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静的黄土地,曾经也是战火纷飞,留下无数英雄的血和泪。
作者|山人 出品|夹馍星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段话出自《岳阳楼记》,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作者:北宋范仲淹。
我当时上学时,对范仲淹的印象是两个:一、他是个南方人;二、他是一名文学家。
当知识突破课本,见识走进社会,逐渐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就惭愧于自己的浅薄了。
范仲淹不只是一名写作者,更是北宋的名臣,官至副宰相,曾发动“庆历新政”,改革弊政,有“北宋第一人”之称。他的“先忧后乐论”也成为士大夫阶层的行为准则。
而范仲淹在走上仕途巅峰前的重要功绩是经略西北,指挥与西夏的战争,完成战略防御任务,由此也与陕西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缘分。
在巡视麟州,也就是今天的榆林神木市时,他写下了另一首代表作《渔家傲·秋思》,同样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必背古诗文篇目。
这首词以苍凉悲怆的边塞内容入题,提升了宋词的境界,成为之后兴起的“豪放词派”的先声。
无论做人、做事、做文,范仲淹都堪称典范,他在陕西的经历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开发。
01苦学入仕
范仲淹的祖籍不确定,史书上有三种说法:幽州(今河北)、河内(今河南沁阳)、邠州(念bin,今咸阳彬州市)。如果是第三个,那就是陕西老乡了。
可以确定的是,唐朝末年,范家迁徙到吴县(今江苏苏州)定居,成了南方人。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八月,范仲淹出生于徐州(今江苏徐州)的军营,因为他的父亲范墉当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相当于参谋。
两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母亲还很年轻,改嫁给一位姓朱的官员。范仲淹随继父取名朱说。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他字“希文”,就是与“说”对应。
继父后来到安乡县(今湖南安乡县)做县官,范仲淹跟着前往,途经湖南岳州。几十年后,他的好友滕宗谅(字子京)重修岳阳楼,邀请他写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实际上他并没有见到修好的岳阳楼,而是根据少年时候的回忆写的,但让人感觉他就在现场,这就是大文豪的功力。
20岁时,范仲淹曾到关中漫游,住在鄠县(今西安鄠邑区)朋友家的别墅里,整天骑着小毛驴游山,唱歌。后来他在给朋友写的墓表中回忆当年情景:
⽉⾼露下,群动⼀息,有笛声⾃西南依⼭⽽起,上拂寥汉,下满林壑,清风⾃发,长烟不生。
细品,真如仙境一般,文字也充满仙气。
玩够了,该用功学习了。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留下“以吃粥为苦”的故事:每天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就着腌菜吃。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范仲淹
一次,皇帝宋真宗到应天府参加活动,同学们都争着去围观,范仲淹留在学校不为所动。别人问他为啥不去,他说:皇帝反正要见的,将来见也不晚。
用今天的话说,这哥们儿太装了,但人家有这个实力。苦学五年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参加科举,中进士及第,迈入仕途的大门。这一年,他26岁。
当官后,他请求归宗复姓,从朱说改名范仲淹——“仲”是行辈,“淹”有读书精深的意思。
如果说中举靠的是实力,要在仕途上走得远,还得靠机遇和贵人。
天圣五年(1027年),枢密院(北宋采取二府制,中书门下管政务,枢密院管军务)副使晏殊被贬应天府,而范仲淹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在家。晏殊也是一位大词人,有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在应天府大兴学校,看中范仲淹的才华,邀请他当老师。
次年,晏殊调回京城,又推荐范仲淹做了秘阁校理,一个管理藏书的职位,从八品。
△《清平乐》中的晏殊和范仲淹
官不大,但范仲淹很快就干了件大事。
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不到20岁,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并不是仁宗的生母,她偷偷将李宸妃的儿子抱过来养,“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说的就是她,但仁宗不知道。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想率百官在朝会之日给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不妥,上书说:皇帝给母亲行家礼是可以的,但没必要率百官去行君臣跪拜礼。之后,他还上书请太后还政给仁宗。
刘太后没有直接处理范仲淹,但也没听他的话。范仲淹见这样下去没啥意思,主动请求外放到地方当官,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通判,相当于副市长。
当时京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大量从陕西砍伐树木,顺黄河而下运到开封。范仲淹了解到情况,建议朝廷别再大造工程,对陕西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终于亲政。范仲淹因为此前力挺仁宗,很快被召回朝廷,授右司谏,掌规谏讽谕。
他性格刚直,爱发表意见,而朝廷党争严重,容易得罪人,他便多次被贬,一会儿离京,一会进京,曾权知开封府(相当于北京市代市长),也曾辗转南方多个州任职。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夏朝,史称西夏。1040年正月,西夏出动十万兵力侵宋,攻城掠寨,直逼西北重地延州(今延安市)。
围城七日后,多亏一场大雪降临,西夏兵远道而来,补给不足,只好撤军。
西北危机震撼了朝廷,加强军务迫在眉睫。镇守延州的范雍因失利被调走,谁来接他的位置呢?陕西路安抚使韩琦向朝廷力荐范仲淹,而朝廷枢密使又是老熟人晏殊,任命被批准。
当时范仲淹正担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知州,被紧急召回京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从三品),再以朝臣身份派往西北边关。
就这样,范仲淹带着使命来到了陕西。这一年他52岁。
02经略陕西
陕西当时是什么情况?
