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清醒的人,都是努力活着的人。
民国才女萧红,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
《呼兰河传》是她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轰动了文坛。
萧红风雨飘摇的半生尽遭冷遇,却能以温暖细腻的笔调,把对故乡这片土地的同情、批判与热爱,糅合成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茅盾曾为此作品作序时,这样说: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沉重下去。”
少时读《呼兰河传》,以为是普通的小城故事;
时光流逝后才发现,这些故事里,还孕育了深刻的人性真理。
书中的酸甜苦辣与命运的悲欢离合,不仅是作者萧红内心甩不去的记忆,还能映照出每一个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读懂《呼兰河传》中隐藏的5个真相,能让你越活越清醒。
01
- 愚昧的语言环境,很难产生清醒的认知
萧红的故乡呼兰河,是东北的一个边陲小城。
贫穷闭塞的落后小城里,生活很是单调,人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
他们总是热衷于议论身边的八卦,拿闲言碎语当生活的佐料。
王寡妇家的儿子淹死了,染缸坊的学徒为了女人打架,甚至连豆腐坊的驴子断了腿,都能成为热议的话题。
小城街道上还有一个大的泥坑,一下雨就会有家禽、马车甚至小孩陷进去,很是让人伤脑筋。
但从没有一个人提出填平这泥坑,因为它是呼兰河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昨天农业校长的孩子掉进水坑了,今天谁家的猪在坑里淹死了,仿佛有大坑在,就总有新鲜事可以议论。
他们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便企图在言语上,用他人的不幸来麻痹自己。
然而,大水坑填不掉生活的贫瘠与艰苦,反而让呼兰河人陷入愚昧的认知泥沼。
在萧红的故乡里,人们热衷于将希望寄托在各种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的庆典上,鬼神之说就是最高的信仰。
生活看上去喧嚣热闹,却充斥着腐朽与落寞。
这种环境,让那里的绝大部分人,都有着相似的认知体系。
物质上的贫困从来不是束缚,认知上的固步自封才是束缚他们的死穴。
所以萧红感叹:
“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认知买单。
认知水平较低时,很难看到更高维度的世界,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
改变认知,才能彻底改变人生,看到更高一层的风景。
02
- 不同阶层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同理心
呼兰河的大泥坑是热闹聚集地,也是人性照妖镜。
有个倒霉的司机路过大泥坑时,想冒险走过去,结果连人带车翻了进去。
他费劲地从泥沼里爬了出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儿在泥污中奄奄一息。
而这时过路的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非常整洁。
手也非常干净,且定不会伸出手帮忙的绅士一流。
他们只会站在边上看热闹,时不时吆喝上两句。
而另一种人,就是和倒霉司机一样的普通老百姓,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
这一类人,反而会卷起裤腿,脱了鞋子,下到泥坑用绳索把马儿抬出来。
人的同理心,只有在相似的经历中才能产生。
不同阶层之间,很难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永远不要希望经历和你不同的人去理解你。
人与人的交往,讲究的是势均力敌。
就像李嘉诚所说: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时间去社交,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
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很多时候,与其费尽心机去拓宽人脉,不如努力成为能和他们并肩的人。
自己超强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难题的破局点。
03
- 亲人的爱和温暖,会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甜
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生母在她八岁时病故,重男轻女的父亲也不怎么爱她,祖母也嫌弃她调皮。
小萧红由祖父带大,幸好祖父的包容和疼爱是一剂良药,让她的童年不尽是荒凉和创伤。
祖父生性温和,喜欢自由自在地闲着,所以大花园是祖孙俩一方自由的天地。
