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八月初八,谭嗣同在北京被逮捕,他本来可以跑,却选择留下来,只因他认为实际上凡是革命,必有流血牺牲,他打算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民众。



在狱中,谭嗣同在牢房墙壁上写下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大气磅礴,读来让人心生敬意,无不为他的忠肝义胆和爱国情怀所折服。

五天之后,谭嗣同与杨锐、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等五人一起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绝大多数书本当中,对“戊戌六君子”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认为他们敢于改革和牺牲,对历史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戊戌变法的内容来看,却是如此,它的目的是为了对清朝进行改良,使国家变得强大,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内忧外患。

但是,这不代表戊戌变法就是完美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曾向光绪帝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让变法进行下去。

他们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光绪帝若采纳,清朝将失去大量领土乃至自主权,由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直至亡国。

那么,谭嗣同和康有为究竟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01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就敲开了清朝国门,开始了瓜分中国狂潮,逼迫清朝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款,清朝丧失了大量主权和利益。



到19世纪末期,清朝已经陷入到严重的内忧外患当中,尽管清朝试图通过洋务运动等方法来提升自身实力,但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这个时候,就如何挽救国家,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该直接进行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一个新的强大的国家;也有人认为清朝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对其进行改良,让它变得强大,从而解决内忧外患。

戌戊变法的本质,就是通过改良来挽救清朝,这是一种相比于革命更加缓和的方式。

但是,改良的本质是改革,凡事改革就会触及到他人利益,主要是顽固守旧派的利益。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强行租借旅顺大连湾,其他列强们见状,纷纷要求分割清朝领土,清政府软弱无能,只能勉强应付。

这个时候,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为首的维新派人物就坐不住了,他们伏阙上书,请求光绪帝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在清朝进行变法,否则亡国就在眼前,史称“公车上书”。

当时,光绪帝已经名义上亲政,他是个热血青年,迫切地想要挽救国家,也想通过改革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本该属于他的皇权。

但是,光绪帝与慈禧太后有深刻矛盾,之前的甲午中日战争,他一意主战,结果战败了,在慈禧太后面前抬不起头。



这一次,光绪帝想要变法,他担心慈禧太后不同意,所以想了个办法,把跟慈禧太后关系很好的庆亲王弈劻叫到宫中,对他说了一番话: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光绪帝这么说,其实是在暗示奕劻帮他在慈禧太后面前说好话。

奕劻也不傻,得给光绪帝这个面子,毕竟自己能力不行却处在高位,万一以后慈禧太后死了,光绪帝清算自己就划不来了。

于是,奕劻就跑去找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却说:

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

奕劻当然知道慈禧太后说的是气话了,就连忙解释,不断说维新的好处,慈禧太后这才消气,又对他说:

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

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没有反对变法。

事实上,慈禧太后并非绝对的守旧派,她也是个敢于改革的人,只不过,支持她掌权的那一帮大臣,大多都是守旧派,所以她是有所顾虑的。



几天之后,慈禧太后看到了康有为等人的奏折,认为变法不无道理,加之她本人也有让国家变得富强、安宁的愿望,所以她明确表示同意变法,并告诉光绪帝: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不久,慈禧太后又与光绪帝进行了面谈,随后光绪帝便发布《明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定为清朝的基本国策。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慈禧太后是支持变法的,变法也是合法的,后来她还将为变法贡献更大的力量。

02

在确定变法这一国策后,慈禧太后开始着手帮光绪帝减少阻力,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了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

翁同龢虽是帝师,却反对变法,且与维新派存在较深矛盾,是变法的阻碍。

当然了,慈禧太后此举也存在私心,那就是削弱“帝党”的实力,从而增加自身权威。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还发布了几道诏令,比如让亲信荣禄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各省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都必须有她裁决,等等。

慈禧太后这么做,是为了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这是她留的一手,万一变法对自己不利,也好及时止损。

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支持变法,光绪帝就有了信心,便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维新派人物陆续登场,戊戌变法开始。



那么,戌戊变法究竟是变的啥呢?

简单来说,戊戌变法就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大力发展实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创办报纸,开放言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建设新式陆军海军,等等。

这些改革都是积极的,对国家是有好处的,慈禧太后也认为是可行的。

但是,这些改革却极大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因为这些人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功勋之后,要么是八旗子弟,总之大多没什么能力,却占着茅坑不拉屎,都是要被维新派裁撤的对象。

因此,当变法开始后,守旧派就开始猛烈抨击变法,奕劻、李莲英等人甚至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杀光维新派。

那么,慈禧太后是怎么做的呢?

