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内蒙古大地回暖,青山区兴胜镇二相公村的田间地头涌动着春耕的热潮。58岁的农机手冯大叔稳稳坐在红色拖拉机驾驶座上,双手熟练操控着设备,身后的翻耕机翻起棕褐色的泥土。“春耕就像开年大考,村里早把‘答题卡’给咱们备齐了。”他笑着大声说道,拖拉机行进间,惊飞了停在田边电线上的几只麻雀。作为1800多亩耕地的主产区,二相公村正以“稳农资、强技术、精农机、活政策”的务实举措,为全年粮食丰收铺就基石。

村南头的农资储备点内,村书记张跃清正带领质检人员逐袋核验新到的复合肥料,身后的其他物资被分类码放整齐。“村委会提前与多家供应商对接,目前各类春耕物资已全部到位,储备量充足,足以满足全村种植需求。”村书记张跃清说。村委会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建立质量管控机制,每批农资入库前都要经过“三查”:查生产资质、查检测报告、查流通溯源,确保村民手中的每一粒种子、每一袋化肥都有“身份证”,“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乡亲们种地才踏实。”张跃清翻开手机里的进货台账,每批次农资的生产批号、运输轨迹一目了然。

有了充足的农资,技术支持也紧跟上。在村东的示范田里,镇农业技术专家团队正半蹲在田垄上进行春耕技术指导。围在周围的种植户们有的蹲着记笔记,有的举着手机拍摄记录。针对当地土壤特性和作物品种,专家们现场演示科学选种、精准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手把手指导农户调试播种机深度、配比有机肥。除了现场指导,村里还开设了“田间课堂”,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结合的培训,让百余名农户掌握了植保、滴灌系统维护等新技术。

作为春耕的“硬核”支撑,农业机械化让二相公村春耕充满了“科技范儿”。村委会大院里,二十余台“铁牛”一字排开,维修人员正忙着调试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自2021年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来,这些“铁牛”不仅满足本村种植需求,更成为周边地区的“抢手货”。眼下正值春耕关键期,村里组织专业团队对所有农机进行“体检”,更换老化部件,加装拖拉机导航系统、智能播种机。“新上的导航系统能把行距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播种效率能提高不少。”农机手郭二虎说。

“种粮补贴每亩提高20元,农机购置补贴最高达20%……”村委会的大喇叭每天定时响起,将惠农政策送到田间地头。红马甲志愿者们走村串户,他们带着彩色宣传页,在村头小店外、广场空地上,为围拢着的村民发放资料,逐字逐句把补贴标准、申报流程说得清清楚楚。为了让村民第一时间知晓政策红利,村里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渠道,全方位解读种粮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政策明明白白,种地更有奔头。”有农户算了笔账,仅农机购置补贴一项,就能节省数千元投入,加上农业保险托底,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了。

暮色中的田野上,检修完毕的拖拉机轰鸣着驶向地头,农技人员的身影仍在田埂间穿梭,大喇叭的政策解读声混着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飘散。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春耕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1800公斤玉米种静待破土,20余台智能农机整装待发,1800多亩良田即将披上春耕的新装。正如村民们常说的:“春天把功夫下足,秋天才能粮仓满仓。”青山区二相公村正以实干作答,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丰收篇章。(王媛)

来源:青山区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