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3年,南陈吴明彻北伐,水淹寿阳,之后寿阳沦陷,北齐撤到了淮河以北,至此南陈夺得了淮南地区。
而公元577年,南陈想要在北周灭北齐之际夺得彭城,结果吴明彻大军全军覆没。
而随后形势逆转,公元578年北周向南陈发动进攻,公元579年年底,韦孝宽攻克寿阳,梁士彦拿下广陵,至此南陈再次丢掉了淮南地区。
为什么北周能如此迅速的拿下了寿阳以及淮南地区呢?为什么南陈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为什么南陈如此快的丢掉了淮南呢?
其实从根源上看,侯景之乱之际,南朝实际上就已经亡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侯景之乱,南朝士族执政体系被终结,庄园经济被破坏,这个时候南朝的经济基础就已经被打崩了。
其实之前我们也讲过,之所以有侯景之乱,也是因为南朝的豪门士族对于经济的垄断,贫富差距的过大,导致社会实际上已经走到了末路,侯景不过是压倒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罢了。
所以一个王朝,如果富人过于贪婪,国家缺位,贫富差距过大,最终的结局一定就是灭亡。
而之后南朝快速的丢掉了蜀地甚至荆州,南方的政权最后龟缩在了三吴以及东南区域。
而即使如此,原来豪门士族统治的天下也逐渐变成了地方土豪势力,中央政府的权力实际上是进一步下降了。
所以就表现在不仅仅是在编人口还是国库上,都在逐步的减少。而在编人口的减少还有很多是富人为了规避税收,将庄园人口隐匿起来,从而上税的人口和服兵役的人口会进一步减少。
所以讲到南陈吴明彻全军覆没的时候,有朋友问到为什么南陈这次才派了三万人马北伐?其实根源就是南朝陈的经济决定的。
当年北周有将近一千万人口,北齐有两千多万人口,而南陈呢?户编也就两百多万人口。我们算算也就是四五十万户人家,按照当时两户取一丁,征兵也就能征个二十来万,而去掉后勤等各种人力,真正能上前线打仗的能有多少?而南陈之前夺淮南,出动了十万大军,但是拿下来那么多城市你得守吧,所以吴明彻再北伐的时候,能动用的资源就太有限了。
而且两百多万人口要供应十万军队,老百姓的负担得有多重?国库里用于军费还有多少银两啊。
而与之对比,北周吞并了北齐,户编人口就得有三千多万,是南陈的十倍不止,人家十户取一丁都能碾压你,所以南陈怎么可能打得赢北周?
所以我们当时太建北伐就说过,当时南陈之所以能拿下淮南,实际上是因为作为北周和南陈的联合行动,北齐对其忌惮,所以主动收缩防线到淮河以北,然后把精力放在防备北周上,所以才让南陈拣了便宜罢了,并不能说明南陈当时的实力就有多强了。
而之后吴明彻三万大军伐彭城,北周只要缓过劲来,消灭你还是很轻松的。
而吴明彻这三万大军实际上已经是南陈的精锐了。再丢失这三万大军,南陈当时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资治通鉴》还记载当时陈朝“用大货六铢钱”,也就是铸造新钱,以一个当十个五铢。什么意思呢?其实就类似于现在印大额钞票,为什么印大额钞票呢?还不是国库没钱,然后发行钱币,增加了通货膨胀,合理的剥削百姓的财富罢了。当然这种剥削也是无奈的,国库没钱,怎么添置军备,怎么给军人发俸禄,怎么打仗啊。
所以不管是从人口上来讲,还是从经济上来讲,北周当时已经碾压南陈了,南陈虽然表面上看还搞了阅兵,有十万步骑,但当时的策略也只能是收缩防卫长江以南,淮南其实这时就已经决定要放弃了。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南朝过去的将领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现在世家大族衰落,代之以地方豪族,这些人都是割据地方,能力也不够。而南陈的宗室又比较弱,陈霸先,陈蒨都没有什么子嗣,宗室力量也不足,如陈叔陵、陈叔坚、陈方泰这些人哪个打仗行?反而搞内斗欺负百姓倒是很擅长。北周都打到长江了,陈叔坚还能逼反周法尚,导致樊猛的军队接近覆没。真正能打的一些人比如王琳甚至华皎等人也因为内讧跑到北边去了,再加上跟着陈霸先的一些势力也慢慢退出了舞台,所以南陈也存在无人可用的局面了,否则也不会让老将吴明彻七十三岁还挂帅北伐了。
所以我们看韦孝宽,梁士彦大军南下,南陈基本上没有太多抵抗,就丢掉了寿阳,广陵(现在河南息县)等淮南重要的支撑点,然后南兖州、北兖州、晋州以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郡的百姓一齐离开当地返回长江以南地区。北周又得到谯、北徐州。
所以为什么北周能不费太大力气就拿下了淮南地区,背后其实就是两个国家国力的差距。从侯景之乱开始,南朝就已经是苟且延喘罢了。
所以好多人总是羡慕小的国家有些有钱人生活多么舒服,国内还有民族分裂分子想要搞所谓的小区域的独立。但你要明白一个国家的军队人从哪来?武器装备从哪来?都是要靠庞大的人口,庞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的,没有军事实力做支撑,还有所谓的公平的交易吗?如果有的话也就不会有近代那么多场战争了。而小国家也没有有战略纵深,敌人一个冲锋也就亡国了。而经济方面人口也是消费,工业能力也是靠消费支撑起来的。没有庞大的人口也不可能有体系齐全的工业体系。当然如果这个世界总是有工业革命这样的大发展,有增量的契机还好,大家都增长就不会互相抢夺。但纵观历史,这种机会太少了,这个世界战争的时间远比和平的时间要长啊,这其实是历史的规律,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其实是古人总结的真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根源还是经济问题。战争的爆发的根源一定是经济问题,但战争的胜负也是由经济决定的。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加入读史明智知识星球,探讨更多感兴趣的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