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加到了145%,听起来挺吓人的是不是?千万莫慌!特朗普的“关税战”套路,都是咱老祖宗玩儿剩下的小把戏……

一部中国史,半卷关税史。

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把“经济战”玩出了花,那时美洲大陆还到处是兔子蹦跶呢,从春秋时期“买买买”搞崩敌国,到唐朝“跨境税”卡死游牧民族,从明朝用铁锅玩“科技封锁”,再到大清海关的“奶茶税”……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古代那些“经济战鼻祖”们的硬核操作,他们不仅能文能武不偏科,更懂如何用“关税战”让对手跪下叫爸爸。

看完你会发现,一个建国才249年历史的国家,在5000年文明的中国人面前玩兵法,是多么无知且愚昧。

春秋经济战祖师爷:管仲的“灭国直播间”

春秋第一狠人,齐国传奇宰相管仲,他玩起贸易战来,那手段之高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堪称古代 “春秋战国巴菲特”,不费一兵一卒,光靠“买买买”就搞垮了对手。

别人的直播间是卖货,管仲的直播间是灭国。



1. 齐纨鲁缟:史上最骚“丝绸杀”

公元前7世纪,齐国和鲁国争霸,就在双方军队备战磨刀霍霍之际,齐国CEO管仲淡定地表示:何必这么麻烦,老板你看我的表演。

管总一不征兵二不囤粮,反而在国内疯狂安利鲁国特产的一种薄丝,并美其名曰“鲁缟”,齐国上到老板齐桓公,下到平头老百姓,出门都以穿鲁缟为时尚。

“鲁缟热”在齐国一时走红,成为年度爆款流行服装,价格暴涨十倍多,鲁国缟丝商人赚到手抽筋,鲁国的老百姓一看眼红了:哎妈,鲁缟这么好卖,我还费劲巴拉种粮食干啥?

当时正值夏季,庄稼长苗的时候,鲁国老百姓们却疯狂连夜拔光庄稼,全部栽种桑树,大街小巷都在养蚕织布。

但反转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一年后管仲突然宣布“齐国人,穿齐纨,穿鲁缟者,罚款!

原本奇货可居的鲁缟,一夜之间价格跌到地下十八层,地下还有个停车场。

商人的货砸在了手里,养蚕的老百姓望着地里的桑苗发呆,更严峻的形势还在后面,齐国全境封锁了对鲁国的粮食出口,并限制盟友卖粮食给鲁国。

鲁国粮仓本就没多少储备粮,粮价暴涨到一头羊换一斗米,为了明年的春耕和百姓不被饿死,鲁国国君哭晕在厕所,含泪签了“认怂协议”。



这场经济战可不是杜撰的,它被详细记载在《管子·轻重戊》中,堪称古代MBA高端商战教材。

2、买鹿制楚:史上最贵的“宠物经济”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俗话又说,人们往往容易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

不信你看管仲,在跟楚国玩“经济战”的时候,是不是类似的套路。

那个时候,南方霸主楚国实力更强大一些,齐国想搞楚国,但硬刚打不过咋办?

管仲直接开启“直播带货”模式:派人到楚国边境高价收购野鹿,有多少要多少,一手交鹿一手交钱,还全网刷屏“俺们老板是鹿奴,倾家荡产都要买!”



楚国人一看,我勒个去,抓一头野鹿,能比一年的庄稼收成了,许多农民立马放下锄头,带上弓箭就进山猎鹿了。

最后连楚国的官员都忍不住诱惑,翘班上山抓鹿,这满山跑的不是鹿,是“行走的黄金”啊。

大家都去捕鹿了,野鹿差点被抓成濒危动物,地里的庄稼也没人管了。

果然同样的套路,换汤不换药,管仲派商人暗地里购买楚国的粮食,一年后突然停止收鹿,关停“直播间”,反手封锁粮食出口,对外宣布:摊牌了,兄弟们,我们老板不喜欢养鹿了。

楚国可倒了大霉了,国内粮价暴涨三倍,老百姓和鹿大眼瞪小眼,饿到眼冒金星,只得割地赔款,跪求齐国接济粮食。

这波操作简直是古代版“挖矿割韭菜”:让一个资源大国全民去搞虚拟经济,等把实体经济拖垮之时,就是资本收割之日,现代经济学家都得直呼“降维打击”。

3、 兵器“盲盒开箱”:衡山国的破产日记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衡山国:这位黑哥说得对

管仲对邻居衡山国的“收割”,这次不玩农产品和动物了,改卖更高端的“军工盲盒”:

他在直播间亲自带货一顿吹捧:衡山国产的兵器好啊,吹毛断发削铁如泥,士兵用上衡山国的兵器,战场上一口气砍五个人,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痛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衡山兵器!他好我也好~

于是同样的剧情,又又又在衡山国发生了:

百姓全民打铁,农民彻底摆烂,连锄头都熔了造武器,然后齐国再次停收+断粮,同时联合鲁国燕国封锁边境,衡山国捧着堆积如山的兵器,饿得连造反的力气都没了,这招比美国的芯片制裁狠多了。



史书记载:衡山器械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衡山国亡。

管仲的“经济战秘籍”套路就两条:先捧杀,再断供,悄悄设伏,闪电收割,专攻对手经济命脉。

对比美国只会加关税赚点小钱,咱老祖宗这种“一计灭国”,才是真正的“战略大师”!

