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及“奸臣”二字,我们都会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穿越回古代痛揍他们一顿。

而北宋因为文臣当道,也是出现这类官员最多的朝代。

不过在这些大臣中,也有一些蒙冤之人,他们本性不坏,却被扣上了坏人的帽子……



韩侂胄:南宋脊梁

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韩侂胄(tuō zhòu)是数一数二的大奸臣,几乎和秦桧等人并列。

而历史上的他,也确实比较“可恶”。

首先,他没什么文化,多次科举不第,最后是靠着祖上恩荫进入的官场。



虽然历史上有不少官员都是靠着“恩荫”入仕,但这些人往往很难得到升迁,自然也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可韩侂胄不一样,作为朝堂上的“关系户”,他非但没有谨言慎行,反而各种出风头。



见他胸无点墨却侃侃而谈,自然引发其他文臣的不满。

毕竟大家都是靠着数十年的寒窗苦读考进来的,哪个不是满腹经纶的大才子,怎么能轮到一个落榜生指手画脚?



刚开始,韩侂胄在众臣的打压下,一直难以升迁,这让他一度郁郁不得志。

不过在孝宗皇帝死后,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作为外戚,他帮助宋宁宗登基称帝,而他也得到了重用。



成为南宋丞相后,韩侂胄打算和文官们打好关系,毕竟朝堂之上需要群臣的合作,身为丞相绝对不可以独断专行。

为了促进和文臣的关系,他要求文臣之首的朱熹入宫为皇帝讲学。



没想到这件事竟成了两人反目的源头。

朱熹当众斥责韩侂胄擅权谋私,而且胸无点墨,根本不是做丞相的那块料。

而韩侂胄为了羞辱朱熹等一众文人,便在多种场合下戏耍这群文学大儒。



因此,双方爆发了严重的争吵,身为丞相的韩侂胄命令吏部,坚决不录取信奉朱熹学说的考生。

同时,他还处处打压看不起自己的臣子,将他们各种贬黜。

长此以往,韩侂胄通过各种手段掌握了朝堂权柄,很多人受到他的构陷。



因此,很多人文人便在各种史料中对其多有贬斥,并将其视作南宋佞臣。

虽然历史中对他的负面评价比较多,但他担任丞相期间,却让南宋短暂焕发生机。



比如他重用辛弃疾和陆谦等有志之士,然后积极号召朝廷北伐,想趁着金国孱弱,收复国土。

同时,他还给岳飞翻案,让世人知道当年岳飞受到的种种屈辱。

就在大儒对他多加贬斥的时候,韩侂胄顶着巨大的压力发动了北伐战争。



而当时金人因为内部之争导致兵力孱弱,同时金国还受到北方元军的侵扰,属于腹背受敌。

如果当时南宋能在韩侂胄的号召下同心协力,坚定北伐方针,绝对是有希望收复故土的。



但是非常可惜,南宋的诸多文人和将领不敢主动出击,生怕再惹怒金人。

还有一些人又想出兵夺取功绩,但又怕兵败担责,于是在犹犹豫豫之下错失战机,未能完成北伐大业。



北伐失败之后,南宋臣子便将韩侂胄的尸首送到金国,向金朝谢罪。

直到这时候,金国之主金章宗表示,幸好北宋孱弱,不然韩侂胄真有可能北伐成功。

就这么一位南宋的脊梁,大量文人却因内部争斗将他描述为“千古奸臣”,确实有点冤枉他了……



赵良嗣:海上之盟

第二位“奸臣”是被誉为北宋埋葬人的赵良嗣。

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这个名字,但若是提到他亲手缔造的宋朝第一盟约——海上之盟,估计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



我们都知道,北宋灭亡的根源很大程度是因为“海上之盟”。

当时北宋最大的敌人还不是金国,而是占据燕云十六州的辽国,也就是契丹人。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招降后还被宋廷派出去征讨过辽国。