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根据京城位置和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成15个大区,称之为“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形成路-州(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陕西”二字就是此时诞生,因位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之西而得名。当时陕西路面积很大,南起秦岭,北止今榆林,西到今青海西宁,后来又分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
西夏建国后,北宋与西夏的边界就在陕西路边缘,东西延绵两千多里长。北宋需要在边境各点据守,兵力分散,而西夏却能选择任意一个点攻击,所以形势很严峻。
△西夏和北宋的交界地带
康定元年(1040年)七月,范仲淹和韩琦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辅助正使夏竦,一起负责陕西军务。
北宋忌惮武将和地方割据,以文官统军,并将分权制度推向极致。比如,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财务和监察官吏,“安抚使”负责民政和治安。遇上战事,朝廷临时派大臣担任“经略使”,统筹军务,“招讨使”为战事总指挥。有时,几个职务也会合在一起。
范仲淹到任陕西后,提出的策略是“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核心思想是防守,以避西夏初建求胜的锋芒,疲劳其军志。
次月,他去延州视察,发现守备松懈,战士缺乏训练,而知州不懂军事,也不想在此做官,范仲淹便上书朝廷自请兼知延州,表现出敢于担当的精神。
范仲淹在延州整训军队,挑选勇猛强健者担任各级指挥员和教头,训练精兵。同时,他在延州的外围修筑城寨,步步为营,形成严密的封锁线,防御西夏来犯。
延州东北100公里处有个地方,位置重要,但缺水,范仲淹提拔的军官种世衡,重赏工匠往地下打井,凿碎岩石,挖出一汪泉水,因此取名“清涧”,即今天的榆林市清涧县,是作家路遥的故乡。
种世衡的后代也长期镇守西北,儿子种谔就是《水浒传》中的“老种略相公”,孙子种师道是“小种略相公”,鲁智深曾在他的部下服役。
△榆林清涧县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西夏皇帝李元昊派人来见范仲淹,表达求和的意思。范仲淹认为对方是虚假的,但还是给元昊写了一封长信,劝其归顺。
坐在京城的宋仁宗急于灭夏,要求发动全面进攻。夏竦、韩琦等统帅也同意进攻,但范仲淹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他上书皇帝说:我其实也准备好了作战,但延州是西夏向朝廷进贡的通道,应该给西夏留一条投降的路。宋仁宗便同意他不出兵。
之后,夏竦、韩琦的部队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大败给西夏,损失将领16名,兵力一万多。夏竦被撤职,韩琦降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知州。
李元昊见势,态度一下子强硬起来,又派使者送信到延州,信中措辞极为傲慢。范仲淹当着西夏使者的面把信给烧了,副本文字删减了很多才呈送给朝廷。
朝廷知道后,认为范仲淹没有权力给西夏写信,“人臣无外交”,更不应该烧信。甚至有大臣认为他此罪当斩。最后,范仲淹被免去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调任知耀州(今铜川市)。
即使没有战败的责任,范仲淹还是受到了处分。
一个多月后,范仲淹又徙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当时,朝廷在陕西沿边分设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身在庆州的范仲淹,兼任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真正成为一路大军的统帅。
庆历二年(1042年)秋天,西夏进攻泾原路,长驱而下,直逼泾州(今甘肃泾川县)。泾州知州恰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宗谅,处变不惊,加强防备,范仲淹也率兵从庆州驰援。西夏于是退兵。
仁宗闻此大喜,范仲淹又升任陕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此后就驻在泾州,和同职位的韩琦一起指挥沿边各路的军事行动,人称“韩范”。
△北宋重臣:富弼 范仲淹 韩琦 欧阳修
两人一度计划出横山,收复夏州、灵州。横山山脉是北宋阻隔西夏的天然屏障,夏州(今榆林靖边县白城子村)在横山之北,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当年就是以夏州为据点发展壮大。
但收复夏州的计划还未实施,局势就变了。
几年来,西夏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物资消耗多,人心厌战。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派使者到北宋求和,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
