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先生作为当今书坛狂草领域的领军人物,对今人狂草的发展和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赋予了狂草更为丰富的特色,他所领导的“狂草四人组”多次在全国举办狂草展,让人们对狂草这种创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狂草算是书法史上比较少见的创作形式,前辈名家也就张旭、怀素、高闲、黄庭坚、赵佶等少数几人,流传于世的狂草佳作也就《古诗四帖》、《自叙帖》、《诸上座》等几件而已,并且狂草在历史上经常断代,这造成狂草的学习、研究十分困难。
但是狂草书又是最能体现性情的创作方式,可以认为狂草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但也是最难的创作方式,刘洪彪、张旭光等人能够专注大草书的研究创作,勇气可嘉。
张旭光的书法走的是一条非常传统的道路,由楷至行再到草书,他有着深厚的楷行基础,这让他的草书更显传统底蕴。
坚实的楷行基础既对草书学习有所帮助,也对草书学习产生掣肘,草书既需要楷行的笔墨功力,又要抛弃已经养成的楷行书写习惯,草书学习可以认为是一次重塑书风,难度可想而知,这就是草书学习中最大的挑战。
张旭光于草书探索多年,已经突破了创作瓶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让他成为当今草书领域的佼佼者。
观看张旭光的狂草作品,无不为其精妙的笔法和坚实而又灵动的线条以及跳动的韵律所打动,如临岸观潮,令人心潮澎湃。
然而张旭光写出张旭、怀素的味道了吗?显然没有,也不大可能写出来,这主要是由张旭光的性格所决定的。
古代狂草名家无不个性十足,甚至有点颠怪,比如张旭、怀素、黄庭坚,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赋予狂草作品跌宕起伏、汹涌澎湃的节奏感。
反观赵佶的《狂草千字文》则显得平静流畅,缺少狂草应有的气势。因为这赵佶真的疯不起来。
张旭光狂草的弊端也在于此,太过清醒的人是写不出激情的狂草作品的。尽管张旭光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方式尽量做出弥补,但是也显得颇为刻意,并非真情流露。
这不但是张旭光一人的问题,而是当今整个书坛的问题,当今书坛都太过追求文雅、含蓄,缺少真正借书尽情释怀的人。这种大环境注定当今狂草只是一个曾经存在的印记,却无法体现真正的狂草精神。
即便如此,张旭光等人的努力和探索也不会荒废,也会对狂草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支持这一创作方式在未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