因为北宋过于孱弱,经常受到辽国的欺负,只能向契丹岁岁进贡,年年赔钱。

虽然北宋也存在了一百多年,但燕云十六州始终握在辽国手中。

北宋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想办法夺回这片军事重地,才能保护中原不受外敌侵扰。



这一年,在童贯北上出使辽国的时候,正好遇到了赵良嗣,不过当时他还叫做马植,是契丹的贵族。

因为当时辽国内部出现了纷争,所以他就想投靠宋朝。

为了展示自己的诚心,他向北宋贡献了北宋第一“奇谋”——海上之盟。



当时,位于东北方向的金国也经常受到契丹人的攻打,如果能联金抗辽,一定能帮助北宋夺回燕云十六州。

当时北宋想要联合金国,只能乘舟渡海前往结盟,所以也被称为海上之盟。



而马植在投身宋朝后,被宋徽宗赐了赵姓,改名为赵良嗣。

在赵良嗣的操作下,宋金两国很快完成结盟,开始一同攻打辽国。

没想到北宋实在孱弱,金国在北方很快吞并了大量辽地,而北宋却在燕云两州被辽国打得落花流水。



虽然辽国最终还是灭亡了,但金国却因为吞并了大量辽地,成为了比辽国更加强大的国家。

金人强大后,他们决定吞并北宋,夺取天下。

在金兵的铁骑之下,北宋不但丢掉了两个皇帝,还将中原腹地拱手让人。



而在后世修缮宋史的时候,纷纷认为赵良嗣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如果当年不是他提出海上之盟,宋辽金三国还能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徽钦二帝也不会沦为金人奴隶。



虽然这么看也挺对的,但站在赵良嗣的角度,他提出的海上之盟并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北宋稍微强大一点,顺利收复燕云两地,那么金人也不可能顺利进入中原。



如果能够夺下燕云两地,那么北宋靠着出色的经济运转,很有可能会成为比肩汉唐的盛世王朝。

计划虽然很完美,但身为辽国人的赵良嗣错估了北宋士兵的战力。

所以,站在北宋的角度,赵良嗣也并非十恶不赦的“大奸臣”,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章淳:工于谋过

在北宋中期,有这么一位叫章淳的宰相,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同样是褒贬不一,最后被宋史列为奸臣。

比起文化水平欠佳的韩侂胄,章淳可谓是才高八斗。

他同样出生于官宦世家,而且章家在宋明的名声非常好,堪称模范士族。



他自幼聪慧,经常可以做到倚马千言,是可以和苏轼、王安石比肩的大文豪。

不像有些才子,平时自称“神童”,但一到科举场上就拉胯,章淳的科举成绩绝对可以证明他的才学。



因为他在二十三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直接金榜题名,成为了宋朝的进士。

在北宋文人盛行的时代,能够一举中第非常厉害。

可他却发现自己不是状元,直接拒绝了这个进士头衔,他打算重新考一次。



考中进士还不要,只要状元,这是何等的傲气?

关键章淳的才华是支持他如此骄傲的,因为他在三年后的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成为那一年的状元。



可能有人猜测,章淳是不是性格偏执,一定要考中状元?

其实并不是,他之所以对状元之名这么在意,是因为他自幼视王安石为偶像。

王安石当年就是状元,所以他也要追随偶像的脚步,成为状元。



进入官场后,章淳无数次对王安石表达了敬仰之情,希望能与之共事,一同将北宋改造成历史强国。

同时,王安石对这个后辈也十分欣赏,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于是,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在宋神宗的授意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快速推行新政。

按照两人的构想,他们会改变宋朝赋税的现状,将地主豪奢打压下去,让底层百姓获得更多的利益。



可在那个文臣当道的年代,大部分地主豪绅都和朝中官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削弱地主豪绅的利益,其实就是在削弱朝中官吏的利益。

而这些官吏又是推行新政的实际操作者,这明显是很难做到的。



虽然王安石很聪明,但他性格温和,对待下面官员的手段也比较简单,不足以震慑人心。

最终新政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始终未能改变北宋现状。

而在王安石隐退后,章淳表示不甘心,打算施展雷霆手段强行推行新政。



于是,无数反对新政的文臣遭其毒手,很多人遭到了贬黜,还有人被杀害。

对此,章淳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虽然在宋朝文臣眼中,他是一个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奸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做的一切全是为了宋朝的长治久安。



就像后世张居正一样,章淳的一生都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通过一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希望让腐朽的朝廷做出改变。

可惜最后一人之力难敌时代洪流,落得一个千古骂名,实在是可悲可叹更可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