唐朝“海关”有多野?跨境关税直接卡死突厥!

煌煌大唐,疆域辽阔,万国来朝,李世民时代从澶渊之盟之后,短短4年时间,就逼得突厥颉利可汗俯首称臣,尊称太宗皇帝为“天可汗”,相当于兼任突厥集团的名誉董事长。



这其中,除了大唐军队骁勇善战,在看不见的“经济战”战场,大唐“海关”也给了突厥人致命一击。

那一年,牵着牛羊来换粮食的突厥商人们发现,唐朝的西州(今吐鲁番)边境贴出了一张突厥文告示:大唐的粮食也不多了,即日起卖给你们突厥的粮食,关税翻三倍,铁器、铜钱禁止出境!

突厥人当场傻眼了,草原部落就会放羊,不产铁也不产粮,全靠从唐朝进口,这下连煮饭锅都要没了。

看看唐朝海关的硬核操作:

定向加税:对出口突厥的粮食、布匹、丝绸征收重税,同时压价牛羊价格,导致突厥贸易逆差连年飙升,我大唐也有牛羊,但你突厥不产粮食啊;

技术封锁:严禁铁器出口,抓到走私的直接砍头,《唐律疏议》规定“私贩兵器出关者绞刑”,别说兵器,就是铁锅铁锹也别想出境,让你连一支箭簇都造不出来,你草原骑兵不是个个百步穿杨吗,没有箭你穿个毛线啊

货币战争:限制铜钱流出,突厥人没有铜矿,更不懂冶炼技术,想要我大唐的货物,那就拿你的羊来换,但是怎么换,这汇率我说了算,比如一头大羊换一斗大米,什么你还嫌贵?等明天你的羊饿死了,可就只能换半斗哦亲,臭了我就不要了哦



没用几年时间,突厥经济全面崩盘,内部部落为抢粮大打出手,最后颉利可汗哭着来到长安,找霸道总裁李世民签下《突厥-大唐友好条约》。

这波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经济碾压,那就是唐朝版的“芯片禁令”。

连羊都数不明白的突厥人,面对精明的大唐税官粮食“卡脖子”技术,可能怎么连输的,到最后都没弄明白。

大宋VS西夏:一场持续90年的“青盐关税战”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重演。

时间来到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朝代,北宋和西夏之间也展开了一场长达90年的贸易博弈,双方在关税和经济制裁之间,上演了一场巅峰攻防艺术。

只不过这一次,大宋玩脱了。

北宋的玩法和唐朝差不多,官方指定贸易地点,在两国边境设立了官营的 “榷场”,相当于是那个时代的海关。

在这个榷场里,西夏的贸易全部被官方垄断,税官对西夏商品征收高额“入境税”: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想做这买卖,留下关税财。

不仅如此,为了限制西夏的外贸发展,北宋严格限制钱币外流,西夏要想做生意,必须以物易物,拿商品换商品,是商品就得交重税,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爱换不换。

彼时,西夏最有竞争力的“土特产”就是:青盐。



盐在西夏盐碱地上满地都是,羊都不吃的玩意,在大宋却贵得离谱,北宋为了打压西夏的经济,发起一场 “青盐战”,锁死了西夏青盐进入北宋市场的通道,敢买卖私盐者杀无赦,让西夏没法拿青盐换外汇。

这一招压得西夏连年喘不过气来,守着一座金山,却一点卖不出去。而被逼急的西夏,开启了各种反套路的神操作,开始各种反制。

转口贸易:大宋边境你封得住,我绕到吐蕃、回鹘再进大宋呢?别问,问就是吐蕃产的盐,大闸蟹到阳澄湖洗个澡就是阳澄湖大闸蟹了,凭啥我的盐不是吐蕃盐,你尝尝多咸,等我把盐卖了,还能顺手倒卖北宋的茶叶瓷器,两边完美规避高关税,就问你气不气?



货币起义:你北宋的铜钱、交子不是把我西夏踢出结算系统吗,那我就自铸“天盛通宝”铁币,反对“宋钱霸权主义”,我和其他国家以西夏钱结算,摆脱对你北宋铜钱的依赖,这波“去美元化”比俄罗斯早了900年!

产业升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漠吃沙漠,西夏发动全民种枸杞、养骆驼、剪羊毛、烤肉串、卖大枣,硬生生把沙漠经济搞成绿色经济,成为西夏GDP新增长点,堪称古代版“内循环”。

骆驼带货:西夏还偷偷发展民间走私网络,把私盐藏在骆驼肚里运进北宋,逼得边境的北宋税官,最后练就了一身闻闻骆驼屁股,就能辨别有没带货的本领。

没办法,打工不易,最怕骆驼突然的屁。

北宋和西夏这场“关税战”打了90年,北宋也“单边制裁”了西夏90年,结果钱没赚到多少,还被西夏的走私大军掏空了国库,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金国大军南下,两家一起G G。

明朝铁锅禁运:你以为我在卖厨具?其实我在锁科技!

