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西很多地方都编写有地方志,其中,《南宁府志》就编写有六版,如果算上《永乐大典》中的 <南宁府志> ,那就有七版了。

不过,由于《永乐大典》中的 <南宁府志> 属于字条,条目之一,虽然也类似于“地方志”的格式,但也不算是正式的地方志,只能算是难得的“地方志”资料之一。

在明代,有过三次由朝廷明令发布规范的地方志编修格式,并全国推行编修地方志的高峰,其中嘉靖年间有过一次,所以,现在看到很多存世的明代地方志,嘉靖年间编修版本的占比很大。


《南宁府志》看着虽然编修过有很多,一数有六版,但实际在根源上却只有两个版本,一是明嘉靖十七年版,也可以称之为明版,二是清乾隆八年版,亦称为清版。多出来的几版都是各时期这两版的“增修”,“重刻”版,内容有很大的重合。

明代两版《南宁府志》,最早一版正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成稿,由时任南宁知府郭楠主持编纂编修的。郭楠在南宁任知府时,正好遇上朝廷颁令鼓励编修地方志高峰,由此,“创修”,开了南宁地方修地方志的先河。

这个南宁知府郭楠,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说是从皇帝身边出来的人,那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来到远离京城,几千里外的岭南地界的广西当官,并编写地方志呢。

郭楠出身于泉州城望族——东街郭氏,在家族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在正德九年(1514年)中甲戌科进士,由此,在正德十年(1515年)被朝廷授以浦江知县职。初仕为官,他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并且不畏权贵,所以,在任三年多,还是有着良好的官声政绩的,深受浦江县民爱戴。

正是在浦江县的表面,在吏部考核中,他得到了高分,风评也好,因此擢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不过,“监察御史”这官不好当,因为这官职的职能“很大”,“很多”,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说白了,能当“监察御史”的人,很多都是有着做事正派,敢于同权贵硬刚的官品,说俗点就像“纠察”一样,但弹劾多了, 建言 多了,都很容易得罪人。

郭楠就是这样,弹劾地方官员,还给嘉靖皇帝建言,但忠言逆耳,因此几受嘉靖皇帝的责罚。

如嘉靖初登位时,他建言皇帝要下朝以后,还要多和大臣们聊聊,听听一些建议,结果被嘉靖罚了俸禄,因此被令“巡按云南”。

嘉靖三年(1524年),本来在事端之外的郭楠非要沾点腥,上奏议论朝廷发生的“大礼议”左顺门事变,更是触怒了嘉靖皇帝,被下令从云南“逮系赴京”,当众廷杖一顿,削籍为民。

直到嘉靖六年(1527年),由于嘉靖帝改了政策,收了性子,地方也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吏部趁势推荐重新启用郭楠,从此郭楠再上仕途。被任为吉水教谕,这算是降级任用了。


是金子哪都会发光,郭楠在任上表现积极,没几个月就很快又升任昆山知县,也正是在吉水教谕职上的短暂一任,他接触到了地方志一类的书,为后来修《南宁府志》埋下了伏笔。

不过,因为他算是得罪过嘉靖皇帝几次的“罪臣”,所以,一直再也没有受到重用,任职远离朝廷京城,是越来越偏,到了嘉靖十五年,他出任南宁知府,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贬职了。

他在南宁知府任上,还是关心地方文教的,翻修了南宁城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书院——敷文书院。修书院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书院里没有本地的地方志。

因为在明清时期,地方志可以说是地方书院,府学,县学中很重要的一本书籍,这里没有,于是,他就产生了修地方志的想法,由此,他倾注心力,主持开始了第一版《南宁府志》的编纂工作。

这书付梓,也成为了他仕途上所作的最后一件大事。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南宁府志》出版后,心知再也看不到再进一步的提拔的希望,郭楠也就向朝廷提出,“引疾乞休”。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