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8月26日,周总理匆匆赶到医院探望自己的革命导师何香凝。
病重的何香凝躺在病床上,颤颤巍巍地伸出双手,周总理急忙握住她的手,听着她用颤抖的嗓音说道:
“周总理,请不要火化我的遗体,不要......”
周总理与何香凝
周总理强忍泪意答应了何香凝的请求:
“好,不烧,不烧。”
听到周总理明确的回复,何香凝面带微笑疲惫地闭上了双眼,五天后便与世长辞。
要知道,当时国内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大多国家领导人也以身作则,响应党中央号召。
而周总理破例特批何香凝不火葬也有着特殊原因,因为总理知道,她有一个与丈夫有关的心愿还没有完成。
何香凝
因缘际会,天作之合
何香凝女士和丈夫廖仲恺于1897年喜结连理,彼时何香凝19岁,廖仲恺20岁。虽然二人是经过媒婆介绍的,但两人之间确实有一种命中注定的奇妙缘分。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富商家庭,那时女子裹足的风气还没有被废止,所以幼小的何香凝也逃不开封建糟粕的毒手。
但幸运的是何香凝从小受尽父母疼爱,小小年纪就非常有主见。
面对父母的封建观念,她勇敢地进行反抗。
到了五六岁该缠足的时候,何香凝就一字一句地告诉母亲:
“我不想缠足。”
但母亲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认为女孩子必须缠足,并且越小越好,最好能达到“三寸金莲”的标准,才算得上是“大家闺秀”。
而且当时社会上也流行着一种扭曲的风气:不缠足的女孩嫁不出去,有身份的家庭不会娶一个“大脚姑娘”做媳妇。
所以,除了穷人家的女孩或者卖身为奴需要做粗活的女仆之外,但凡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家都要从小给女娃缠足。
何母虽然心疼女儿哭嚎不止,但还是狠下心给何香凝缠足。
按照流传下来的方法,用长布条将大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和脚掌一起折断,强行固定弯向掌心,包裹成一个“笋”形。
当然,这样扭曲的伤残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遍遍反复折断固定,才能最终成型。
裹脚的过程漫长而痛苦,裹完后更是疼痛难忍。
一到晚上,何香凝的脚就钻心地疼,根本睡不着觉。于是,何香凝偷偷把剪刀藏在床底,到了晚上就把裹脚布剪开。
第二天母亲再裹,她便再剪,母女俩像斗法一样整整闹了好几天。
眼见蛮力不能让何香凝顺从,父母开始轮番上阵劝说何香凝,但无论是威胁恐吓还是哄骗引诱统统无用,何香凝坚决不缠足。
父亲没有办法只好最后一次严肃认真地告诫她:
“现在不缠足,以后你就不要后悔,到时候满香港的媒婆没人会为你这个大脚说媒!”
何香凝依旧坚持己见,咬着牙满眼热泪拒绝裹脚。父亲长叹一声:
“罢了,由她去吧,以后会怎样再说吧。”
母亲也无奈地摇摇头,默默收起了裹脚布。
后来,何香凝慢慢长大,果然没有一个媒婆上门说亲,只要见何香凝一双大脚,周围同龄的男性便退避三舍。
当时的女孩大多是十五六岁结婚,何香凝却等到十九岁也没有嫁出去。
何香凝
何父何母万分焦急,每日盼着能有媒婆登门。
但何香凝毫不在意,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这一双大脚丑陋不堪,但是总会有人明白自己的心意志向,和她许下相守的诺言。
幸运的是,何香凝等到了。
1896年,一位媒婆登门拜访,直呼大喜。
何父何母开心不已,立即请人坐下详谈,媒婆喜气洋洋地告诉他们:
“有一位门当户对的廖少爷一心想找一位‘天足’姑娘成婚,与你家小姐正是天作之合啊!”
何父何母急忙请媒婆相看,两家人约定了见面时间。何香凝也很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位男子拥有这样“正常”的审美呢?
这位与众不同的廖少爷名叫廖仲恺,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反对封建糟粕。
廖仲恺
在他看来,缠足是封建礼教的畸形产物,女子不该遭受这样的折磨,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找一位健康的女孩结为伴侣,共度一生。
廖仲恺的叔父支持侄子的意愿,到处为他寻找理想的女孩。因缘际会之下,无意听说了何香凝的事,这才请了媒婆去探口风。
最终,两家长辈和两个年轻人都非常中意对方的条件,按照婚嫁的的流程一步步进行,顺利地结成了亲家。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结为夫妻。在新婚时,两人许下了属于他们的约定,正是这个约定,让何香凝临终前恳求周总理不要火花她的遗体。
婚后的何香凝与廖仲恺度过了一段相当美好的新婚生活,两人每天吟诗作画,携手同游。
直到多年以后,何香凝依旧怀念这一段甜蜜时光,但让他们印象最深的便是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
此时晚清政府腐败堕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二人一路走来看着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廖仲恺想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
那时国家掀起了“留学热”,廖仲恺想到了成功改革的日本,于是他决定到日本留学,寻找救国之路。
何香凝卖掉陪嫁的首饰,毅然决定要和廖仲恺一起去日本留学。虽然她是一个乱世中平凡的女人,但她心里不只有儿女情长,还有家国天下。
1903年,何香凝与廖仲恺飘洋过海远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夫妻俩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且加入了他创立的同盟会。
孙中山与廖仲恺
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是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
虽然接受的是传统的“闺学”教育,但何香凝交际统筹能力极强,负责同盟会的联络和后勤工作,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
之后,孙中山先生将革命活动转至国内,廖仲恺跟随在孙中山先生左右,秘密协助革命活动。
何香凝深知此行的危险性,可还是把丈夫送上了回国的渡轮,国家危难,救亡图存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等局势一片大好之时,何香凝也返回祖国,为革命活动四处奔走。
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夫妻俩才有了片刻轻松的日子,亲眼看着封建社会土崩瓦解,封建王朝落下帷幕。
知道孙中山先生下令废除封建糟粕,禁止女子缠足的那一刹那,何香凝的灵魂都在欢呼,今后将会有千千万万个不缠足的“何香凝”,女性终于不用遭受缠足的恶习了!
