇文赟的被杀和北周被篡位成功。

而从隋朝建立后能迅速的稳定国内局势来看,杨坚这个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是

有一套手段的,尤其是杨坚很擅长用人,其重用苏威和高熲,锐意改革,让新建立的大隋有了新的气象。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杨坚重用苏威和高熲进行国内改革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上篇文章讲到了宇文赟被杀,杨坚篡位成功。

这段历史揭示了政治的残酷性,很多时候政治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但如果细究北周覆灭的根源,还是因为北周内部矛盾激化,而宇文赟没有这种能力解决这种矛盾,反而使得矛盾激化,最终才导致杨坚篡位时,北周宗室已经无法控制局面,而关陇勋贵站在了杨坚这一边。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杨坚的能力其实已经在宇文赟之上了。

而杨坚篡位成功后,隋朝之所以能迅速稳定下来,也反映了杨坚本人的能力水平。

首先就是韦孝宽,王谊,李穆,于仲文这些实力派人物都站在了杨坚这一边,帮助杨坚迅速平定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等人的叛乱,要是没有关陇勋贵站位杨坚,杨坚很难过尉迟迥这一关。

而当社会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要进行新社会的建设了,这时杨坚的能力再次得到了验证。

首先是我们看到杨坚用人还是很有一套的。

我们看到杨坚在篡位之际,实际上是收买了刘昉,郑译,卢贲这些宇文赟信任和重用的人。但是当篡位成功之后,杨坚反而并没有重用这些人,反而刻意的疏远了这些人。所以这才引发了这些人的不满,所以这些人才联手准备废掉杨坚后来重用的苏威和高熲,但最终事情败露。


当然从杨坚篡位的历史记载来看,当时杨坚应该是承诺给这些人一些实际的权力,但实际上这些人不忠于宇文赟,杨坚当然也会怀疑他们会不忠于自己,所以才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慢慢将他们边缘化,从而引发这些人的不满,才有了后来他们的行动。

所以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古人强调忠,忠的背后是信任,如果一个人不忠,那么就很难跟其他人建立信任关系。而不管是上下级还是客户关系,信任才会让你的事业走得更远。一个人失去了信任,很难走得长远。

当然杨坚也顾念旧情,并没有对这些人赶尽杀绝,而是仅仅削职为民。当然这一个举动也是给跟着自己的其他人看得,杨坚也懂得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心。

而杨坚在篡位之后,最为信任和重用的人是苏威和高熲。

高熲在杨坚篡位之时就已经有非常亮眼的表现了。当时记载是杨坚听说高熲很有才干,就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

但如果我们再看一下高熲的出身,也就清楚杨坚为什么会青睐高熲。高熲是出身渤海高氏,也是名门望族出身。而且当年高欢也号称自己是渤海高氏的。所以高熲的父亲高宾才在北齐担任高官。

只不过后来因为北齐内部的政治斗争,高宾跑到了西魏,投奔了宇文泰。而当时独孤信非常器重高宾,让高宾做自己幕僚,并给他赐姓独孤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熲本身是独孤氏的人,而杨坚能够篡位成功,跟其夫人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密不可分,所以高熲能被杨坚青睐是有原因的。

当然高熲当年在北周的表现也很出色,之前就被宇文宪所看重,在平齐的时候就建立了功勋,就已经被拜开府了,所谓开府,就是高级官员可以建立府署并自选随员或职员的意思。这在古代本身就是一种殊荣了。

而高熲听说杨坚要征召他,也很高兴,所以表达了愿意肝脑涂地,誓死追随杨坚的意愿。

而杨坚果然也没有看错高熲,当时尉迟迥叛乱,杨坚对于前线的将领是否忠诚没有把握,就要派监军去掌控军队,但当时刘昉,郑译这些人都找各种借口不去,而这时高熲自己站出来愿意前往,这让杨坚很高兴,之后在平定尉迟迥的叛乱中,高熲功不可没,最终因为这一战高熲被晋升为柱国,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彻底成为杨坚身边最核心的人员。

而高熲这个人也是非常有能力的,而且知道进退,一方面他知道杨坚新建国急需用人,所以向杨坚推荐了苏威。另外自己急流勇退,提出让贤辞职。实际上高熲这一辞职本身就是为苏威让路避嫌。所以杨坚在同意高熲辞职没多久,又重新启用了高熲。

