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马鞍河春潮涌动,浅丘地貌下特有的小山岗连绵不断。10日清晨,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冷家村200余亩麦田翠浪翻涌。内江市绿丰园家庭种植农场主王天才领着10余名村民穿梭田间补位进行人工稳籽作业。与前两天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的场景,形成了传统人力与现代科技交织的春管碰撞,让这片曾经的撂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站在山岗麦地的土埂上,播种机留下的笔直麦垄尽收眼底,齐腰高的小麦已经进入了抽穗期,浅浅的麦花香扑鼻而来。“两年前,这里还是荆棘丛生的荒山荒坡和撂荒地,现在却成了一块连着一块的麦地,其株高、穗长等数据每天都在实时更新。”王天才高兴地说。2023年,通过镇上“撂荒地复耕攻坚”行动,农场整合了碎片化土地,采用“机械化打底+人工精管”模式,让荒坡地、撂荒地重获新生。村民们为此十分感慨:“以前人工除草,三个月都清不完,现在机械深耕配合生物防虫,草害少了近七成。”
农场创新的“土地管家”模式,更是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多元增收。村民除每亩300元-550元不等的土地流转收益外,还可通过参与“田间管理”获得额外报酬。望着长势喜人的麦田,王天才算起了“丰收账”:通过“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每亩生产成本下降25%,产量却提升30%。
如今,王天才在东兴区顺河镇冷家村、马鞍村、凤兴村通过整合撂荒地等土地资源,已经连片种植了小麦700余亩。他说:“我要让更多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春风拂过,麦浪正在奏响丰收的序曲。田野上,村民们欢快的笑声和劳作的身影交相辉映。在这片重生的土地上,丘区小麦赋能“天赋粮仓”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李建明 樊文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