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隋朝时期确立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这一制度就成为了封建王朝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

唐宋时期,文人学子都以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为目标,他们勤学苦读,目的只是“学而优则仕”。

儒家弟子的家国情怀,也通过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现出来,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

时间来到宋朝,科举面前人人平等的说辞,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大多数学子还是需要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社会上还是存在着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可以通过特殊的途径入朝为官。

这部分群体就是官员子弟和贵族子弟,他们也是社会上的特权阶层,宋朝的官员子弟有着怎样的入朝方式?他们对整个社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特殊政策,入朝为官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唐宋时期,社会文化氛围浓厚,许多学子纷纷选择参加科举考试,把入朝为官当成自己最大的目标。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他们需要按部就班地参加不同等级的考试,先是在乡镇当中参加乡试,通过者便可以成为秀才。



在宋朝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中,秀才的数量很多,几乎遍布各个地区。

秀才总是会给人一种穷酸儒生的形象,受人白眼和嘲笑,但实际上,即便是酸儒,他们也能找到诸如私塾老师一类的工作,并不缺少出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本是对宋朝时期文人学习状况的讽刺,但却也有一定的道理,只要肯读书,能读书,那就不愁没饭吃。

秀才可以继续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若有幸成为举人,又能参加殿试,接受皇帝的亲自召见。

总而言之,科举考试会分成不同的等级,最后能够参加殿试的人,都是文人学子当中的佼佼者,他们也能名正言顺地称自己为“天子门生”。



一般情况下,人们要想实现入朝为官、共治天下的梦想,有且只有这一个途径。

而且在古往今来的所有人才选拔方式中,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已经能称得上顶尖,因此也受到了考生们的信任。

科举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不过这里的“人人平等”,可不包括一群社会特权阶层。

所谓特权阶层,指的是在个人成长、私人生活、公共权益等方面拥有特殊待遇的群体。

他们总是能获得比普通人更多的机会,他们也总是比底层百姓更容易获得成功。

从古至今,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特权阶层都一直存在,这是我们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一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



宋朝时期的特权阶层,就是一群官员子弟和贵族子弟。

他们的身份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每一种都引人深思。

第一种情况,他们是统治阶层和贵族阶层的子弟。

他们的父母亲,以及家里的直系亲属,拥有高贵的血统,与皇室有着直接的亲戚关系,或是与之沾亲带故。

还记得《知否》这部电视剧吗?剧中的经典角色小公爷,他就是一位典型的贵族子弟,特权阶层。

小公爷的母亲是郡主,拥有显赫的身份,拥有高贵的出身,从小就出入各类贵族生活的场合,身边结识的人脉也非富即贵。



如同这位小公爷一样的人,他们穿上官服,戴上官帽,昂首挺胸地走进朝廷,为人臣子,这就是正常的人生节奏和轨迹。

在他们出生之时,贵族阶层就已经为他们铺好了路。

别人或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他们从出生之日起,就注定会成为天子门客。

第二种身份,那就是官员子弟。

高俅的儿子高衙内,就是一位典型的不学无术、为非作歹的官员子弟。

高衙内并无真才实学,但是却能够凭借父亲的关系,轻而易举地实现别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他父亲创造的一切成绩,最后都成为了他在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官员子弟,主打的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宋朝时期兴风作浪的官员子弟,实在不在少数。

宋仁宗在位期间,河南开封出现了十个横行霸道的衙内。

这十个人的父亲都是当地的政府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势和手段,也有相当雄厚的背景。他们不管犯下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受到惩罚。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一个小小的地方,他们这些特权阶层,就代表着社会秩序。所有老百姓只能生活在他们的欺凌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不解决这十大衙内的问题,当地百姓就永无安宁之日。

宋仁宗自己本也打算立威,便拿他们十个人开刀,杀鸡儆猴,让其他特权阶层看到皇帝整顿地方吏治的决心。



像他们这样的官员子弟,根本不需要拥有真才实学。

年纪一到,他们就会在父亲的安排下,稳稳当当地进入官僚体系,成为下一任蛀虫,不断腐蚀这个国家的政权。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一种情况,有些官二代会比普通人更具有责任感,更加勤勉努力,也更有机会做出一番成绩。