而提到高熲推荐的苏威,这也是当年南北朝时响当当的人物。苏威也是出身名门京兆苏氏。提到苏威就不得不提到其父亲苏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提到了当年宇文泰重用苏绰进行改革,才让西魏在三国较量中脱颖而出,国家实力越来越强大,才有了后来北周吞并了强大的北齐的结果。

而苏威自然也就得到了众多朝堂贵族的青睐。当年宇文护就一定要把自己女儿嫁给苏威,从而苏威另一个身份就是宇文护的女婿。在宇文护时代,苏威就已经被封为怀道县公了。

但苏威非常低调,不愿意牵涉入朝堂政治纷争。所以周武帝,周宣帝虽然也想重用他,都被他推辞。

后来高熲辅佐杨坚,就推荐苏威给杨坚。杨坚和苏威谈了之后,对苏威的印象非常好,就决定重用苏威。

但之后苏威听说杨坚要篡位,就跑回了故乡。杨坚也清楚苏威自视清高,不愿意让自己背负一个篡位的恶名,所以也就很大度的放苏威回去。而当杨坚篡位成功,又召回了苏威,拜苏威为太常卿、太子少保,追赠他的父亲为邳国公,食邑三千户,让苏威承袭。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吏部尚书。这表明杨坚这个人不管是看人,还是用人,还是有两下子的,他知道苏威不是一个打天下的人,但是其父亲主导的西魏的改革颇有成效,所以他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是一个宰相的人选。而杨坚在夺得天下之后,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推动改革,治理天下。

而在高熲和苏威的推动下,杨坚在夺取北周政权之后,开始锐意改革。


而从历史来看,杨坚的改革的核心其实还是大力推动儒家的治国。

我们知道当年北齐,北周覆灭的根源就是胡汉的对立造成的矛盾,所以杨坚深知要想从深层次的改变这种矛盾,就要推动整个隋朝的汉化改革。虽然杨坚还要依靠关陇勋贵,但是他放手让高熲和苏威去改。

而高熲和苏威的改革一方面推动以德治国,也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从政治上来讲杨坚废除了北周的六官制度(北周的六官制源于西周),恢复了汉魏制度。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最早高熲就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省长官纳言。

从经济上来讲,当时隋朝继承了北周广阔的土地,人口和土地都跟当年的西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苏威就建议一方面继续要均田,一方面要轻徭役赋税,给百姓休养生息。文中就提到了当年苏威的父亲苏绰在西魏推动改革的时候税收就比较高,就提到了实际上跟当时西魏的生存环境有关,西魏的人口和土地太少了,所以要跟实力比自己大很多的东魏较量的话,要养军队就要有财政支持,只能加税。而现在隋朝相当于有了当年西魏和东魏的土地和人口,所以国家实力是迅速上升的,完全可以轻徭役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凭借庞大的人口和土地,国家的财政也能得到保证。这就是苏绰当年重税和苏威现在轻税的本质区别。

当然在土地改革方面,苏威也曾经提出减少公卿的封地以供应民众,但遭到大司徒王谊等勋贵的的反对从而搁浅。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动起来是比较难的。

而在法律方面,杨坚下令高颎、郑译以及上柱国杨素、率更令裴政等人重新加以修订,制订《开皇律》。《开皇律》是在北齐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开皇律》进一步废除了一些酷刑,确立了轻重有序、规范而完备的封建制五刑体系即笞、杖、徒、流、死。比如死刑就只保留斩和绞首,去掉了车裂,枭首这样的酷刑。同时废除宫刑,鞭刑,改为杖、笞。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以半年为差;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为差;这种刑罚体系比之前的刑罚体系要整体偏轻,实际上体现了儒家的德与刑二者应相互协调补充的观点,也就是宽猛相济的思想。


也正是因为如此,隋朝的《开皇律》也成为后世唐代甚至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基础和典范。

从杨坚重用高熲,苏威等人的改革就可以看出,杨坚登基之后,致力于解决之前北周北齐胡汉矛盾,积极推动整体社会的汉化进程,推动儒家在治国理政中的中心地位。重用名门士族,推动儒家的仁政。也正是如此,才让隋朝建立伊始,就迅速缓和了国内的矛盾,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从而让隋逐步的强大起来,才有了后来北御突厥,南屯南陈的实力。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加入读史明智知识星球,探讨更多感兴趣的历史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