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300万帕金森患者,居全球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环境因素变化,帕金森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然而,这一疾病的早期症状复杂多样,极易被误诊或忽视。

隐匿症状频遭误诊,警惕“假脑梗”背后真相

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脑科中心主任陈文明教授指出,帕金森病最典型的运动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强直”,但早期表现常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76岁的郑叔便是典型案例——三年前因双腿无力、行动迟缓被诊断为脑梗,治疗后症状却持续加重。经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志刚进一步检查,发现其脑梗病灶较小,无法解释症状,最终确诊为帕金森病。对症治疗后,郑叔的病情明显改善。

李志刚表示,临床中帕金森病误诊率较高,患者常因颈部疼痛被误判为颈椎病,因腰痛被当作腰椎病,或因行动迟缓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部分医生对帕金森早期不典型症状认知不足,加之其好发年龄与多种老年病重叠,导致漏诊、误诊频发。”



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交织,早期识别是关键

帕金森病症状分为运动与非运动两类。运动症状中,“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信号,表现为肢体放松时的不自主抖动,情绪紧张时加剧;“肌强直”则让患者肢体僵硬如“弯曲铅管”,晨起尤为明显;“运动迟缓”则体现在精细动作困难、步态短小、转身缓慢等。

非运动症状更易被忽视。陈文明教授强调,约90%的患者早期出现嗅觉失灵,且早于运动症状5-10年;睡眠障碍如夜间大喊、肢体乱动,以及“面具脸”(面部表情僵硬)、写字越写越小的“小写症”、长期便秘等,均可能是预警信号。“若家族中有帕金森病史,出现上述症状需高度警惕。”

规范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重

目前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延缓病程。陈文明教授建议,患者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日常可进行擦桌、扫地等轻度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需注重纤维和水分摄入,以缓解便秘。



近年来,深脑刺激术(DBS)、肠菌移植等新兴疗法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但陈文明提醒,手术适应症严格,仅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原发性患者,且需精准把握治疗时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并不适用,因此科学管理、康复锻炼与生活方式调整仍是核心。”

“帕金森病症状复杂,既包括运动障碍,也涵盖便秘、抑郁等非运动问题。”陈文明总结,提高公众对早期症状的认知,减少误诊漏诊,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他呼吁中老年群体,尤其是有家族史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嗅觉减退、睡眠异常或行动迟缓,应及时就医筛查,为治疗争取黄金窗口。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谭淑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