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便是科举。每个朝代的科举试题内容都不尽相同,不变的是,所有题目都是以春秋时期的各家思想有关。
其中以孔孟之道为主,考察学子们的学识和思想。
所有的应试学子都有可能在将来身居朝廷,上位者为考察学子们的政治理念,所考的题目中就有以管子辅佐帝王的事迹。
管仲身为臣子,与帝王之间的君臣之道,如何辅佐帝王稳固江山的理念,成为后世帝王关注的重点。
齐桓公画像
01.管仲其人
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齐国称相的四十余年中,对齐国提出了种种改革之法,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赞其“桓公九合诸侯,管仲之力也”。
齐国学者曾合著《管子》一书,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诸多内容,被称为天下奇文。《管子》书中,包含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又对法律、军事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管仲作为春秋时期之贤才,被尊称为管子,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功绩无数。
管仲出生之时,我国正处于礼乐崩坏之乱世,“天子弱,诸侯强”,以至于华夏土地纷争不断。诸侯间不断内斗,夹以各种外犯民族不断向中原入侵,导致整个华夏文明岌岌可危。
管仲之才,辅佐齐桓公稳固齐国江山,立有至上功勋。
管仲是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治国思想的政治家,其主张帝王并非享有绝对权威。
“独国之王,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一个国家若想江山稳固,则需以民为本。富国强民,大力发展经济,并体恤民情,民安则国安。
春秋时期各国版图
所以,当管仲第一次站在齐桓公面前,齐桓公问身为帝王应该尊重什么。管仲直截了当地告诉齐桓公是“天”,而这里的天,则是人民。
身为帝王,要以人民为天,人民尊敬爱戴自己的君主,国家才可安定。
若人民对帝王不满,虽然起初会迫于帝王的权力而忍耐,但长此以往,则滋生怨怼,最后便会厌弃帝王,国家便随即灭亡。
制定政策时,管仲强调要从百姓角度考虑,令百姓安居乐业为主。在政策实施之前,管仲要求在民间大量收集百姓意见,利于百姓的便加快实施,不利于百姓的则压下修改或直接取消。
治国之策方面,管仲提出富国先富民的思想。藏富于民,才能令帝王更好地治理国家,国家才能慢慢强大,才有发展的可能。
国家为百姓考虑,为百姓谋求利益,国家才能长期处在富裕强民的状态中。但这种政策只在一时,不能被视为长久之计。
所以管仲又提出为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措施,盐、铁、货币、粮食等让百姓参与,防止国中贫富差距过大。
管仲塑像
《管子》中以商品物流为研究方向,揭示了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活动规律。并且《管子》中也有关于将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做杠杆,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
这种思想在如今看来,也是十分前卫的观念。所以在现代学者研究中发现,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所以放眼世界,管仲的政治经济观念是全球历史中最早具备现代经济学的系统性理论。
而西方存在等同理论的时间,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管子》中的政治思想提出顺民心、利民生原则,是最早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
管仲所言的“民”,是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齐国沿海,齐国之民多经商,管仲早年亦有经商经验,所以比许多士子更懂商业发展。
所以管仲在辅佐治国之时,提出发放福利、完善交通、方便店铺做生意等举措,才使民生富强。
既然以人为本,则需减轻民众徭役赋税,并且身为帝王君主,还得以身作则,不以奢侈彰显地位。
管仲就此观点曾道:“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这个思想在如今也是我国领导人所主张的,各级政府厉行节约,正是此精神的深入和细化。
藏书《管子》
02.礼法并举
《管子》书中,还提到一种超前思想,则是“以法治国”。《管子·明法》中曾言,君主治国,不淫于法之外,不惠于法之内,威不两措,政不二门。
“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一个国家的法令,是帝王君主治理国家,巩固权力地位的重要工具。管仲主张将刑罚收严,以此来威慑民众,以此来控制民众的行为,加强民众的守法意识。
以法治国之外,管仲又主张将礼与法相结合,法出于礼,而礼又出于治,是为道也。
他指出,对待百姓要惠其利令其稳固,教习礼使其明理,忙闲交错,礼教严明,才是百姓安稳。
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恩威并施,百姓知礼守法,国家才能发展。管仲虽然推行以法至上,却坚决反对滥用,“刑罚不慎,则有辟就”,“杀无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
《管子》中特意将慎用法令一条重点说明,如果做事不符法令,就算有好的结果,但仍然要依法办理。
管仲与齐桓公的塑像
管仲这一思想在如今司法实践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管仲在辅佐治国的过程中,礼教不单是与法令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一种手段。
在教习百姓理发的过程中,将各种繁琐的封建礼仪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礼法是万物的准则,法度则是民众的仪表,而分尊卑则是礼法的准则。
礼法不仅约束着民众,也一样约束着帝王君主。若帝王的行为不合礼法,就是违背了礼仪之道,执行政令时便会发生困难。因此重视礼仪,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行为之一。
管仲还将“四维”视作巩固国家的准则,四维便是人们常说的“礼义廉耻”。
有礼知礼,人们才能守自己的本分,不会越界;心中有义,则会约束自身不会做出伤害他人之事;知晓廉耻,才不会掩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也不会做出违背法令道德的事。
百姓不越界,则上位者心安,约束自身,则民生无诈;懂是非对错,才不会令恶事猖獗。
春秋五霸
