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推演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北周宣政元年,正月十八,邺城西门。
鲜于世荣的盔甲已经裂了三道口子,左肩的甲叶被北周的铁槊挑飞,鲜血顺着护颈往下淌,在雪地上洇出暗红的脚印。
他握着横刀的手在抖,却仍死死盯着城楼下如潮水般涌来的北周军,这是他第三次打退对方的冲锋,而身后的城门,已经被撞得摇摇欲坠。
您可能要问了,这位鲜于世荣是何许人也?
说起来,他可是北齐响当当的人物。
北齐这个朝代,存在了二十八年,换了六个皇帝,个顶个的能折腾,有把自己封成“无上皇”的高纬,有在宫里开市场当店小二的高俨,还有拿人骨头当琵琶弹的高洋。
鲜于世荣不一样,他出身渔阳鲜于家,老爹鲜于宝业当年是怀朔镇将,正经的军门之后。
东魏兴和二年,十六岁的鲜于世荣就跟着高欢混,从副都督一路往上爬,平柔然、讨稽胡、定郢州,实打实的刀口上滚出来的功名。
咱先掰扯掰扯北齐的官制。北齐的领军将军,那可是手握禁军的要职,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保镖头子。
天统二年,鲜于世荣刚当上郑州刺史,屁股还没坐热,信州就闹起了叛乱。
您猜怎么着?朝廷一道命令,他立马披挂上阵,带着几千人马就把叛乱给平了。
按理说,这样的功臣该好好提拔吧?可北齐的皇帝们忙着喝酒享乐、杀自己人,直到武平年间,鲜于世荣才熬到领军将军,封义阳王。
这时候的北齐,已经是大厦将倾了。
武平七年冬天,齐后主高纬带着宠妃冯小怜去晋阳打猎,把邺城留给了北平王高贞和鲜于世荣。
临走前,高纬拍着鲜于世荣的肩膀说:“老鲜啊,好好守着,回来给你加官进爵。”
结果呢?北周武帝宇文邕带着大军直扑平阳,高纬非要等冯小怜打完猎才去救援,等赶到平阳,城都丢了。
更离谱的是,两军对垒的时候,冯小怜说“打仗这么热闹,我得看看”,高纬就让军队停下来,等着她梳妆打扮完了再开打。您说说,这仗能打赢吗?
承光元年正月,北周军打到邺城脚下。鲜于世荣接到的命令是“死守西门”,可他手里能调动的,只有几千老弱病残。
城外的北周军号称二十万,旌旗蔽日,锣鼓震天。
有人劝他投降:“老将军,皇帝都跑了,咱犯得着为他卖命吗?”鲜于世荣瞪圆了眼睛:“我受北齐厚恩,岂能背主求荣?”
这里得给大伙解释一下,北齐的皇族高氏,那真是把“窝里斗”玩出了花。
高欢杀尔朱氏,高洋杀元氏,高演杀高殷,高湛杀高百年,到了高纬,连自己的兄弟兰陵王高长恭、肱骨大臣斛律光都给杀了。
可鲜于世荣不一样,他不管这些皇位更迭,只知道带兵打仗。
当年跟着高洋征柔然,在大漠里断水三天,他带头喝马尿,硬是带着弟兄们挺了过来;随高岳平定郢州,被流箭射中眼睛,拔出来接着冲锋。
再一次的冲锋被打退后,鲜于世荣靠在城墙上喘粗气。看见远处的宫殿冒起浓烟,知道北周军已经入城了。
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战死的战死,逃跑的逃跑,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
北周将领宇文宪派人喊话:“鲜于将军,你若归降,我大周必当重用。”鲜于世荣把刀往地上一插,哈哈大笑:“我北齐儿郎,只有掉头将军,没有屈膝将军!”
最后时刻到了,北周军攻破城门,鲜于世荣带着剩下的弟兄们杀了上去。
刀光剑影中,他看见一个北周士兵举着长矛刺向自己,他没有躲,反而迎了上去。
横刀砍断长矛的同时,铁槊也刺穿了他的胸膛。他倒在地上,看着天空中飘落的雪花,想起了当年在怀朔镇的冬天,父亲教他骑马射箭的情景。
鲜于世荣被擒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亲自劝降,“将军忠勇,朕甚是钦佩,只要你归顺大周,仍让你领兵”。
鲜于世荣啐了一口:“你灭我国家,我恨不得食你肉寝你皮,岂会降你?只求速死!”
宇文邕无奈,只得下令将鲜于世荣处死。
临刑前,鲜于世荣面朝东方,大喊:“陛下,臣尽力了!”,声音响彻刑场,在场的北齐降臣无不羞愤落泪。
说起来真是讽刺,北齐的皇帝们一个比一个荒淫无道,可偏偏有鲜于世荣这样的忠臣为他们卖命,而高家的子孙在做啥呢?
高纬跑到济州,还想着把玉玺送给陈朝,当一个割据小皇帝,高贞躲在宫里,吓得直哭。
鲜于子贞,鲜于世荣的儿子,在武平末年做到假仪同三司,后来不知所终,想来也是不愿侍奉北周吧。
北齐灭亡后,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王爷、大臣,要么投降,要么被杀。
邺城西门的那面旗帜,虽然最终也倒下了,但它曾经在风雪中飘扬的样子,却让后人永远记得。
历史就是这样,总有些悲情的故事,却真真切切地发生过。
权力被肆意挥霍,忠诚被视为愚蠢,但还是有些人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心中的信念,哪怕最终迎来的是灭亡。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那些不屈的灵魂绽放出最后的光芒。
参考资料:
《北齐书》卷41 列传第33
《北史》卷53 列传第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