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民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收录和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本文选自《吴有恒书法作品专辑》,经作者授权转发。

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我在九江师范学校读书,吴有恒是我的语文老师。一开学就得知,吴老师是江西临川人,来自汤显祖的故里才子之乡,又是江西最高学府中正大学毕业,所以怀着特别尊敬的心情听他讲课。



吴有恒的中正大学(1949年后改为南昌大学)毕业证书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教师都比较穷,住房也简陋。我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为交作业到过吴老师家。他住在一个名叫大小里的巷内,一房一厅,厅堂里只有一张方桌、几个板凳,最显眼的物件就是一张藤椅。他的孩子多,日子过得挺紧的。他的衣服不多,总是那件浅灰色的外衣配一条黑色的裤子。不过,人长得秀气,眉宇间透着书卷味,走路的姿势挺儒雅的。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吴老师讲课两个特点。一是他喜欢说文解字,大约每星期都用半节课解析一个字,从结构到含义,很有意思,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二是他的板书非常漂亮,尽管是信手写来,也端正成体,及至下课,黑板上留下一行行大小差不多的字迹煞是好看。同学们异口称赞,舍不得擦。后来,他果然成了书法家。



作为班主任的吴老师,不苟言笑,说话也不多,很少对学生提出条条框框的要求。我们班全是男生,四十多人来自九江地区各县,各自都有喜爱和特长。有的音乐素质好,能唱歌作曲,跟音乐老师亲近;有的热爱体育锻炼,每天都到南门观(从前的庙宇改为健身房)练习体操;有的在中学就习过绘画,经常跟美术老师到南门湖边写生。

我却对文学偏爱,课余练习写作,三年级上学期在《江西日报》和九江《新农村报》发表过一些诗歌。一天,我把几篇诗作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在一个小本本上,送到吴老师手上,向他汇报成绩。他接过本子看了一会儿,慢慢合上还给我。脸上并没有笑容,沉默了一会儿,等来的不是表扬,而是题外话。他说,九江师范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如果你学业成绩好,毕业后自我深造,将来可以当一个中学教师。似乎是一瓢冷水浇在头上,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直到十年后的公元一九六六年,我才悟出老师的远见卓识和良苦用心。



吴老师出身书香门第,读书很多,却述而不作,一生小心谨慎,全身心地做好一个平凡的教师。他的深厚学养都贯穿在笔下,他的行楷书法继承了传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让人可以在琳琅满目的书法展览上一眼就认出来。而且是字中唯一,不可复制。后学者即使形似,却难以神形兼备。遗憾的是,我没有向他要过一件作品,即使他惜墨如金,我若主动要求,他也会一挥而就。

怀念吴有恒老师。



作者像

【作者简介】

王一民 ,1938 年出生,江西湖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曾任九江市文化局副局长、九江市作协主席、江西省文联副主席。著有诗集《鄱湖渔歌》,发表并上演歌剧《捞草迎亲》、话剧《红花草》、等。写作剧本多部,其中《乡情》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乡音》荣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2020 年 获“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编后记】

很喜欢王老师的文字,娓娓道来,润物无声。

吴有恒老师任教,王一民老师就读的九江师范学校,其校址位于今莲花池五中所在地。这所学校曾是本地培养小学教师的唯一基地,办学时间持续最久,其历史沿革却异常复杂。

可以说,九江师范并不是一所单一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由多次合并、拆分、改制构成的复合体。它的演变,几乎浓缩了九江近现代中等师范教育的全部轨迹。

在经历数十年的变迁之后,九江师范最终并入今天的九江职业技术大学。令人唏嘘的是,由于出生人口持续减少,九江职大正在陆续关闭师范类专业。或许,九江的中师教育,正悄然走向一个时代的终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