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软骨王朝”,朝廷统治阶层和士大夫,自上而下,都没有对抗侵略者和敌人的必胜的决心。
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又没有太大可以发挥的空间,甚至不被皇帝认可,不被朝廷重视。
著名的抗金三大将领的结局,就是很好的例子,重文轻武,让南宋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史学家们在研究这一王朝时,通常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以军事战争为标准,前一个阶段主要是宋朝和金国之间的战争,后一个阶段则是宋朝和蒙古之间的战争。
靖康之耻以后,宋朝位于北方的大部分土地都惨遭金国掠夺。
前者想要收复失地,后者想要继续扩张,战争再次爆发,这才有了之后的绍兴和议,南宋的历史究竟该进行怎样的划分?绍兴和议又是如何形成的?
两大阶段,战力不同
整个宋朝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两者以靖康之耻为分界线。
北宋奠定了整个宋朝的发展基础,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给宋朝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的一系列无能之举,直接葬送了北宋的政权。
金国入侵京城,王公贵族纷纷落入金人的手中,“牵羊礼”的上演,更是让宋人颜面尽失,被中原百姓引为奇耻大辱。
随之而来的南宋,是整个宋朝发展的第二阶段,而南宋本身也能够分为两个阶段,以宋朝的主要敌人为标准。
前一阶段,大概是宋高宗执政的第一年,一直到宋宁宗执政的嘉定元年,至于第二阶段,则是南宋剩下的政治生命时间。
第一阶段,南宋主要的敌人是金国。
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北方土地的金国,依旧野心勃勃,还想继续向南侵吞南宋,主战派认为,他们可以再一次创造奇迹,以摧毁北宋皇室的力量,再一次摧毁南宋皇室。
而南宋朝廷这边,同样积蓄着一口恶气。
正所谓哀兵必胜,经历了奇耻大辱的南宋军队,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哪怕付出生命,他们也发誓要打回北方,收复失去的领土,重创甚至直接消灭金国的政权。
两国之战,可谓是一触即发。
至于后一阶段,则发生于蒙古部落壮大以后。
蒙古在对付南宋之前,首先想要消灭金国,毕竟过去金国人耀武扬威,没少欺辱蒙古人。
双方在争夺领地和生存资源之时,曾经爆发过许多次冲突,几乎每一次都有人命搭在其中。
金国未灭之时,蒙古和南宋可以联手,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要拥有共同的敌人,蒙古和南宋完全具备合作的利益基础。
可是在金国销声匿迹之后,南宋政权和蒙古部落之间的矛盾便暴露了出来。
越发壮大的蒙古部落拥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在这条路上,南宋政权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绊脚石。
于是第二阶段的宋蒙之争,也正式拉开序幕。
这就是南宋王朝两大阶段的划分,军事政治的对峙,是主要的划分标准。
说到第一个阶段的南宋和金国之争,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关键性事件,就是绍兴和议。
看到这个名字,许多朋友可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浙江绍兴这个地点,然而实际上,绍兴和义和绍兴没有丝毫的关系。
它并非通过地点命名,而是由于时间得名,绍兴和议,发生在绍兴年间。
早在绍兴八年,南宋就已经与金国产生了实际的和谈交往。
当时的南宋在以岳飞为代表的几位抗金名将的推动之下,军事作战能力迅速提升,面对金国骁勇善战的军队也不再落于下风。
金国人吃惊地发现,在最近的几次征战当中,他们的名将都被岳家军斩于马下,仗打得越多,死的人和损失的资源也就越多。
为了避免更可怕的情况发生,金国主动派遣使臣来到南宋,面见宋高宗,提出了和谈的申请,使臣原以为会多费一番口舌,才能说动宋高宗同意议和。
可他不知道,他所说的话,所提的建议,其实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这场宋金大战,宋高宗本人也不想再打下去了。
一方面,靖康之耻确实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他并不确定,南宋是否拥有明确战胜金国的把握,如果中途发生意外,靖康之耻的悲剧再次上演,那他作为皇帝该如何自处?
与其抱着赌徒的心态,去拼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不如就坡下驴,趁着现在南宋拥有主动权和优势,选择议和,解决后顾之忧。
只能说,宋高宗枉为一个政治家,身居高位,他应该看得更清楚才是。对敌人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的统治者,终究会自食恶果。
真正的永绝后患的做法,并非与金国议和,而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彻底消灭金国。
只可惜,当时的宋高宗因为恐惧心理作祟,放弃了最彻底的一条道路。
除此之外,出于私心,他也不想这场仗再打下去了。
如果真的还要继续打,南宋军队失败,那他作为皇帝,必然会背负千古骂名。
古人都非常看重自己的身前生后名,若是遗臭万年,那他这个皇帝岂不是白做了?
