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间,皇宫起火。火被扑灭后,朝廷计划被烧的重修宫殿。然而,要获取土壤烧砖瓦以及运输外地的木材进城,却成为难题。

负责重建宫殿的名臣丁谓制定了一个方案:开挖都城的街道,一直通到汴河附近,把挖出的土运到附近烧砖瓦;引汴河水灌进挖出的沟,使其成为河道,让满载木材的竹筏、木筏与船直接行驶到皇宫脚下,运进宫中;结束后,排干沟里的水,将废弃的瓦砾填入沟中,再压实,恢复街道。这个方案省下亿万钱。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费以亿万计。")

这个方案一举三得,不仅解决了砖瓦和木材问题,还顺手处理了火灾后产生的建筑垃圾,成为一个经典案例。

丁谓也因此留名青史。

然而,这个高光时刻只是丁谓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人生中的一个插曲。他一生中经历过比这件事重要得多的大起大落。

科举高手,少年才子

丁谓于乾德四年(966年)出生于苏州长洲。

长洲是科举重镇,在古代出了17个状元。

丁谓从小聪明绝顶,几十万字的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二十六岁的丁谓进士及第,位列第四。那年的状元是孙何。

据说丁谓以名次排在孙何之后为耻,在名次被公布(“胪传”)时,颇有微词。太宗说:“甲乙丙丁,你(姓丁)应当名列第四,还有什么可说?”(原文:《东都事略》卷第四十九:“既而何冠多士,而谓第四,自以与何齐名,耻居其下。胪传之际,殿下有言。太宗曰:“甲乙丙丁,合居第四。尚何言?”)

根据《宋史》和《涑水记闻》记载,丁谓刚中进士时与孙何一起带着文章去拜访王禹偁,王禹偁看了他们的文章后,大惊,非常器重二人,认为自从韩愈柳宗元之后,过了两三百年,才有这样的文章:“三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孙丁”二人因此名声大噪。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原文:“少与孙何友善,同袖文谒王禹偁,禹偁大惊重之,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世谓之‘孙丁’。”《涑水记闻·卷二》原文:“孙何、丁谓举进士第,未有名,翰林学士王禹偁见其文,大赏之,赠诗云:‘三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二人由是名大振。”)

估计这个排名还是根据科举排名来排的。丁谓心中应该还是对此不高兴。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丁谓成为工部尚书。九年(1016年),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转而担任兵部尚书。

天禧元年(1017年),丁谓担任保信军节度使。天禧三年(1019年),丁谓担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同年十二月,担任枢密使。

天禧四年(1020年)七月,丁谓成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宋朝没有宰相这个正式官职,“同平章事”在当时相当于宰相。此官职于唐朝出现。宋朝“宰相”之权略小于唐朝宰相,但依然是位极人臣,比明朝的内阁首辅威风多了。

能臣丁谓

中进士后,丁谓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通判饶州事,又历任多个省份的转运使。三楼又被任命为太常寺博士与工部司员外郎。

在夔州(今四川一带)担任转运使等官职期间,丁谓通过谈判,感化当地少数民族酋长,平息叛乱。同时反击其他入侵的溪蛮,不仅俘获六百多个溪蛮,还解救了被溪蛮掠走的四百多平民。当地盛产粮食,但缺少盐,丁谓申请允许当地少民用粮食换盐,深受当地少民的感激。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二月,丁谓被召还朝,担任三司盐铁副使,此后出知郓州。十月,丁谓兼任郓齐濮州安抚使,并提举转运及兵马。

那年正是契丹南下攻击北宋的时候。边境的宋朝平民惊慌失措,逃往扬州渡,想渡河避难。船夫坐地起价,经常拒绝载客。丁谓下令在河边处斩穿着船夫衣服的死囚,震慑船夫。船夫以为拒载就会背斩首,连忙运送难民过河,河边的难民因此全部安全过河。

丁谓又下令“广树旗帜,击刁斗,声振百余里”,契丹部队因此离开。

这几件事体现出丁谓出色的执政能力和过人的谋略。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能臣”。

诗人丁谓

丁谓擅长诗文。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预修《册府元龟》之余,写诗唱和,并把这些诗编辑成2卷本的《西昆酬唱集》,共存诗250首。

此书标记着“西昆体”的产生。西昆体诗歌多学李商隐,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一方面因为成就比李商隐差得远而被批评,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西昆酬唱集序》集中中,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诗作分别为75首、73首和54首,占总数的五分之四以上。

除了这三人的作品之外,李宗谔7首、陈越1首、李维3首、刘骘5首、刁衎2首、任随3首、张咏2首、钱惟济2首、丁谓5首、舒雅3首、晁迥5首、崔遵度1首、薛映6首、刘秉6首。(数据来自: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前言)

诗歌能入选《西昆酬唱集》,说明丁谓之前在当时是一个诗坛名流。

佞臣丁谓

在丁谓光鲜的履历和出色的才干的背后,是他的另一面。

《宋史》记载:丁谓在飞黄腾达之前,对寇准极为恭敬巴结。在一聚餐中,宰相寇准喝汤时不小心将汤撒在了自己的胡须上。丁谓走到寇准身前,用自己的袖口轻轻地将寇准的胡须擦拭干净。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之大臣,是为官长拂须的吗? ”丁谓当时不敢说话,但怀恨在心,当了宰相后,多次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坏话。

