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文
浮梁,这个地名或许不常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但它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历史和文化。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赣、皖二省交界处,隶属景德镇市,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唯一的五品县衙,曾被誉为千年望县,有江南第一衙之称,然而,这个地方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浮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鄱阳县东域而建。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易名新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名为浮梁县。关于“浮梁”县名的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名浮梁。”二是民间传说,为择上佳县治,县官依风水先生之言,于昌江上游伐下一棵上等巨木作衙署之脊梁,并放入水中任其漂流,停留之处乃为县治,故曰浮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个古老的县份开始了自己的历史,成为千年古县。浮梁自古以瓷茶文化闻名,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中国名茶之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展现了浮梁茶的历史地位。
但有一点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浮梁的县署品级是五品,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品级。五品县令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钦定的,因此,浮梁一直享有五品县令的待遇,尽管后来的知县常常制为七品,但他们依然享受五品待遇。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份的待遇。
浮梁被尊称为"望县",而这个称号并非虚名。望县是指县署品级高于一般县令,享有更高待遇的县份。浮梁历史上的县署品级固定为五品,这一地位在千年之久的历史中得以保持。就连在清代同治年间,浮梁县令李嘉瑞还被"钦加四品",可见其地位之崇高。
浮梁的县衙可以追溯到唐代元和十一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整个县衙占地面积达2356.97平方米,坐北朝南,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这个古老的县衙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县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处古县衙之一。因此,它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它不仅保持了衙门特有的威严气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素雅、秀丽之美,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浮梁县衙的建筑格局严格按照封建政权的规制设计和建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现存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也称亲民堂)、二堂(也称琴治堂)、三堂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县衙的原有风貌。浮梁县衙不仅保持了衙门特有的威严气势,又不失江南庭院的素雅、秀丽之美,是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设置及功能划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2019年10月,浮梁县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县衙前面的土丘上,耸立着一座宏伟的宋代红塔,这座红塔由大型青砖实砌而成,外侧设护栏,塔身设计逐层向内收进,直至塔顶红塔采用的是穿壁绕座式的结构设计。每一层都有用砖叠砌出的平台,展现着古老浮梁的历史和文化。浮梁红塔,原名“西塔”,俗称“红塔”,又称“大圣宝塔”。平面呈六角形,总高度约50米,共七层,属于楼阁式砖塔。浮梁红塔是江西境内时代较早、体量较大、保存较好的古塔之一,被誉为“江西第一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也是古老浮梁的象征、历史的见证。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佛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也是研究浮梁地方史和塔刹建筑史较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梁县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唐代,浮梁以茶叶和瓷器闻名。这里“水土宜陶”,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霍仲初创素瓷而声名远扬,宋代更是“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数百座古民窑遗址遍布浮梁县东河、南河流域,精美的陶瓷源源不断地运往昌南镇(景德镇原名),下运鄱阳湖,经湖口入长江转运天下。可以说,浮梁是孕育瓷都、诞生瓷都、养育瓷都的千年古县。浮梁茶在汉唐鼎盛时期每年的茶叶交易额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源,浮梁缴纳的茶税在最高年份达到17万贯,相当于现在的1.7亿多人民币,占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道出了浮梁茶市的盛景。唐人王敷所作的《茶酒论》中也写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由此可见浮梁茶的销售盛况。
浮梁古城位于景德镇市郊,距离景德镇市区8公里。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浮梁古城是历代浮梁县治之所在。浮梁古城全城布局形似八卦,城墙全长20余里,高1.6丈,宽丈许。
此外,浮梁还人文荟萃,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和佳作,充分体现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远流长。颜真卿、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汤显祖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诗篇或事迹,为浮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你进入浮梁的景区,你会被一条长达312米的历史文化长廊所吸引。这条长廊由216块青花瓷板铺成,详细展示了浮梁的概况,以及这个地方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这里汇聚了浮梁的精髓,让你可以一窥这片土地古往今来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