至于第三种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受到家族门荫的一群子弟。

他们的长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阶层,而且还时常受到皇帝的猜忌。

他们的家族也并不像其他朝廷官员一样掌握实权,而是空有荣誉,不见利益。

他们虽然不比贵族子弟与官员子弟优越,但他们追求成功的道路,还是会比普通人更加顺畅。



在家族的荫庇之下,他们会获得比长辈更低一等级的头衔,公侯伯子男,几个爵位依次排列,公爷的儿子,长大以后就会成为侯爷。

若是想进入掌握实权的官僚体系,他们也有办法。

虽然家族并不会实际参与朝政,但家族这么多年积累的资源和人脉,都可以为他们所用。

相比起那些一穷二白的寒门学子,他们拥有绝对的优势。

这第三种身份的人,就是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特权阶层之所以可恨,就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来得太容易,太不值钱。



普通人或许需要奋斗十年八年,才能摸到九品芝麻官的门槛。他们只需要轻轻伸伸手,就能成为掌管权力的大官。

这明显的差距,其实也体现了封建阶级社会根深蒂固的弊病。

政策放宽,手段百出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期间,宋朝的官员子弟就拥有入朝为官的特殊渠道。

只不过,为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情况着想,赵匡胤还是做了诸多限制。



官员子弟能够担任的官职,总体情况下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文官和武官,具体的选择领域,和他们各自的需求,以及上一辈从事的领域有关。

文臣的儿子,大多会选择成为文官。

武将的儿子,当然也多数会选择与武相关的官职。在这一点上,例外的情况很少出现。

赵匡胤规定,凡是通过特殊政策做官的官员子弟,他们的职能和权限将会受到严格限制。

比如最为核心的三省六部的官职,他们无法轻易获得。

要想进入朝廷的核心部门,除了拥有特权阶层的“后门”之外,他们还需要通过特定的考试,方能承担重任。



在与社会民生相关的地方政府官职中,中央朝廷的管辖也极为严格。

赵匡胤认为,没有真才实学之人,无法负担一方百姓的生活秩序维系问题,如果给他们出任的机会,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赵匡胤的思想极为成熟,什么样的人该做什么样的事,他的心里清清楚楚。

可是他的子孙后代,却没有这么清醒了。

宋真宗时期,皇帝放松了对于官员子弟的限制,他们能够出任至关重要的核心官职,甚至还能在国家事务的决策问题上发挥作用。

这就意味着,外行将要领导内行,整个国家发展的方向也将会跑偏。

与此同时,种种糟糕的社会风气也发展起来。



不少官员为了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官僚体系之中,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买官卖官,钱权交易,权色交易,在当时层出不穷。

整个官场都透露出一股奢侈之风,宋朝的冗官现象也变得更为严重。

大奸臣贾似道,他就是典型的外调地方的官员子弟。

他在地方联合其他官员和财阀类的集团,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在一方政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贾似道野心勃勃,他的目标不在地方,而在中央。此人最后也实现了目标,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央朝廷,最终霸占了政权。



可以说,这就是宋朝皇帝放宽政策而留下的隐患。

多样影响,不可忽视

宋朝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针对官员子弟特殊的政策,对社会也产生了多样的影响。

从正面影响上来看,它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部分士大夫阶层都以家国情怀为己任,他们在自我成长之时,也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

正是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以后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官场,他们才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除了官方开办的学堂之外,民间针对官员子弟的各类高级私塾,同样发展得极为兴盛。

这些官员子弟因为自身家庭财力的问题,往往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也能获得更优越的教育资源。

这些朝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官员子弟,他们正式进入官僚体系以后,通常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独当一面,甚至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过,负面的影响同样存在。

像高衙内和贾似道这样的社会败类,就是官员子弟特殊政策的失败产物。

他们高高在上,具有极其强烈的优越感,利用自己拥有的各类社会资源,做出欺压百姓、鱼肉相邻之事。



他们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影响了整个官僚体系的正向发展,也导致官方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可信度一再降低。

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他们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政治危机。

结语:

通过特殊政策进入官场,这就是官员子弟和贵族子弟的特权。

在古代阶级社会中,特权阶层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凡事有利有弊,此事也是如此。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最终还是导致了宋代官场的乱象。

参考资料:

《宋史》

《居家杂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