有一次,几位守旧派官员入宫见慈禧太后,跪在地上不起来,请求慈禧太后制止变法,慈禧太后笑而不言。

有人再三恳求,慈禧太后却说:

汝管此闲事何为乎?岂我之见事犹不及汝耶?

慈禧太后一句“我的见识还不如你吗”,直接把那人吓得跪在地上不停磕头。

但是,随着变法的进行,慈禧太后逐渐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事情,于是态度开始有所转变。



7月19日,光绪帝一口气罢免了礼部六位反对变法的大臣,史称“罢斥礼部六堂官事件”。

慈禧太后得知这件事,感到有些生气,变法有反对声是很正常的,没必要这么激进,一下子免了这么多官,礼部还怎么运行下去。

后来,光绪帝就更过分了,在维新派的鼓动下,仅在京城一地,就有数万名人失去职务,而且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慈禧太后得知后大为震惊。

有一次,光绪帝去见慈禧太后,见慈禧太后神色异常,误以为慈禧太后开始反对变法,便感到非常着急。

回去之后,光绪帝就让谭嗣同、杨锐等人商议对策。

这个时候,谭嗣同就出了个馊主意,建议光绪帝取得袁世凯新军的支持,光绪帝几天后就召见了袁世凯,给予袁世凯专办练兵之权。

一天晚上,谭嗣同来到袁世凯下榻的法华寺,劝袁世凯第二天向光绪帝请旨,带兵奔赴天津诛杀荣禄,然后率军到北京,来个“围园杀后”。

袁世凯当即就答应了,还说杀荣禄就跟杀条狗一样容易。

但是,荣禄也是个人精,知道袁世凯入京,必有大事发生,所以提前暗中布置兵力,阻绝了袁世凯带兵入京之路,袁世凯便选择坐观局势变化。



这时,大清朝虽然暗流涌动,但明面上变法还在继续,毕竟慈禧太后没表态说不支持变法。

03

随着变法的进行,光绪帝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缺钱。

毕竟,过去几十年,清朝一直在打仗、割地、赔款,国库早就掏空了。

如果没有金钱作为支撑,那变法可能只是空谈,总不能只给官员们谈理想,而不给点实际好处吧?

对于这一点,维新派是有自己想法的,比如谭嗣同,早在1894年的时候,他就想好了怎么解决资金问题。

在老师欧阳中鹄的一封信中,谭嗣同曾谈起改革经费的筹措问题: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他认为,新疆和西藏如果守不住,就是累赘,不如把新疆卖给沙俄,把西藏卖给英国,以此来偿还给列强的赔款,多的钱拿来变法,还说这么做可以争取到沙俄和英国的支持。

到了戊戌变法的时候,他还说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毫无利于中国”,不如尽数卖掉,用所得款项来偿还赔款、发展国家。



与谭嗣同有相同意见的,还有康有为,他也认为应该把西藏、新疆等地卖给列强,还拿“库页岛划俄”和“阿拉斯加售美”来举例,以此来证明卖地是对的。

殊不知,“库页岛划俄”不过是日俄之间的一次边界勘定,而沙俄卖阿拉斯加所得的钱财,也没有用于内政,更没有卖亿万万钱,只卖了720万美元而已。

康有为这么做,无非是想刻意引导光绪帝卖西藏、新疆等地来支持变法。

讲到这里,很多人或许很震惊,康有为和谭嗣同竟然认为新疆、西藏等地不重要,可以卖掉,这太不可思议了!

事实上,新疆、西藏等地重不重要,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

远的不说,就说二十多年前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他在出兵新疆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新疆不是不毛之地,只要治理得当,它可以变得富庶;新疆对清朝很重要,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如果失去了它,那清朝腹地将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屠刀之下。

无论是新疆、西藏,还是蒙古、青海,只要是中国的土地,就都是重要的,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没有一寸是多余的!

话说回来,康有为、谭嗣同实施变法,不就是为了图强吗,如果为了变法而卖掉土地,这样的清朝能强到哪里去?

如果光绪帝真的卖掉新疆、西藏等地,那么清朝的土地就会被认为都是可以卖的,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好在,光绪帝保持了清醒头脑,没有同意这么做,而且慈禧太后在得知这事后,及时出面进行了制止,这才使得一场悲剧免于发生。

04

由光绪帝牵头的戊戌变法,虽然在当时的朝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反对派的势力也很强大,他们明里暗里阻挠变法,使得变法举步维艰。

这个时候,一个人物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做李提摩太,是个英国传教士。

李提摩太是个中国通,长期游走于清朝上层,与朝廷大员和各地督抚关系密切,与康有为和谭嗣同也是好友,二人的许多主张,比如变法图强,就是从他那里得到了启发。

但是,说到底李提摩太不过是英国利益的代言人,他支持戌戊变法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使英国利益最大化。

