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少校被俘后送去改造,大喊:告诉首长我是902,陈云亲自接见
1947年10月,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向盘踞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发动秋季攻势的关键时期。
此时,国民党部队重点控制着沈阳、锦州、四平、长春等几个战略城市,当时国民党东北战区的主要负责人是陈诚。
为了应对解放军的秋季攻势,蒋介石亲自向陈诚下达了军事指令:固守要地,机动作战。
陈诚
沈阳,作为国民党东北战区的军事指挥中心与部队集结地,也被解放军采用分割合围的战术,不断收紧包围圈。
解放军在距离沈阳100多公里的太子河南岸,构筑了布防前线阵地。
10月16日,有一个人影突然出现在太子河南岸的解放军阵地一侧。
他似乎有意站在一处非常显眼的位置,高举着双手。
此人马上就引起了前线哨卡观察兵的注意,接到指令的几名前线解放军战士,持枪快速来到他身边。
他们发现,这名男子,身上不仅穿着国民党的军服,而且竟然还是少校军衔。
最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该男子看到他们过来时,并未露出任何紧张的表情,反而显得十分放松与冷静。
“你是什么人?为何会来我军阵地?”
面对解放军战士的怒喝,男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非常镇定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我要见你们的最高长官。”
在沈阳外围的前线阵地上,跑过来的国民党军人并不少,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不愿再为国民党政府卖命的逃兵,另一种则是直接过来向解放军投诚的人员。
只不过,直接跨越两军对阵的前线跑过来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普通士兵或低阶军官,对解放军战士的问话,也都十分配合。
一个少校军衔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直接跑来我军前线阵地,这还是头一次;再加上他那镇定自若的神色与奇特的要求,更让前来的战士十分讶异。
他们只能向上汇报。
吴瑞林
而负责围攻沈阳的,是辽南军区司令员兼独立师师长吴瑞林,当他接到前线的电话之后,马上下达了命令:“把他直接送到我这儿来,记住,一定要以礼相待。”
“我是一名地下党员,代号902,请吴司令尽快向上级汇报,核实我的身份。”
这是他见到吴瑞林所说的唯一一句话,在身份未被核实以前,他再也没有吐露过一个字。
被蒋介石器重的黄埔高材生
一提到黄埔军校,很多人马上想到的便是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
实际上除了广州黄埔军校总校外,蒋介石还陆续在其他几个地方开设了分校。
在广西桂林,就有一处尚具规模的分校。
蒋介石一直把黄埔军校视为培养自己嫡系军事将领的摇篮,无论总校还是分校,都同样十分重视。
1940年的时候,在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节节败退,国民党的政府机构已经迁往重庆的情况下,蒋介石仍然如期参加了黄埔军校桂林分校的检阅与考评。
随着分校教官的汇报,加下蒋介石对学员档案卷宗的翻阅查看,有一个学员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名学员的名字叫赵炜,1919年出生于河北文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根据他填具的资料来看,自小家境与生活都十分艰难,但努力追求上进的他,完全靠着自学,在文化课的考试中,竟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非常顺利地考入了黄埔军校桂林分校。
在黄埔军校的各项教学与训练中,赵炜更是几乎门门课程,都达到了优秀的标准。
教官对他的评语中,也不吝夸奖:学习刻苦,表现优异,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心思敏捷,是为大才。
这么优秀的黄埔学员,自然让蒋介石倍加重视。
他不仅亲自接见了赵炜,进行嘘寒问暖,极尽拉拢之事;而且还作为对优秀学员的激励,赠送给赵炜一把由他亲自题字的“中正剑”。
1939年,正是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阶段。
年仅20岁的赵炜,怀抱着抗日救国的理想,才毅然决定报考黄埔军校,准备以一名军人的身份,奔赴战场杀敌。
正是在这个强大精神与斗志的支撑下,他在黄埔军校桂林分校的每个课程与项目的学习与训练中,总是拼尽全部力量,力求做到最好,成为了分校当期学员的高材生。
当双手接过蒋介石赠送的“中正剑”时候,面对着蒋介石慷慨激昂的抗日说辞,单纯的赵炜,短时间内,也因蒋介石的伪装而深受迷惑。
但随后的经历与不断加深的认知,却让他对蒋介石与国民党越来越失望。
毕业后的赵炜,被分配到李宗仁所管辖的第五战区,在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中,以少尉的军衔负责训练新兵。
