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七):周武帝宇文邕
10.周武帝宇文邕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字祢罗突,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追尊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期间推动建德毁佛,以求富国强兵,是三武灭佛之一。灭亡北齐,统一逾三分之二的中国本部,为12年后隋灭陈之战打下基础。在位18年。


(1)早年经历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宇文邕出生于同州,是宇文泰第四子。据说宇文邕幼年便知道侍奉双亲至孝,而且聪明敏达有气度。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别人说:“将来能实现我的志向的,一定是这个儿子。”

因为其父为西魏权臣,故而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辅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三兄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为大将军,出镇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护废孝闵帝,拥立明帝宇文毓继位。十二月十六日,迁任宇文邕为柱国,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

武成元年(559年),宇文邕入朝担任大司空、治御正,进封为鲁国公,兼任宗师。周明帝十分亲近他,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议。宇文邕性格深沉,识见宏远,不是因为周明帝垂问,他始终不轻易发表意见。周明帝常常赞叹他道:“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2)权臣秉政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权臣宇文护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表示过,自己的诸子都年幼,而且外敌势力庞大,所以要求宇文护总揽军政,继承自己的志向。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秉性刚烈,特别厌恶晋公宇文护的专权。

宇文邕深知宇文护的势力已经长成,故而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即位伊始,他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保定元年(561年)正月,宇文邕就以大冢宰、晋公宇文护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而且在日常极力讨好宇文护。周梁躁公侯莫陈崇随宇文邕一同到原州,夜里,他执意回到长安去。众人都认为这件事有些奇怪。侯莫陈崇自以为聪明,便对自己周围亲近的人扬言宇文护已经被诛杀。有人把侯莫陈崇的话传了出去。宇文邕听说后,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责骂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惶恐谢罪。就在这一天夜里,宇文护派兵冲进侯莫陈崇住所,迫使他自杀了。宇文邕通过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宇文护决无二心。不久,宇文邕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在诏书之中不得称晋公宇文护之名,可见宇文邕对宇文护暂时“尊崇”之程度。

宇文护的母亲被北齐俘虏,母子分离三十五年,后来北齐将她放回,宇文邕对她也竭力奉承,凡是赏赐她的物件,一定是极尽奢华。每到四时伏腊,宇文邕都是率领皇族亲戚向宇文护之母行家人之礼,被称为“觞上寿”。用此来博得宇文护的欢心。由于宇文邕表面上的尊重、曲从,宇文护没有像对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护还是时时要挟宇文邕,专横跋扈,总想取而代之。

保定四年(564年),宇文邕在宇文护的策划下发兵攻打北齐。十一月,柱国、蜀国公尉迟迥率大军围困洛阳,齐国公宇文宪于邙山围困齐军,晋公宇文护的军队驻扎于陕州。十二月,权景宣攻打北齐豫州,齐刺史王士良在内外夹攻之下投降了北周。但因为北齐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宇文邕与宇文护想吞并北齐的初步计划被遏制。这次战役的失败,使得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大降低,为周武帝宇文邕后来的夺权创造了一定条件。

(3)独揽朝权

宇文邕吸取两位兄长的教训,表面上与堂兄相安无事,任其专权。暗中却在慢慢积聚力量,寻机诛护。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决心铲除宇文护。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宇文邕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但是颇好饮酒。虽然我们屡次劝谏,但太后都未曾采纳。如今兄长入朝,请前去劝谏太后。”说着,又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到太后居处,果然听从宇文邕所言,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宇文邕举起玉珽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宇文邕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杀宇文护,何泉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卫公宇文直跑了出来,帮忙杀死了宇文护。

诛灭宇文护势力,是周武帝宇文邕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宇文邕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从内乱倾轧中解救出来。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宇文邕手中。宇文邕除去了心头之患,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亲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础上,终于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随后将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诛杀宇文护之子宇文会、宇文至、宇文静,以及伏侯龙恩、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等人。大赦天下,改元建德。

