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河北省三河市商铺招牌不能以“红、蓝、黑”为底色,此事除引发民间热议外,权威媒体也相继发声亮明观点。

其中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评”撰文直指: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





“人民网评”文章连发三问——

好端端的招牌挂在那里,碍着谁了?

商户为此所花的费用,谁来买单?

招牌是否使用红蓝底色或字样,这本是商户的自主权,相关部门又何必干涉?

该文更指出:三河招牌颜色“禁令”风波,将如何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权威媒体表示拭目以待,说明三河此事理应有下文。

而目前,三河招牌颜色“禁令”风波仍在延续,呈现的是有些商户将根据要求红改绿的牌匾又改回红色等乱象。

4月11日,廊坊市纪检委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监督室已经前往三河市介入调查。

现在看来,三河招牌颜色“禁令”的确存在需要反思和厘清的问题。而回溯相关决策在当地出台的过程,也能从中看出一些引人深思的端倪。

此次三河招牌“颜色革命”的指导性文件,是2024年12月3日公开发布的一份《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



可以看出,相关方面专家的“技术支持”,对《导则》的编制与发布起了重要作用。

那让我们看看三河市《导则》都有哪些技术含量呢?

首先,《导则》提到广告牌匾颜色要遵循“色浅、淡雅、明快、协调”的原则 ,并在负面清单中指出,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外,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

对此有律师指出,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已经具备了市场竞争力,允许它们使用红蓝底色或字样,而普通商户却被禁止,这显然违反市场公平原则。

当然这个咱先暂不理论,仍只谈“技术”。

《导则》着重提出三河分片治理的“18字诀”,即以“学院风、现代化、国际化”打造燕郊城区,以“新国风、生态化、园林化”提升东部城区。

虽然“学院风”“新国风”的概念既局限又宽泛,是否适合大街上店铺林立的招牌,让人存疑也很难把握尺度,但导则贴心地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示例。





不过把三河《导则》禁止和提倡使用的两组牌匾相对照,让人感觉这是强制兜售小众化的审美概念。

难道被其列入负面清单的那些招牌,不正是极具商业味道且在各地通行的牌匾风格吗?

而被三河力推的牌匾设计样式,看似挺“学院风”“新国风”,用于个别精品屋、个性店、时尚馆固然可行,但是如果用在事关百姓柴米油盐的大众店铺,不仅毫无生气可言,而且很容易把人吓跑不是吗?

至于《导则》同时明确的建筑风格负面示意,以及14种禁用颜色、6组禁止搭配颜色,则简直给人以要"把孩子和洗脚水一起倒掉"的感觉。





尤其是在禁用“红、蓝、黑”三个主色之外,又增加近20种渐变类型的颜色不许用,那最后能被商户牌匾和建筑设计选择的颜色,可真就不多了。

以上种种,试问这都是哪路专家给出的高见?

三河市要“着重提高城市设计品位,全面提升城市空间人文水平和艺术特性”的这份良苦用心,是不容置疑的。

他们充分听取了专家意见并吸纳其技术支持,也符合工作需要和相关流程。

而现在“导则”的实施陷入尴尬和争议,相关专家不应充耳不闻,装作没听见。

他们反倒更有资格和必要站出来,

向公众解释理念,普及认知。

尤其对于写入《导则》的“学院风、新国风”等纲领性定义和表述,实有必要向公众作一下权威的解读。

从而让公众醍醐灌顶,也使三河这场“改色创举”继续深入推进。

如此功莫大焉,岂不美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