赵炜虽然未能实现亲赴前线抗日杀敌的心愿,但考虑到能为抗日培训士兵,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日没夜地投身到新兵的训练工作中。
因为他的身色表现,不仅获得汤恩伯的赞赏,还受到李宗仁的专门接见与表彰。
可赵炜仍一心想亲自投身抗战一线,这也是他当初报考黄埔军校的初衷,赵炜并不安于待在安全的后方,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他曾经跟汤恩伯、李宗仁等人都提出申请,希望能把自己调任到抗日前线,但他的申请迟迟都没有得到回复。
在汤恩伯与李宗仁眼中,赵炜这个刚二十出头的新兵教官,虽然工作能力超群、表现出色,但是,职位太低,还无法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一日,当他得知自己的一位好友朱建国,在国民党西北驻军任职,基于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党西北军与共产党的八路军,正在华北战场与日军血战。
赵炜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找了个理由,悄悄离开了第五战区,只身越过重重险阻,来到陕西,投奔了朱建国,实现了他抗日救国的抱负。
此时,朱建国的身份是国民党西北军的一名参谋,经过了他的斡旋与努力,赵炜被安排进了参谋部,负责配合制定对日军的作战计划。
在赵炜眼中,朱建国的主要工作在绥靖组,也就是国民党军队中专门设立针对共产党的防控部门,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位好友还有一重身份,就是潜藏在国民党军队多年的地下党员。
真正王牌特工一人可抵百万兵
1945年8月,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蒋介石一边打出国共继续合作的口号,并邀请毛主席与周总理前往重庆进行合作谈判;一边却暗中调整军事布局,准备发起内战。
在西北军与八路军联合作战中表现出色的赵炜,成为了蒋介石重点关注的人物。
他清楚一旦发动内战,东北军将面对共产党军队的巨大压力,而东北必将成为一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主力战场。
赵炜被调任东北军少校参谋,正是蒋介石为国民党东北战区所补充的重要人才之一。
此时的赵炜,并不知道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打算,内心中只把这次调动当成平常的人员调整。
而他的好友朱建国,早就通过共产党方面传达的信息,以及他在西北军绥靖组所得到的指令中,得出了结论。
“蒋介石要发动内战了,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朱建国在得知赵炜将被调派到东北战区之后,连忙找到了他,抛出了一个令赵炜极为震惊的问题。
“蒋介石要发动内战?”
正在整理行装、准备前往东北的赵炜,听到此话,仿佛头顶上响起一道炸雷。
对于赵炜来说,他最初的志愿就是抗日救国,在国民党西北军这么多年来,所在的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八路军,通过联合抗战,让他对共产党有着良好的印象,在理念认同与情感归属上,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了共产党一方。
对于他的这种心理变化,作为经常一起交流思想与看法的朱建国是非常清楚的。
他早就想把赵炜发展成一名共产党员,但考虑到前面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以及并没有特别的工作需要,也就一直隐而未提。
但此时形势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基于他的明暗两重身份,无论是从共产党方面、还是国民党方面所得到的信息,都共同指向了一点:蒋介石已经准备再一次撕破两党两军的合作协议,内战一触即发。
在这个危急时期,共产党需要发展更多的地下工作人员,为我党我军提供国民党的军事情报,以应对国民党即将发动的内战。
赵炜
而赵炜的这次调动,让朱建国意识到,他的这位好友,一旦争取过来,必将成为“一人可抵百万兵”的重要情报人员。
一是,赵炜被调任到东北军,而东北军应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我军主战区,对情报的需求极为迫切。
二是,赵炜新出任的东北军少校参谋身份,可以让他轻松掌握国民党东北军队的所有军事作战计划与部署。
三是,赵炜为人正直,有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不仅了解共产党,而且因为多年与八路军共同抗战的经历,对共产党有感情,再加上还是自己的好友,很容易被争取到我方阵营。
果然如朱建国所料,当得知蒋介石之所以要调他去往东北军任职,真正的目的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时,赵炜对蒋介石与国民党彻底失望了。
通过他自身的经历与了解,再加上朱建国的介绍,他认定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实现了救国报国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