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25年最大的焦虑,不是买不起房,也不是存不下钱,而是——保不住工作。
不是危言耸听,某招聘平台年初公布的一组数据已经敲响警钟:失业率高达14.9%,这还只是“有统计”的部分。
背后的真相是:裁员已经不是偶发事件,而变成了很多行业的“新日常”。
这波失业潮,来的悄无声息,但打击面极广,尤其是下面这三大行业,已经成了“重灾区”。
互联网行业:光环褪去,狼性不再
还记得几年前的“跳槽就涨薪,三年抱大腿”吗?现在回头看,像个遥远的梦。
从2023年开始,腾讯、阿里、字节等大厂接连裁员,几乎成了季度操作。
有朋友原本在大厂做开发,拿着年薪40万,被裁后整整找了两个月才找到新工作,不仅降薪一半,还要身兼数职。
为啥这行业“卷完流量卷人”?
- 市场饱和:人口红利结束,国内用户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
- AI接管: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像测试、初级开发、排版运营,越来越容易被AI取代;
- 成本压缩:资本不再“撒币”,企业要活下去,就得精打细算。
破局之道只有一个:升级你的能力结构。
会用AI,是第一步;能创造AI用不了的价值,是关键。
比如做AI产品、做数据服务,或者发展“自媒体+产品”这种个人变现模式,都是出路。
教育培训:一刀砍掉后,AI接着补刀
曾经靠补习班吃饭的时代,已经翻篇。还记得“双减”政策带来的地震吗?那只是开始。
传统的“线下讲课+课程顾问”模式,如今早被打得七零八落。
更扎心的是,成人教育也没能躲过这波冲击。
AI的崛起,让定制学习、智能批改、实时答疑成为现实。学生越来越不愿为“人工陪伴”买单。
但有人趁势逆袭。有原新东方讲师,开发了一个AI陪练小程序,不教人,靠技术赚钱。还有教培转型的老师,做起短视频知识科普,一个月变现几万。
想要活下去,就得告别“教知识=挣钱”的旧思维。现在流行的,是打造“人设+内容+工具”一体化产品,不是你教得好,而是别人信你、听你、愿意为你买单。
制造业和线下零售:双双被技术淘汰
看看你周围有多少人还愿意逛商场?吃饭叫外卖,买菜点APP,穿衣靠直播间,连理发都能线上预约。
线下生意不好做,不是老板懒,是消费者变了。
而制造业更惨:一个智能机器顶10个熟练工,还不用上厕所、发工资、情绪管理。
有个粉丝在制鞋厂干了十几年,去年工厂引入自动线,三分之一员工被裁,他也在名单上。
他说:“不是我不好,是机器淘汰我了。”
怎么办?往上走,要么做自己的品牌,把工厂变成供应链的一环;要么往外走,做短视频、搞直播,把经验变成内容,吸引流量变现。
还在靠体力吃饭的人要小心了,这世界的效率正在逼你转型。
安全感,从来不是单位给的,而是你创造的
这场失业潮,是淘汰也是机会。
有些人会问:我要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从三个方向着手:
- 学一项AI短期内替代不了的技能(如策略设计、人格化输出、用户管理);
- 构建自己的影响力或产品力(不依赖平台,做自己“能变现”的那个人);
- 建立多个收入通道,不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未来不是“去哪儿不裁员”,而是“让人不敢裁你”。
这不是末日,但一定是分水岭。
未来的安全感,不来自公司,而来自你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