在诛杀宇文护及其亲信后,宇文邕削弱大冢宰的权力,规定六府不必总听于天官大冢宰,使它的权力虚化,以加强皇权,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再取消兵源的种族限制,一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为了使兄弟诸王发挥辅助的作用,建德三年(574年)正月,宇文邕册封柱国齐国公宇文宪、卫国公宇文直、赵国公宇文招、越国公宇文盛、滕国公宇文逌等兄弟为王爵。


(4)一统北方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再次率兵进入北齐境内,打算灭掉北齐。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的关系主要是战争关系,双方互有胜负,力量大体均衡。但是自从宇文邕亲政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二是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三是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齐,却处于“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的状况。

宇文邕看清了北齐混乱的局势,决定出兵伐齐。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七月,周武帝宇文邕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宇文邕自率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周军进入北齐境内,纪律严明,禁止砍伐树木、践踏庄稼,犯者皆斩。颇得民心,但是周武帝宇文邕因病还师。次年(576年),宇文邕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宇文邕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攻入邺城,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豁免为良人。

(5)北征去世

当时突厥强盛,而且北齐、北周在突厥之南。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后。灭齐之后,宇文邕于宣政元年(578年)率军分五道北伐突厥。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同年六月丁酉日,宇文邕病情加重,在回到洛阳当天就病逝了,时年三十六岁,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贇继位。宇文邕死后的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六月己未日,葬于孝陵。

(6)为政举措 ①政治 a.加强集权

周武帝在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后,削弱大冢宰的权力,规定六府不必听命于大冢宰,分化大冢宰的权力,使之成为虚职,以加强皇权,又改诸军军士为侍官,表示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再取消兵源的民族限制,一境内凡男悉可为兵,大大扩充了军力。又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以防止地方上的私人化。周武帝还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

b.宗教政策

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他励精图治,最重儒术。当时寺院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人口,又不承担徭役租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削弱了国力。周武帝之所以毁法,兼及道教,主因当在于此。加以卫元嵩与道士张宾怂恿,则为毁法之助因。

周武帝在毁法之前多次召开大会辩论三教先后。他命司隶大夫甄鸾,详研佛道二教,定其浅深。结果甄鸾作《笑道论》,讥讽道教。道安作《二教论》,唯立儒教、佛教,认为道家应当归属于儒教。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决定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始议毁法,召僧道会集京师。张宾与僧人智炫辩论不胜,周武帝乃亲自上场斥佛门不净,智炫直揭武帝护短。武帝不悦而退,为示公平,便下敕禁断佛道二教。周武帝于二教相残,已甚厌倦,故灭佛的同时连道教及各种民间宗教一并罢黜。次月,周武帝设置通道观,会集三教精英120人为通道观学士。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据《历代三宝纪》等佛教史籍记载,周武帝灭佛共毁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重新成为国家编户。

②军事 a.府兵体制

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

在宇文泰改革府兵制的基础上,周武帝还实行了加强军队和君主的关系的措施。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侍官,天子之近臣。改军士为侍官,用以加强军队和皇帝的亲近关系,用以改变过去府兵专属于某一军队统帅的传统,使其直接隶属于君主。这样一来,军队分权的倾向有所改变,皇帝对全国军事劲旅的掌握更为紧密。


b.攻灭北齐

宇文邕登基后,把目标定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此决定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增强国力。而当时北齐国力已是江河日下,渐渐失去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与北周对抗的实力。宇文邕于是于保定三年(563年)联合突厥出征北齐,屡屡获胜,攻占北齐20余城。后因突厥撂了挑子,北周军队孤军奋战最后失败。这次失败使宇文邕摸清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继续发展和增强北周的国力。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宇文护像一座大山一般挡在他亲政的路上。宇文邕决定先除掉宇文护,扫清亲政的障碍。宇文邕与对宇文护不满的大臣多次商议,终于拟定诛杀宇文护的计划。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设计在太后宫里杀掉了宇文护,随后将其儿子、兄弟及亲信斩尽杀绝。终于迎来亲政。亲政后,宇文邕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发展生产,吸收均田农民充当府兵,扩充军备加强实力。

建德四年(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十八万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北周抗衡了。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为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