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浪漫风尚,令除去楷书之外的,另一种书体崛起,它就是草书,说到唐朝草书,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张旭、怀素,他们酒后撰写的狂草,不拘泥规范,奔肆潇洒、诡谲多变,摆脱汉字的单一势态,极具艺术性。
现在不少学者,崇尚个性和冲击力,多临摹他们的法帖,创作狂草,殊不知,狂草看似随意,实则每一笔遵守“草法”,气力沉着,不得出现缺漏,但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都会沦为“鬼画符”。
当然掌握它,也并非难如登天,若要灵活自如,首先要精通“草法”,夯实自身基础,这时学习孙过庭的作品,乃是最佳选择,孙过庭出身贫寒,天资卓越,自学“二王”40年,深谙古人笔法。
米芾曾说:“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孙过庭领悟“二王”之深,唐朝无人能比,而且他擅写今草和章草,体势娇小,易于控制,笔笔回归正统,乃是初学者的首选。
就像台北故宫博物院,秘藏的《孝经》真迹,论就笔法功力,水平高过张旭、怀素,字字醇厚生动,融古而出新,堪为草书界的“天花板”之作。
彼时已达中年,笔法成熟的孙过庭,应武则天敕令,而精心抄写《孝经》,行笔灵活自如、畅意多变,依靠笔锋和构势,加强字体之间的气脉连接,空中取势起笔,顺锋轻触纸面,形成灵动的虚尖。
随即衄挫调锋,转为浑厚中锋,犹如太极一般刚柔相济,似断还连的牵丝,与下一笔形成“隔空对话”,这种“笔断意连”的技法,相比直观相连,更能给人流动感,艺术效果和肌理深厚。
据资料显示,孙过庭写的《孝经》多达百卷,唯有此帖留存,其他的被武则天,视为“大周国礼”赠送,至此失传,这幅《孝经》秘藏皇宫,贾似道、董其昌以及清内府,皆珍藏。
卷内还有董其昌的题跋,内容曰:“孙虔礼自书谱外,有景福殿赋及千文皆奇绝。不止又有此经。更兼行隶钟、索。尤可宝也”,陈继儒也点评:“过庭书得二五清散之风,此《孝经》全师智永千文,谛观之无一字不合作。”
此帖乃是货真价实的墨迹,揭露正统的晋唐“草法”,帮助我们夯实基础,领会古雅质感,用笔更加沉着、自然,强化筋骨,撑起外层的狂逸和飞腾,哪怕日后学习草书,依旧毫不失势。
而今,我们对孙过庭《孝经》,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便携的经折装,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非常适合临摹与欣赏,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市面独此一家,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