然而,意外来的太突然。
袁世凯背信弃义窃取革命果实,孙中山先生不得不重组中华革命党拨乱反正,何香凝和廖仲恺无奈回到日本,协助孙中山先生工作。
此后数次往返中国,继续革命事业。
直到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何香凝和廖仲恺才在中国安定下来。
可在不久后,国民党内部悄然生变,分为了左派和右派。
坚持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廖仲恺夫妇自然成了右派的绊脚石,尤其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之后,国民党右派对秉承孙中山遗志廖仲恺更是欲杀之而后快。
廖仲恺小心提防,可仍旧没有躲过他们的暗杀。
孙中山先生病逝5个月后,何香凝陪同廖仲恺外出开会。下车时,在几声枪响过后廖仲恺便倒在了何香凝怀里,永远闭上了双眼。
目睹廖仲恺身亡的何香凝悲痛欲绝,结婚近三十年,两人不仅是寻常夫妻,还是坚实的革命伴侣。她知道自己会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没有想到廖仲恺会走在她前面。
但死亡无法挽回,活着的人还要举起理想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何香凝接过了丈夫的责任,坚持“三大政策”,在罢工大会上公开演讲,号召全国人民抵御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
不仅如此,她还当选了民国妇女部长,为妇女的社会权利与地位据理力争,号召女性解放思想,开启我国“三八国际妇女节”庆祝活动的先河,是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女权先驱。
同时,何香凝还让自己的儿子加入共产党,表示她联共的立场和决心。
但何香凝的目标没有实现,国民党顽固不化,不仅拒绝国共合作,还把枪口对准同胞,大肆追捕共产党员,枪杀亲共人士。
何香凝大失所望,声明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远赴法国。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但是远居法国的何香凝并没有停止对祖国的关注,即使在异国他乡,何香凝的心依旧为祖国牵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何香凝立即从法国返回上海。
虽然对国民党已经不抱有任何的期望,但她还是毅然发动一切力量,积极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
为此,何香凝冒着被暗杀的风险在各地辗转演讲,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抗击侵略者的阵营里来。
最终,在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迫于压力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期间,为了帮助共产党筹集抗战物资,何香凝还变卖了许多珍藏的字画,竭尽全力与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共度难关。
1941年,国民党撕毁同盟协议,发动皖南事变。
何香凝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在各大报纸发表声明,痛斥蒋介石用心险恶,破坏国家和平。
在解放战争打响之后,何香凝坚决拥护共产党,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与李济深等人公开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积极参加共产党的各种活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何香凝代表国民党参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兢兢业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日子里,何香凝重拾画笔,绘制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其中何香凝最擅长国画,在抗战期间卖掉用来筹资的画都是她亲手所做。
建国后,何香凝又新画了《狮》《梅花》《高松图》等作品,此后寄情画作,于1961年作《万古长青》图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
1970年,92岁高龄的何香凝在外出时不慎摔倒,送进医院后确诊骨折。在住院期间,何香凝又不幸感染了肺炎引发并发症,病情十分严重。
周总理听到消息后立刻赶来医院探望何香凝,并嘱托医院全力救治,所幸在接受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最后平安出院返回家中。
但是,1972年,何香凝肺炎复发再一次住进了医院。病痛来势汹汹,何香凝日渐衰弱下去,住院半年仍不见好转。
8月26日,因为病痛折磨整日昏昏沉沉的何香凝突然恢复了精神,恰好周总理来看她,她便拉着周总理说出了最后的心愿——不要火化她的遗体。
这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感人的一幕。
周总理答应了何香凝的请求,然后何香凝带着笑意闭上双眼。
周总理明白,何香凝不想被火化的原因是想和丈夫廖仲恺合葬在南京中山陵,长眠在孙中山先生身侧,永远追随孙中山先生。
9月1日,何香凝同志溘然长逝,享年94岁。
9月3日,何香凝的葬礼在北京举行,周总理、宋颖超、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葬礼。
最后由叶剑英、郭沫若等人陪同,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前往中山陵送葬。
为了护送何香凝的遗体,国家专门安排了一辆火车和全车礼兵,送何香凝女士最后一程。
国家还为为何香凝与廖仲恺重新雕刻墓碑,人民将永远怀念这对革命夫妻。
何香凝女士用一生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以柔弱的身躯对抗蒋介石的阴谋诡计,终身投入伟大的革命事业,她的贡献将被历史铭记,她的精神会被时代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