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动不动就加税,搞得全世界鸡飞狗跳。
可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中国就经历过一场持续近90年的贸易战,对手是西北的西夏政权。北宋靠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试图通过加税、搞青盐战、限制硬通货等手段,把西夏的经济压得喘不过气来。
可西夏硬是没服软,反而使出四招——建立第三方贸易走廊、技术突围、打造自主金融体系、拉拢反宋贸易联盟,硬生生把北宋的经济压迫给破解了。
这段历史不仅让人感慨经济手段在国家博弈中的厉害,也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不少启发。
北宋的经济压迫
北宋和西夏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有点剑拔弩张的味道。
北宋是个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朝代,而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建起来的政权,两家挨得近,摩擦自然少不了。
北宋仗着自己家底厚实,人口多、市场大,经常用经济手段给西夏上眼药,想让这个“小邻居”老老实实听话。
他们的招数主要有三板斧:加税、青盐战和限制硬通货。
北宋对西夏的经济压迫,第一招就是加税。
别看这是古代,玩法跟现在差不多,就是通过高关税卡西夏的脖子。
当时北宋和西夏的贸易主要靠边境的榷场,比如保安军榷场,是双方做生意的主要场所。
北宋在这儿对西夏的商品收起了重税,最狠的时候加了30%的“防夏钱”。
这“防夏钱”听着像是防盗防火的税,其实就是专门针对西夏的关税,摆明了要让西夏的货在北宋市场卖不动。
这招挺毒的,西夏本来经济基础就薄弱,主要靠出口牲畜、皮毛、青盐这些东西换点北宋的粮食、铁器和布匹。
北宋一加税,西夏的商品价格直接被抬高,竞争力没了,贸易量直线下降。时间一长,西夏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日子过得更紧巴了。
第二招是青盐战,这可是北宋捏住西夏命脉的一招。青盐是西夏的特产,产自西北的盐湖,质量好、产量高,是西夏出口的大宗商品,也是他们换取北宋物资的主要筹码。
北宋看准了这一点,专门在青盐上下功夫。
他们在榷场把青盐的价格压得死死的,有时候直接降到市场价的三分之一。西夏商人辛辛苦苦运来的盐,只能贱卖,赚的那点钱连运费都不够。
不仅如此,北宋还时不时限制青盐的进口量。
比如北宋朝廷会突然下令,说今年的青盐只能买这么多,多了不要。西夏的盐卖不出去,只能堆在手里,经济收入直接被掐断。
这招对西夏的打击特别大,因为青盐贸易不光是经济问题,还关系到西夏的社会稳定——靠卖盐吃饭的商人和部落要是没收入,国内就容易乱套。
第三招是限制硬通货,主要是铜钱。
北宋的铜钱在当时的中原和周边地区都算硬通货,流通性强,大家都认。西夏因为自己造币能力弱,特别依赖北宋的铜钱来做生意。
可北宋偏不让西夏痛快,直接下了禁令,禁止铜钱外流到西夏。边境的商人要是被抓到私自带铜钱去西夏,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这一招让西夏的贸易成本蹭蹭上涨,没铜钱,西夏只能用以物易物的老办法,比如拿羊皮换北宋的铁锅。
可这种方式效率低得要命,交易规模上不去,西夏的经济活动被憋得死死的。
北宋这么搞,摆明了是要把西夏的经济命脉一点点掐断。
西夏的四招反击
北宋这三板斧砸下来,西夏的经济确实被压得够呛。可西夏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没选择跪地求饶,而是憋着一口气,硬是想出了四招来破解北宋的封锁。
这四招分别是:建立第三方贸易走廊、技术突围、打造自主金融体系和拉拢反宋贸易联盟。咱们挨个儿来看。
西夏的第一招是建立第三方贸易走廊,简单说就是不跟你北宋玩儿了,我找别人做生意去。北宋控制着榷场,卡着西夏的贸易命脉,西夏就想办法绕过去。