祖父在花园栽花除草时,萧红就跟在后面胡闹,抓蜻蜓、逮蚂蚱、摘瓜果。
小萧红有时还会捉弄祖父,偷偷给他的草帽装饰一圈玫瑰花,玩累了,就在祖父身边躺下,看着天空上大团大团的白云。
祖父还教会了她辨认狗尾巴草和谷穗,给她讲故事,教她古诗词,还会在她不开心时,买好吃的哄她。
大花园日日充满太多的欢声笑语,也承载着萧红童年所有快乐的记忆。
童年里爱的滋养,让萧红的生命有了温暖的底色。
正如书中她这样说:
“从祖父那里,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这份勇气和力量,让她即便在暗淡无光的日子里漂泊,也从未放弃希望。
人之所以会爱一个地方,是因为这个地方有爱他的亲人。
非常喜欢一句话:
“亲人,是无论低谷还是荣耀,都会一直站你身边,陪你尝遍酸甜苦辣,让你觉得温暖、自由、放松。”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无条件疼爱你的人。
无论在外面经受过多大的坎坷挫折,只要想到还有最爱的亲人,就总有前行的勇气。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间温暖不过如此。
04
- 群体中,异类反而更容易受伤害
在一个群体中,和别人不一样的那个人,很容易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在呼兰河也是如此,这里的女人需要守规矩,需要待在自己的身份里做人。
在书中,邻居胡家12岁的童养媳,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异类”。
身为儿媳妇,却没有儿媳妇老老实实的样子。
性格开朗外向,丝毫不怯生。
婆婆看不惯,于是就开始挑三拣四,嫌弃儿媳不矜持、走路太快了、吃饭太多,甚至连大声笑都觉得是家庭的耻辱。
婆婆经常对她无端打骂,半夜里把她吊在房梁上抽打,甚至用烙铁烫她脚心。
左邻右舍没有阻止胡家的恶行,反而煽风点火,说团圆媳妇的坏话。
围观的女人们都十分认同这是一个儿媳妇该承受的。
一个好好的姑娘,硬生生给折磨出病,不像人样。
最后被迫洗了3次烫水澡之后,奄奄一息,病死家中。
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准则,都由集体文化决定,所以很多人总是选择安全地随大流。
就像《乌合之众》里的一句经典:
“人一到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去换取那份让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
然而屈从了大多数人的选择,自己也就失去了思考和理性。
能够坚持做自己,才是强大的开始。
05
- 任何时代,不为别人而活,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小城里,很多人日复一日地过着麻木又安于现状的生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磨倌冯歪嘴子就是在泥沼中摸爬滚打,依然仰望星辰的人。
在那个媒妁之言的时代,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组成了家庭。
人们茶余饭后总是喜欢对夫妻俩发出恶毒的评论,并且唾骂这段婚姻。
王大姑娘勤快能干力气大,邻居们就编排她像个野女人。
冯歪嘴子却不受他们影响,他继续疼爱自己的妻子,还让她多吃鸡蛋,少干活。
他们顶住了流言,靠一个磨坊在这个小城努力地生活着,用爱让小家越来越好,还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王大姑娘因为生孩子去世了,人们的奚落更加肆无忌惮,盼着冯歪嘴子穷困潦倒。
书中这样说:
“他不知道人们都有怎么样绝望的眼光看他,不知道自己处在怎么样艰难的境地。”
可冯歪嘴子并没有绝望,而是依旧拉磨、卖粘糕,甚至还笑着跟人打招呼。
他一个人将两个孩子慢慢抚养长大。
后来,大儿子已经能帮他牵驴,二儿子也学会了拍手,冯歪嘴子的心里生出些许慰藉。
书中他这样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不管这世道有多么荒凉,总还是能找到一点温暖,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心中有阳光,才能逆风生长。
别人,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
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经营生活的智慧。
哪怕只能在墙角绽放,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宕起伏,唯有自渡。”
人生多苦旅,就像经历了苦难淬炼的呼兰河人,面对同样的困境,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人在命运漩涡中放弃反抗,有人却在满目疮痍中活成一道光。
真正清醒的人,都是努力活着的人。
读懂了书中的这五句话,能帮你直面生活的凄风苦雨,逆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