边关暂时消停,同年四月,范仲淹被任命为枢密院副使。范仲淹不愿离开陕西,想继续巩固这里的军务,但五次上表请辞,都不被允许,只好回京。
从来陕到去陕,前后整三年时间。在这期间,西夏称范仲淹为“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范⽼⼦可欺。”(“大范老子”即前延州知州范雍)。
来自敌人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
回到京城当年的八月,范仲淹又从枢密院调任中书门下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宰相官名为平章政事)。出将入相是古代为官的最高理想,范仲淹实现了。
九月,仁宗组织大臣讨论治国理政措施,范仲淹发表了《答手诏条陈⼗事》,力陈国家弊政,并提出改革的办法。这十条措施得到朝廷认可,相继颁布实施,被称为“庆历新政”。
那是范仲淹最风光的一段日子。
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边境风云再起,契丹和西夏开战。范仲淹担心出事,出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朝廷派往巡视地方的官员,可管多个路,只有宰臣能担任),巡视西北边防。
他从开封北上,经并州(今太原),十月份来到河东路北端的麟州(今榆林神木)。经过多年战乱,麟州城损毁严重,不少人提出放弃,但范仲淹认为这里是阻止西夏向东进攻的重镇,坚持重筑城寨,招抚流亡的人回归。他还减免酒税,让百姓可以从中获利。
△麟州在北宋时属于河东路
据后世学者考证,就是在麟州,范仲淹写了《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的“衡阳”应是“横阳”的误写,指的是横山的南边(古代以山之南为阳),而非今湖南的衡阳。再说,北宋时衡阳叫衡州。
事实上,麟州城位于窟野河东岸,在北边8公里处,当时就有一座横阳城,控河川要道。后来横阳讹传为“黄羊”,即现在的神木市店塔镇黄羊城遗址。
△今神木市黄羊城遗址
麟州城的对岸是西夏,北边又有辽国,处于三国交界地带,整日面对强敌窥伺,是为“孤城”。2020年播出的电视剧《清平乐》,讲述宋仁宗的一生,原著就叫《孤城闭》,取自范仲淹词。
麟州区域曾是羌族聚居地,所以词中有“羌管悠悠霜满地”。麟州城南边有一座羌山,今名二郎山,山势险峻,有“陕北小华山”之誉。
△神木市二郎山
十一月,当范仲淹还在巡边,朝廷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进奏院事件”——进奏院监院苏舜钦召集一帮朋友喝酒,叫了女妓作陪,结果被御史大臣弹劾。而苏舜钦是范仲淹提拔的。
这件事有个背景:当年因败给西夏而贬任亳州知州的夏竦,勾结宦官,利用皇帝恐惧朋党的心理,诽谤范仲淹结党。在“庆历新政”中利益受损的人,也纷纷起来攻击他。
几个书生搞了次团建,事情可大可小,但仁宗却批给开封府严肃处理,显然也是让范仲淹难堪。
一时间,范仲淹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他请求罢免自己的副宰相职务,留守西北。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就此流产。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出任邠州(今陕西咸阳彬州市)知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又回到了熟悉的战场。实际上,以他的性格,也不适合在朝廷工作,只适合在地方。
任职半年后,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恢复边境贸易。范仲淹认为陕西四路安抚司今后没作用了,请求朝廷撤销,并把自己调到一处“善地”任职,便于就医。
随后,他被调任邓州(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徙任杭州、青州(今山东潍坊青州市)。正是在邓州任职期间,他受岳州知州滕宗谅所邀写了《岳阳楼记》。
△范仲淹雕塑
皇佑四年(1052年)初夏,范仲淹又被调往颍州(今安徽阜阳),上任途中,走到徐州时病重,不治去世,享年63岁。
徐州也是他出生的地方,可谓叶落归根。
范仲淹的后事是风光的,朝廷赠谥号“文正”。这是古代文人最高的待遇,能享有此谥号的都是大贤大能,比如魏征(唐)、司马光(宋)、耶律楚材(元)、曾国藩(清)等。
范仲淹去世后,北宋与西夏时战时和,整体上北宋胜少败多,因为其重文轻武的体制,很难建立强大的军力。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西夏仍然活下来,直至1227年被强大的蒙古灭亡。
金朝攻占麟州后,在此设军寨,因城外有三株巨大的松树,取名“神木寨”。元朝建立后,在神木寨设县,延续到今天。
元朝地域广大,在各大区设“行中书省”作为管理机构,“陕西省”正式诞生。原属于宋河东路的神木、府谷、葭州(佳县)均划归陕西省,奠定了今天陕北榆林市的行政格局。
△神木市杨家城遗址,为麟州故城所在
时光巨浪冲刷下,今天的陕北已见不到与范仲淹有关的遗迹,但他经略陕西的事迹是历史事实,如果能讲好这些故事,对文旅建设来说未尝不是加分项。
其实,范仲淹还有一首明确是在麟州所做的诗《留题麟州》: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所谓“富人侯”,是指能让老百姓生活富足的官员,这应是所有为官者的宗旨。
—END—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