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尚意”盛行,造就一批个性的书法家,譬如苏轼、米芾和蔡京等,不再一味遵循古人风貌,根据个人情感、心境,以及自身喜好创作,用笔不计工拙,随性而自如,激活书坛的生气,尽显神采昂扬之美。


这些书家里面,尤数米芾最为个性,宋濂曾说:“予尝评海岳翁书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米芾的笔法极其强悍,他30岁“集古字”,深谙“二王”和诸家的技艺。


正因如此,他的基础扎实,无论如何变化,用笔不离章法,字字沉着精到,在此之上,独创的“刷字”笔法,更是妙趣无限,潇洒痛快、八面出锋,造势险绝,时而如利剑出鞘,时而清健婉转,姿态丰富且灵动。


而且米芾的独创性,使其摆脱王羲之的紧秀,把碑刻和“颜体”,开阔雄浑的气势跟结体,与“二王”笔法结合,写出欹纵变幻、雄健不羁的大字行书。

米芾传世的大字,数量不算很少,就像《舞鹤赋》、《研山铭》、《虹县诗帖》,深得现代人青睐,除了上述法帖,米芾又一神作“全新出炉”。


它就是《行书唐诗卷》,亦是罕见的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乃是李商隐的《九成宫》,全卷共计60字,结体开阔舒展,随着心境和字势,变化字体的布白和大小,更显节奏韵律。


分析笔法,他采用“八面出锋”,拿“十”字分析,侧锋劈砍入纸,中段陡然提笔,转为中锋,不断衄错,增厚筋骨和质感,末笔干脆结束,如刀刻般沉入绢素,这种“起笔如斧,行笔如风”的技法,尽显干练和清爽。


至于结体,米芾仍用一贯的“稳中求险”,姿态普遍欹侧,尤其写到后半部分,体势更显奇宕,比如“卢”字,笔画集中在右半部分,线条瘦劲轻盈,左半部的撇画,舒展且凝厚,整体也向左倾斜,巧妙维持平衡,给人趣味感。


这幅《行书唐诗卷》原稿,台北故宫禁止展出,书法界见过的人寥寥无几,时常临摹,能学习“刷字”笔法,以及大字技巧,用笔舒展自如,还能深化筋骨和气力,摆脱单一风貌。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米芾《行书唐诗卷》,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