退一万步说,假如南宋赢了,夺回了北方的失地,打倒了金国的王庭,抢回了王公贵族们,那以后呢?之后他该怎么办?
这个皇帝之位,他是继续坐着,还是乖乖交给父亲和哥哥?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便不想再放手,宋高宗已经对权位产生了深深地留恋,他不想再交出手中的权柄。
所以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他都不希望继续打仗,金国使臣提出的和谈,他非常愿意配合。
不过他愿意,并不代表其他官员愿意,以岳飞为代表的一众主战派,几次三番上书,希望皇帝能暂缓和谈准备,重新组织大家商议此事。
促成和议,付出代价
为了收复北方失地,岳飞和赵鼎等众多爱国将领做了许多努力,他们抛却身家性命,在战场上将生死置之度外,每收复一座城池,都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他们亲眼看着朝夕相处的兄弟在战场上倒下,看着军费一点点燃烧,看着被同胞的鲜血染红的大地……不管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们都没有想过退后。
当岳飞的母亲在后背上为他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时,他就在心底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彻底消灭金国。
从军队几进几出,他都不改其志,为了建立对抗金国的绝对优势,岳家军可谓是枕戈待旦,不得片刻松懈。
好不容易,他们打得金军连滚带爬,好不容易,他们看着金人在宋人的面前乖乖俯首,眼看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岂能甘心?
远在南宋京城的宋高宗发现,这些在前线浴血厮杀的将领,都不听他的命令,也有可能会对他的和议计划产生威胁。
这件事如果出现差池,他将立于万劫不复之地,为了确保和议顺利推进,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除隐患。
身在北境的岳飞,受到了来自朝廷的背刺一刀,他那高高在上的君主,把通敌、背弃朝廷的罪名安在了他的身上。
所谓的大逆臣秦桧,也只不过是宋高宗手中的一把刀罢了,如果没有皇帝的授意,秦桧就是对岳飞的意见再大,也绝对不敢如此猖狂。
公元1141年,一代名将岳飞含冤入狱,南宋的大理寺牢狱,葬送了南宋“救世主”的一生,没有了外界的阻碍,宋高宗终于能顺顺利利地推进和议的工作,绍兴和议,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绍兴和议的准备工作中,宋高宗排除异己,几乎把与岳飞有过交往的一众朝臣全部打击干净。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秦桧等人当道,整个国家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
绍兴和议也非常可笑,已经占据上风的南宋,竟然毫不犹豫地对金国俯首称臣,甚至没有跟对方讨价还价,他们就直接答应了。
宋高宗赵构,被这一场和议塑造为了“儿皇帝”,他需要接受金国国主的册封,每年还需要向金国缴纳岁贡。
南宋以前,中原政权从来都是一家独大,从没有做过其他国家的附属国,相反,在唐朝时,我们还曾招揽了不少附属国,形成了万邦来朝的壮丽景象。
今日和昨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南宋皇帝赵构的所作所为,把中原人的脸给丢了个一干二净。
不仅如此,赵构还把岳飞、韩世忠和张俊等人辛辛苦苦夺回来的北方领地,再次拱手送到了金人的手中,对方甚至不需要明抢,他就将一切双手奉上。
他还以陷害岳飞为条件,从金人手里换回了已经死亡的宋徽宗的灵柩,也换回了他的亲生母亲韦氏。
影响深远,最终破裂
南宋在绍兴和议中可谓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在金人面前一再作小伏低,极尽奉承之能事。
宋高宗生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绍兴和议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南宋和金国之间不必再开战。
不得不说,他的一再忍让确实发挥了作用,绍兴和议,也对南宋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确实给予了南宋长达20年的基本和平,但也让南宋失去了北方肥沃的土地,失去了壮大骑兵的机会。
没有牧场,没有壮阔的草场,没有彪悍的战马,南宋的骑兵形同虚设,在后期的作战中,南宋只能以步兵去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在后来与蒙古的交战过程中,南宋军队也因此而吃了不少亏,打了不少败仗。
“南自南,北自北”的政策和主张,也让北方的中原百姓深受困扰。
这群老百姓中,不乏坚毅刚强之辈,他们不愿意投降敌军,可受到绍兴和议的影响,他们也不能擅自迁往南边,只能被迫生活在敌国的统治区域内,饱尝生活的苦难。
20年后,也就是19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单方面撕毁了绍兴和约,两国再次陷入战争状态。
结语:
一次绍兴和议,让人们看到了南宋的腐朽和懦弱。
可以想象,如果宋高宗有骨气,不服输,坚持北伐,或许南宋军队真的能彻底消灭金国。
但是那样,他的个人利益就会受到威胁,这次懦弱的和议,是统治者个人意志凌驾于民族利益之上的体现。
参考资料:
《宋史》
《绍兴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