就在袁世凯准备返回天津的时候,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以大使的身份来到中国,李提摩太便向康有为提出建议,不如请伊藤博文担任变法顾问,毕竟他是明治维新的先驱,变法的经验比较丰富。

李提摩太还说,如果用伊藤博文担任顾问逼并付以事权,那么将得到日本的支持,这样可以使变法成功,国家转危为安。



康有为欣喜若狂,很快就向光绪帝提出了这条建议,光绪帝颇为心动。

但是,慈禧太后却得知了这事,她认为如此一来,无异于将祖宗江山拱手送人,便感到非常担忧。

不过,还没等慈禧太后从圆明园回来质问光绪帝,李提摩太就又闹幺蛾子了,他唆使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提议“中美英日合邦”。

在康有为的鼓动下,杨锐又上书说:

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上书说:

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

康有为等人认为,如果清朝能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合并,那么不但解决了外患问题,还能依靠这些国家的势力推行变法,到时候谁还敢阻拦?

这个想法实在疯狂,如果真的四国合并,那么清朝将交出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大权。

如此一来,清朝还是一个国家吗,岂不沦为他人附庸?



可见,维新派为了戌戊变法,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先是卖地,现在又合并国家,感情在他们眼里,为了使变法成功,主权是可以肆意出让的。

如果是这样,即便变法成功了,清朝不也完蛋了吗?

所以,对于这些主张,许多大臣乃至一些维新派人物都觉得不可思议。

戊戌政变之后,许多大臣就以此来弹劾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有人说:

大约康有为等,内则巧夺政权,外则私通敌国,其主持变法之说,皆欺人语也。

还有人说:

借兵外臣,倚重邻敌,以危宗社,又兼崔胤、张邦昌而有之,诚乱臣贼子之尤也。

我们不否认戌戊变法是对的,但为了变法而卖地、与他国合并,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维新派走的一步臭棋,是葬送变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05

当维新派提出用伊藤博文担任顾问时,伺机而动的守旧派马上开始了反击,他们秘密上书慈禧太后说,这么做无疑会断送江山。

慈禧太后开始警觉起来,不久又听说维新派打算让清朝与英美日合并,她就有些坐不住了,知道事闹大了,如果自己继续支持变法,非但自己权势不保,清朝也要亡在自己手里。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从圆明园突然返回紫荆城,下令将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第二天一大早就发布发布训政诏书,宣布再次“训政”。



不久,慈禧太后就下令逮捕维新派人物,戌戊变法遭遇失败。

此时,袁世凯已经回到天津,为了不引火上身,他向荣禄密告谭嗣同等人的“围园杀后”之计。

很快,慈禧太后就得知了这事,她伤心极了,跑去质问光绪帝说,没有我,哪有你?我养了你二十年,你却要杀我?

光绪帝无言以对,只是跪在地上不停哭泣,他很后悔自己太过急切了,变法应该徐徐图之才对。

在很多书籍中,把戊戌变法遭遇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反对派太过强大,变法操之过急,某些变法宣传太过激进,造成了民众的反感,变法缺乏组织、手段太过单一,等等。

还说戌戊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让她的权力遭遇挑战,所以发动政变阻止变法。

这些说得都对,但太过于片面了,我认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维新派自己身上。

比如康为有和谭嗣同,他们意识到了要变法,但变法思路却不成熟,没有预估到困难,也没有想好应对措施,还在列强的蛊惑下,提出了卖地和合并国家的错误建议。

变法是为了强国,如果偏离了这一宗旨,那么必将失败。

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她从最开始支持变法,到后来反对变法,这一巨大变化,都是维新派自己造成的。

如果按照康有为和谭嗣同的想法去变法,变法成不成功不好说,但清朝必亡。



戊戌六君子被抓后,许多大臣都站出来求情,因为这六个人,大多都是有后台的,比如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就官至湖北巡抚。

但是,慈禧太后谁的面子也没给,直接把戌戊六君子给杀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她认为这六个人就是“乱臣贼子”。

我们在评价戊戌变法的时候,当然应该肯定它积极的一面,毕竟它为了挽救国家而生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戊戌六君子在变法思路上,其实是存在很大误区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卖地和合并国家。

纵观世界历史,就很难找到这么干的,这么干的国家,结果只能亡国,比如朝鲜,就跟日本签了个《日韩保护协约》,跟日本合并,交出军事、经济和外交权,结果没几年就亡国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阻止变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她认为如果不这么做,清朝可能灭亡得更快;但如果发动政变组织变法的话,清朝还可以想别的办法进行自救。

可见,戌戊变法的水太深,远不是我们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亮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