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2023年10月份的时候,有个网友曾来私信说,大新县准备开个“养利古城保护”有关的座谈会,他看到之前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写过的一篇文章,《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二一——状元爹宰相爸建的养利城·崇左大新》,觉得可以就史料谈谈。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觉得自己只是看书说史而已,没去过当地,对养利古城研究不深,认识比较肤浅,就没有进一步交流。
那这座“养利古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城?
养利古城,在今天崇左市大新县的桃城镇。说他是古城,主要是现在在当地存留有部分实实在在的古代城池遗迹,遗存,如部分北城墙,以及东,南,西三个城门。
在现在重视建设地方历史人文的环境下,这些遗迹,遗存当然就是最好的地方重要的文化遗产,文化宣传名片了。
史籍中是如何记载这座古城历史的呢?
大新县桃城镇养利古城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明代,但他的人文历史却可以讲到唐代。
在唐代的时候,大唐王朝在这一带设了一个叫历阳的行政区域,至于这个行政区域是一个什么样的建制,是州?是县?还是郡?现在不好考证,反正这一带最初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就叫做历阳。
到了宋皇祐年间,因为发生了农智高起义,大宋朝廷令狄青出兵平叛,地方安稳后,朝廷把有军功的将士分封在当地,管理地方,简单说就是戍边,复杂点说就是“土官制度”在这一带开始实行。
其中一位赵姓将军被分到历阳这一带,在今天那岭乡旧州屯设置成为“上雷州”(和今天的下雷镇以前的建置,下雷州是相对的),由此,赵氏成为了上雷土州的土官,有世袭的权利。
但到了元代,大概在1313年,交趾军趁元朝无瑕顾计地方,出兵犯边,掠杀烧抢,上雷土州被陷杀二千余口,地方受损严重,不得已,赵氏土官只得迁地再建,于是到达了今天的桃城镇重建州城,并改名为“养利土州”。
为何以“养利”为名,现在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当地好山好水,即有诗云:“养山叠翠堪美景,利水流清正良图。”二是当时这地方就在取养屯和弄利屯的范围,各取一字为名。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养利州开始了第一代城建。
当然了,这时候养利州还是赵氏土官所管治地方,他建设的这个“州城”当然不能和现在所认知的“城池”划等号,最多是高墙大院,有“城池”的意思,但最多是个寨,是个堡,是个富家大院,主要是赵氏土官生活居住,办公的地方。
到了明宣德三年(1428年),当时的养利土州土官赵文安闲的没事找事,生出野心,竟然出兵侵掠周边地区,由此触动了朝廷的底线,要知道,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就想取消土官制度,只是由于地区民情地情复杂,为使边境地区安稳,也没有理由废止实行已久的土官制度,才维持原状。
养利土州的赵文安这种起兵扰乱地方的行为,则给了朝廷借口,由此,剥夺了养利土州赵氏土官的世袭之权,实行了“改土归流”,由朝廷派官出任地方,即令太平府的同知,通判代管地方。
据查这也是明代桂西区域第一例“改土归流”的地方,说再白点,也是大明朝廷的一招“杀鸡儆猴”之御官术,给所有实行土官制度的地方,提了个警告。
大明官府的流官管理之下,直到成化十五年(1479年),朝廷才结束由太平府同知,通判管理养利土州的历史,把养利土州正式建置为明代实行州府制中的“正州”,即养利州,并正式任命知州管治地方,第一任养利知州为江西人李英。
弘治年间,江西吉水人罗爵先后两次到养利任知州,一任在弘治八年(1495年),一任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为养利州作了很大的城建工作,并按正州建制,建设了一座土城。
什么叫正州建制呢?说白了,在古代,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州县,一般派流官任职,这种州县一般有城,城里有各种文庙,武庙,城隍庙,各种社坛,衙门官署等等。
这也是养利古城真正的第一代“城池”的建设。
到了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福建福清人叶朝荣出任养利知州,他把养利城改建为石城,即把城墙用料全由“土”改“石”,由此基本奠定了今天看到的古城遗迹的样子。
又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广东潮汕饶平人许时谦上任养利知州,他再次改建了养利州城,把“北门收减了十之三”,最终一座周长三百七十九丈,高一丈三,垛口六百四十,敌楼五座,有东西南北四门,加小西门,水闸门共六城门的城池立于利江边上,成为太平府区域内仅次于左州城,府城崇善城的第三大城,这也是明清时期,桂西区域少有高规格的城池。
因城池样子像桃,故又有“桃城”之说。
那为何要修在这样的规格呢?主要是养利州周边都还是处于“土官制度”状态,民情地情复杂,养利州这种流官管理的地方正处于中间,出于一种对外固边安邦、对内防范“土酋”及防范战火蔓延为主要目的的防范思想,官府就支持在“土制”区域中心建这样的一座城池了。
也不知是历史巧合,还是真就是风水所言,养利州城建成几百年间,对比周边建制的各处土州,周边各地遭遇过兵祸多次,外侵,起义等等各种兵事,唯养利州城没多大事,没有受过很大的兵乱之苦。
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的热兵器时代,没有重炮装备的情况下,1928年,数千乱军都攻不下一座由城内百姓简单武器防守的墙高门坚的养利州城。
当然了,人祸能防,天灾难避,在几百年间,养利州城也数历水泡水浸,但在官民的努力下,城塌又数次重建,这座养利城还是坚持了下来。但遗憾的是,最后却经不起和平年代的建设,最后被拆得七零八落,几近绝迹。
1952年,因为大新县的新置,地方城建发展,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石材建桥,修路,如当时有个大新往崇左的公路项目中,要在养利城南建一座桥,为了就近取料,有人看中了养利城的四百丈石头城墙,于是提议拆城取石。
此建议曾发文给全桃城街群众公示,都知道,1952年,北京城都拆了,这小小养利城拆也是可以效仿的事了,于是,有着450年历史的养利州古城从此万劫不复,不再完整。
更甚的是,有了开端,以后各种城建项目中,拆城墙取材也就顺理成章了,拆一块城砖是拆,拆一段城墙也是拆,你拆我拆大家拆。。。。。
如今,再想起这座城池,再提保护,也只能是对现存的几个城楼,一段城墙作文章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