现代一些学者研究指出,管仲所主张的礼与法并重,与“三晋法家”有着根本上的差异。《管子》主张礼法统一,法令是至高无上的,治国必须严格执法。
虽然此理念与三晋法家思想有不少互通之处,可与三晋法家不同的是,《管子》讲究礼法并重,德法兼举。
“三晋法家”反对以德治下,主张务法,将法令当做辖制民众的手段。而《管子》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因此,《管子》之中所表达的思想,乃至今日仍是为政治参考。
依法治国,有礼治人,但国家发展不止一代人的积累,选贤识能,更是国家发展的长远之道。管仲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重视选拔和培养贤良之人。
管仲认为,人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资源,培养人才则是国家一项重要目标。“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国家愿意培养人才,才能使国家用人不缺,人才也不会流失。
除却培养人才之外,发现人才也非常重要。
孔子
如果帝王或臣子不懂发现人才,不懂利用人才,是对人才这一资源的浪费。管仲关于这方面,也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好恶,可推测此人的本性;观察此人的言谈举止和与其交好的人,则可推测此人的品性。
同时,他也深知人无完人这一点,所以表示若此人当真有大才,则取其长,不任其短,故事无不成。同时,管仲更主张推举贤才,并提出推举人才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是推举贤才的范围要广,为求天下之精才;
第二是以德行做准则,若德行有亏,便不在考虑之列;
第三则是推举出来的能人授予官权,让他们为国家、为百姓做事。
管仲特别提出,推举贤能德行第一,不能因为资历、年龄来加以限制。举才得当,帝王则收为己用,若不得当,就算此人再有资历,也不能当做国之栋梁。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推举的贤能中,骁勇善战者授予军,博学多才者授予官。在军中的贤能若立了功,则授予其军衔,当官的贤能若为民做事,则授予赏赐或升职。
如何用才,如何分配人员,是一个国家治国的重中之重。若不懂量才,万一用错人才,轻则耽误国策,重则妨害社稷。
除此以外,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提醒桓公积极采纳意见。在采纳意见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汲取到对国家有益的地方。
作为一个为国为民的贤明君主,需要多采纳意见,但也要有自己的论断。管仲表示凡是合理的建议都应采纳,不能有身份亲疏之分。
身为明君,需要依靠有识之士的才能来保证国家发展。
古人接受教育
03.特征分析
齐国作为春秋时期文化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齐国开放并兼容各种文化的特点。
齐桓公时期,国土的扩张和国力的增强,管仲采取的各类政策,使士农工商四民发展迅速。正因如此,齐国后来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深刻意识到,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但他并没有束缚其发展,反而呈一种开放的态度。管仲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并制定了诸多政策来推动境内外贸易往来。
对于境外商人,齐国还专门推广优惠政策,使得境外投资增多,为将来齐国崛起创造了条件。管仲主张的文化中,有着极强的兼容性,大力提倡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齐国频繁外交,不断吸收各类文化,使得齐国文化丰富多彩。
管仲的治国方针吸收了法家和儒家思想,不否认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并且在礼法治国的同时,也体现了齐国的兼容特点。可是人无完人,圣人孔子对管仲则是先贬后褒的。
《论语》
虽然孔子对管仲的批评不加掩饰,但他仍旧称管仲的字,足见孔子对其的尊重。在《论语》中,孔子称管仲“器小”。
按理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为春秋五霸之一,此称栋梁之材,如何被称“器小”?
“管仲俭乎?”“然则管仲知礼乎?”,这两句可见,孔子批管仲主要认为其不知俭、不知礼。
其中“不俭”由“三归”而来,“三归”通俗点说,就是娶了三方女子。“不知礼”则意为管仲僭越,享用齐国君主才能拥有的待遇。
虽然孔子批管仲这两点,却仍然夸赞管仲的才能。
“仁”之一字,孔子在评论先贤或时人时很少用此。可评管仲,则用了这个“仁”字,所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其实是比较高的。
管仲自当下因素考虑,制定出符合齐国国情的治国方针,提出的利民主张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科举考试
04.管仲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后来时代发展,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兴起科举制度。将管子辅佐齐桓公治国的策略作为学子考试的重点项目。
各学子以管仲治国为基础,各抒己见,结合当下时代发展需要,抒发自己的态度和思想。
唐代士人学子称管仲为“夷吾”或“仲父”,甚少称其为“管子”。一些学子将管仲视为栋梁之材,堪当模范;而另一部分学子则认为管仲擅弄权,实为诡诈之徒。
这个时期学子们对于管仲的理解和评价多取自孔孟典籍,并无人深入了解。到了宋朝,科举考试中也重视管仲思想及其治国之策。宋朝将《管子》列为考试范畴,致使学子们更熟悉管仲思想及其方针。
宋代理学兴起,对管仲的评价仍然处在参考孔孟典籍,以儒家学说的价值为主导。
明清时期以八股文筛选才能,孔子言管仲“器小”成了考试关于管仲的主要内容。晚清时期,我国传承千年的封建思想走向末路。
结语:
随着西方文化渗入,国内学子对管仲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客观地分析其思想的利弊。反观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各体制的发展时期,环境的多元化时常干扰我国发展。
所以更希望我国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仍然鲜活的思想并将它用在实处。从而引领我国如今的国家建设,令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更加迅速。
资料出处:
《管子治国理政思想探究》
《管仲的治国思想及齐文化特征分析》
《管仲“以民为本”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