铁锅万万也没想到,除了职场上用来背,它有一天还是古代“贸易战”的技术壁垒。



明朝建立后,北元残余势力一直是大明的威胁,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与战斗力,让历代明朝皇帝颇为忌惮。

因为铁可以用来制造箭簇、刀剑、马镫等武器装备,所以明朝一直对铁器贸易保持高度警惕,而作为蒙古游牧生活中煮食、储水必需品的铁锅,也成为了重点禁运对象,避免的是蒙古采购铁锅,熔化后用于军事用途。

嘉靖时期,因为蒙古俺答汗频繁南侵,明朝出台了史上最严令“禁绝铁锅、硝黄出边,违者处死”,嘉靖三十年(1551年)甚至规定,蒙古人必须以旧铁锅换取新锅,防止他们偷偷积累铁料。

这样一来,是避免了明朝铁器外流,但是也造成蒙古铁锅稀缺。

毕竟是吃饭家伙刚性需求,逼得蒙古贵族甚至以“一锅值绢数匹”高价求购铁锅,这反而刺激了边境铁锅走私,高额利润驱使晋商等边贸贩子铤而走险,通过贿赂边关守将或绕道辽东、甘肃等偏远地区走私铁锅。



眼见堵不住,后来老狐狸张居正想了个“阳谋”:蒙古人买锅,必须“依旧换新”,用旧锅换新锅,而且只能买广东产的“广锅”。

为啥呢?

因为“广锅”含硫量高,回炉就碎,不可能熔炼成兵器,而且这种锅薄如纸片,用久了就烧穿,蒙古人隔没多久就要买新锅,将大大刺激“广锅”的销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蒙古人捧着漏水的铁锅欲哭无泪,“民用”和“军用”被张居正精准拿捏,一口铁锅,让边境安稳了50年。



明朝为此还专门设置“锅课税”,创收封锁两不误,这简直就是古代版“光刻机技术封锁”。

大明:表面上,我在卖锅,实际上,我在技术封锁,让你背锅。

清朝“茶叶战争”翻车实录:关税权丢了,裤子也亏没了!

作为中国古代最窝囊的朝代,清朝可谓是:对外贸易“史上最惨甲方”、被动挨打的教科书、贸易逆差的受气包。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清朝凭着大量出口茶叶,利用英国人的“奶茶瘾”,每年薅回来大量白银,那时候不仅得到大量的贸易顺差,在关税方面也相当硬气: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制度,关闭了闽、浙、江三个海关,全国只开放广州一处外贸口岸,而且对外国人实行“行商垄断”制度:

你想做大清的生意,只能跟广州的十三家商行交易,“十三行”负责代外商报关、纳税,向朝廷缴纳“行用”(管理费),同时承担关税代征责任。

作为甲方爸爸,还是垄断生意,广州十三行对外国商人收税收到手软,进口税+附加费最高达40%,就这,买茶叶必须搭配瓷器丝绸,不然你就慢慢候着吧。



根据史料,当时清朝的关税收入颇丰,税务体系主要包括:船钞(吨税)、货税(商品税)和附加税。

船钞(吨税):按船只大小分等级征税。例如,康熙年间规定,西洋船分三等,一等船征银3500两,二等船3000两,三等船2500两;后来外商抗议征税标准太随意,雍正时期又改为按船长丈量计税,每丈收税银5两

货税(从量税与从价税):对茶叶、丝绸、瓷器等主要出口商品,征收较低税率(通常为货值的1%-5%),以鼓励大清商品外销,例如茶叶出口税约每担0.1-0.3两白银;

但是对进口商品,收税就不客气了,例如对英国毛织品税率10%-15%,对毛呢、钟表等西方商品征收5%-20%的高税率,部分奢侈品税率更高,如羽缎的进口税,每匹1两白银。

附加税:包括“规礼银”(官员私下索取的杂费)和“行用”(十三行代征的管理费),实际税负可达正税的2-3倍。



“关税战”搞到英国商人痛不欲生,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它们居然想出了一个极其卑鄙的手段,那就是向中国输出鸦片。

而大清在输掉鸦片战争后,大量的割地赔款之外,还丢掉了部分关税自主权,最终导致我国白银在那个时代大量外流。

没有核心技术,连卖茶叶都得挨打,堂堂甲方,这波属于把裤衩都输给乙方了……

从春秋到清代,我国两千多年的古代经济史,包含了许多史诗级的“关税战”精妙操作,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手段,而现在某国搞的所谓“关税战”,就只会一味的伤敌一千自损一千,跟我们老祖宗比,简直就是小儿科,抄作业都够美国人再抄2000年。

所以各位看官,在没有美国的世界,中国已经连绵延续了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也给我们积累了足够的智慧,从这些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也是我们今天应对经济挑战的底气之一。

毕竟,论历史国祚,咱是他祖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