(原文:《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

“溜须拍马”的“溜须”就是这么来的。

丁谓当了宰相后,与寇准友好的大臣,都受到丁谓的排挤。永兴军巡检朱能叛变,丁谓上奏,将责任推到寇准头上,要求继续贬谪寇准,宋真宗打算将寇准贬到江淮间,丁谓矫诏,将寇准贬为道州司马。

其他大臣基本都不敢说话。只有王曾敢质问丁谓,丁谓说:“让寇准居住的人不要再说了。”(王曾把房屋借给寇准)

讨好皇帝与上级,更是丁谓的看家本领。据说,有一次宋真宗钓鱼,一直没有鱼上钩,很是不悦。丁谓马上作诗:“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

皇上,鱼是因为害怕看到龙才不敢上钩啊。宋真宗龙颜大悦,多次吟咏(“赏咏再三”),群臣都甘拜下风(“群臣皆以为不及”)。

在被任命为宰相之前,丁谓就兼任负责封禅和报告祥瑞的官职。例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四月,为了洗刷签订澶渊之盟的耻辱,宋真宗决定到泰山封禅,丁谓就被任命为“天书扶侍使”。

宋真宗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驾崩后,宋仁宗继位,任命丁谓为任命为“山陵使”,负责真宗葬礼事宜,并加封司徒。山陵使往往是由前朝的宰相充当。同月,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事。

此时的丁谓权倾朝野,党羽众多,儿子(丁珙、丁珝、丁玘、丁珷)、弟弟(丁诵、丁说、丁谏)、女婿(潘汝士)和其他党羽(林特、祖士衡、章频、苏维甫、黄宗旦、孙元方、周嘉正、上官佖、李直方、钱致尧)身居要职,盘根错节。

树倒猢狲散

然而,丁谓的威风没有持续太久。那年三月,他的党羽雷允恭(西京作坊使、普州刺史、入内押班)被人指控“擅移山陵”。六月,雷允恭伏诛。

当时担任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的王曾打算以此事扳倒丁谓。他以自己没有儿子,将弟弟儿子过继为自己儿子为由上奏(王曾确实无子,后来以弟弟王皞之子王绎的儿子为嗣孙),丁谓没有怀疑他。

王曾因此得以独自面见刘太后(刘娥),说丁谓包藏祸心。太后大惊,马上以勾结宦官为罪名罢免了丁谓的宰相职位,让他以太子少保的官职去管西京。

树倒猢狲散。丁谓的儿子、弟弟、女婿和其他党羽纷纷垮台或被贬谪。

扳倒丁谓的王曾在科举方面比丁谓更辉煌: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时年二十五。王曾因此成为北宋六位“三元及第”的人物之一,中国历史上只有十六人“三元及第”。

有人总结,宋朝的宰相以山陵使的身份主持完葬礼之后,往往都会丢掉相位。丁谓如此,宋神宗朝的蔡确如此,宋哲宗朝的章淳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本质上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往往并不信任前朝宰相。哪怕这个宰相不担任山陵使,也大概率会被新皇帝罢相。

仁宗即位后,刘太后垂帘听政。她可能不喜欢丁谓。所以丁谓垮台,根本原因还是在刘太后的个人选择。指控雷允恭的人和扳倒丁谓的王曾有可能就是察觉到这一点,才连续发力。

被罢相不久后,丁谓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事。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十二月,丁谓被贬为将仕郎、雷州司户参军事。他走上了老上级、政敌寇准的老路。

寇准的心胸

丁谓经过雷州,比他更早被贬到雷州的寇准提前派人蒸了羊肉,在道上等他。

丁谓想见寇准,被寇准拒绝。

寇准听说家仆要杀丁谓,为寇准报仇,立即下令关闭门户,禁止任何人外出。直到确定丁谓离开后,寇准才解除禁令。

(原文:《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落寞死去

天圣五年十二月(西历1028年初),宋仁宗“南郊肆赦”,朝廷内外都认为丁谓会被赦免。殿中侍御史陈琰上奏,列举丁谓种种罪行,请求仁宗不要赦免丁谓。仁宗采纳了这个意见。

天圣八年十二月(西历1031年初),丁谓被转任为道州司户参军事。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以秘书省监的官职退休。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四月,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才子死去,七十二。仁宗“赐钱十万、绢百匹”,给了他最后的一点体面。

复杂的丁谓

丁谓不是脸谱化的人。

很多人一想起奸佞小人,就认为其无恶不作,甚至无能。

丁谓虽然也作恶,但并非无恶不作。

丁谓作恶的根本动机是打击政敌,打击自己认为的羞辱过的人。后者会被他视为政敌,从而成为前者。寇准就是此类人物。寇准的朋友也被丁谓作为寇准同党,大力排挤。

至于丁谓谄媚皇帝,不算作恶,只能说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是迎合宋真宗的喜好,并因为才思敏捷而在这方面被委以重任,然后就必须更卖力地谄媚。

丁谓不仅不算无恶不作,还做过好事。比如通过斩杀死囚,威慑船夫,让他们将难民全部运到河对岸,保护了大量难民。通过故布疑阵的方式,吓退部分契丹将士,更保护了边境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是值得赞扬的。

至于他修复宫殿时的计策,不仅体现出他的聪敏,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

当然,比起丁谓这种有才干还干了好事的聪明小人,古代更多的小人是坏事做尽,好事不干,还特别愚蠢,比如明末的阉党。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