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熙南里到宜悦里,再到今年官宣的瑞金里REPARK、曼度乐福里、紫金·钟爱里,南京新开的商业街为啥都爱叫“XX里”?
在一个个以“里”命名的商业街中逛逛,不仅能收获一种街坊里巷的亲切感和松弛感,还能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自带的古城DNA。毕竟,南京最早的商业街就叫“XX里”。
长干里是南京最早商业街
说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些妇孺皆知的成语,你一定会想起长干里的浪漫美好。
长干里不仅是长干古城一代代“老南京”的生活区,还是南京最早的商业街。
“里”是人们聚居的地方,这个概念是从周朝开始的,《周礼》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南京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薛冰告诉文脉君,那时候的里坊是封闭的,是一个四面都有围墙的居民区,晚上大门关起来,住在里面的人是不可以出来的。
随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活动的空间需要扩大和开放,封闭的坊墙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
南京实际上在六朝的时候就打破了“里”的这种界限,北方的里坊是到唐代以后再打开的,所以说南京这里的商业开发比北方早。
据薛冰介绍,早在东吴时期,长干里就已经是非常繁华的商业街。《江苏文库·方志编》之《景定建康志》记载:“吴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东吴的大市就在越城的北面,也就是长干古城和凤台山之间,那是当时东吴最大的市场。
西晋文学家左思写过《三都赋》,其中有一篇《吴都赋》,被《江苏文库·方志编》之《洪武苏州府志》收录其中。书中写到长干里的繁华,“长干延属,飞甍舛互”,这里聚居着大量的贵族,“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虞魏之昆,顾陆之裔”。
贵族云集,必然造就商业的繁荣。《吴都赋》中还写道,“开市朝而并纳,横阛阓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并都鄙而为一”。
那时的长干里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可以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可以说是一个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薛冰说:“如今老门西、中华门外西街,都是长干里的范围,它是非常大的商业区。”
到了唐代,商贾思妇在李白的《长干行》中盼望着丈夫归来,也可窥见此地的商贸繁盛。
所以长干里的“里”就成了南京商业中心的代名词。
“里”面的故事还多着呢
随着历史发展,“里”不只用于商业区,也成了住宅和街道名字中的常用词。
在南京的街头走一走,就能遇上一大堆“里”:龙蟠里、能仁里、仁孝里、汇文里、孝顺里、来凤里……各种“里”的名字,有不同的来源。
雨花西路东的能仁里,因始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间的能仁寺得名。
位于解放路南段西侧的尚书里,因为靠近明代吏部尚书倪岳园住的尚书巷而得名。
大行宫东南的仁孝里,按照清代《北山诗话》的说法,这里曾出过一家仁孝之人:“赵拱辰性纯孝,居西华门三条巷,子自明,孙咸至皆以孝称,乡人表其里曰仁孝。”
中华门侧的高岗里,原本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家后裔的西园,曾名五福园。因为地势较高,且在凤台周围,取“凤集高岗”之意,改名为高岗里。
最有来头的名字,大约是“龙蟠里”。
相传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奉命曾出使东吴,途经秣陵(今南京)时他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驻马观察地理形势,盛赞此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龙蟠里的名字就出自诸葛亮的这句评语。
除了不凡的名字,龙蟠里还是南京文脉传承之地。
《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地方文献志》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两江总督陶澍为纪念晋朝陶侃、倡导古学,在龙蟠里设惜阴书舍,后改名为惜阴书院,是清末南京八大书院之一。后来,两江总督端方在书院旧址建造了前后二幢藏书楼,竣工于宣统元年(1909)的江南图书馆,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里”面的故事还多着呢!
以后
当你走进以“里”命名的商业街时
不妨再多带上一份骄傲
那是六朝人声鼎沸的商业传奇
也是南京文脉传承的辉煌历史
相信这些传奇与辉煌
仍会在一个个“里”中续写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 张文颖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杰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杰 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