他们开辟了好几条新路线,比如“青唐道”、“黑水城路线”和“河套水道”,直接跟吐蕃、回鹘、辽国这些周边政权搭上线。
比如青唐道,是从西夏到吐蕃的一条商路,西夏把自己的牲畜、皮毛运过去,换回吐蕃的药材和毛织品。黑水城路线则是通往回鹘的,西夏用青盐换回鹘的马匹和粮食。
河套水道连通辽国,西夏拿皮毛换辽国的布匹和金属制品。
这些路线一开,西夏的贸易网络一下就活了,不用再看北宋的脸色。北宋想靠榷场卡西夏的脖子,这下子卡了个空。
这招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西夏通过第三方贸易,把自己的经济命脉从北宋手里解脱出来,出口收入慢慢回暖,国内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这还给西夏争取了外交空间,跟吐蕃、辽国这些邻居关系搞好了,北宋再想孤立西夏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招是技术突围。西夏人很清楚,北宋的经济压迫靠的是技术优势,比如铁器、粮食这些东西,西夏自己造不出来,只能靠进口。
北宋一卡,西夏就抓瞎。所以他们下定决心,得自己搞技术,不能老指望别人。
西夏从北宋那儿偷偷学来了冶炼技术,开始自己炼铁造兵器。原来西夏的铁器全靠北宋进口,质量差不说,价格还贵。
现在自己能造了,军队的装备水平上去了不说,连农具也多了,农业生产效率跟着提高。
粮食方面,西夏也引进中原的耕作技术,比如推广水车灌溉和多熟种植,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慢慢就不用再靠北宋的粮食救急了。
这招技术突围让西夏的经济底气硬了不少,以前北宋一断供,西夏就得低头,现在自己能造能种,北宋的封锁威力直接打了个折扣。
西夏用事实证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啥都强。
第三招是打造自主金融体系,北宋不让铜钱流出去,西夏就想,我干嘛非得用你的钱?我自己造不行吗?于是西夏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最有名的是“天盛通宝”铁钱。
这种铁钱虽然不如北宋的铜钱值钱,但好歹是自己的东西,能在国内和周边流通,慢慢就把贸易盘活了。
除了造钱,西夏还搞了个“盐引”的金融工具。
简单说,就是拿青盐当抵押,发一种票据给商人,商人拿着票据就能去换物资。
这招有点像现在的信用凭证,既方便了贸易,又减轻了没硬通货的压力。北宋一看,西夏居然自己玩得转,气得牙痒痒也没辙。
这套自主金融体系让西夏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不用北宋的铜钱,西夏照样能做生意,国内的经济秩序也没乱。北宋想靠货币封锁把西夏逼死,这下算是彻底落空了。
第四招是打造反宋贸易联盟,西夏知道,光靠自己跟北宋硬碰硬,底气还是不够。于是他们主动拉拢周边国家,组了个“反宋经济圈”。
辽国、吐蕃、回鹘这些政权,跟北宋本来就有点不对付,西夏一招呼,大家一拍即合。
比如西夏跟辽国联手,辽国用自己的市场消化西夏的青盐,西夏则帮辽国牵制北宋的西北边境。
跟吐蕃合作,西夏拿牲畜换药材,吐蕃也乐意跟西夏做生意,不搭理北宋的封锁。回鹘这边,西夏用皮毛换马匹,双方贸易量越做越大。
这么一搞,西夏不仅把自己的贸易网织大了,还拉了一帮盟友一起对抗北宋的经济压迫。
这招联盟策略让北宋头疼不已。北宋本来想孤立西夏,结果西夏反过来把北宋孤立了。贸易联盟一成型,北宋的经济封锁效果越来越差,西夏的日子反而越过越好。
北宋和西夏这场持续90年的贸易战,最后以西夏的韧性取胜告终。
北宋靠加税、青盐战和限制硬通货,想把西夏的经济压垮,可西夏硬是凭着第三方贸易走廊、技术突围、自主金融体系和反宋贸易联盟这四招,顶住了压力,还活得越来越滋润。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面对经济压迫,光靠忍气吞声是没用的,得有自己的办法,得敢想敢干。
参考资料
应对美国“对等关税” 中国连环反制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