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活跃于央视舞台、深受网友喜爱的38岁“网红洋媳妇”杨奇娜突然离世,家属透露的死因是“突发低血糖”。这起看似“常见小病”引发的悲剧,迅速登上热搜,许多人对此震惊不已:低血糖不是吃点糖就能缓解吗?怎么会要人命?



网红杨奇娜低血糖去世事件

2025年4月,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刷遍社交媒体:以亲切形象和中外文化融合生活分享广受喜爱的网红“洋媳妇”杨奇娜突发低血糖不幸去世,年仅38岁。据其家属透露,杨奇娜生前并无明显慢性疾病,事发突然,虽紧急送医抢救,最终仍回天乏术。

此事震动社会,因为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低血糖似乎并不算严重,甚至有人认为“吃颗糖就能好”。然而,这起悲剧却打破了这一认知。杨奇娜的猝然离世,也让医学界再次发出警告:低血糖不是小问题,尤其是突发性、严重性低血糖,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事实上,临床上单纯因低血糖致死的情况极其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来势凶猛,几乎不给人留下反应时间。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了解低血糖的成因、症状及急救处理,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危及生命安全。



低血糖的危险性到底有多大?

低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下降至正常值以下(通常成年人空腹血糖<3.9 mmol/L),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却又易被忽视的急症之一。它的危险性,主要来自于——大脑对葡萄糖的“绝对依赖”。

人体内多个器官都可以通过脂肪酸、酮体等物质获得能量,但大脑几乎只依赖葡萄糖。当血糖水平迅速下降,大脑首先受到冲击,可能导致精神状态异常、意识模糊、语言混乱、癫痫样抽搐,甚至陷入昏迷。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葡萄糖,持续时间过久,大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伤。

急性低血糖比慢性高血糖更容易造成猝死。在一些糖尿病患者身上,低血糖发作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夜间无人察觉、发作时处于独处环境、或缺乏应急手段时,低血糖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演变为致命事件。

此外,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也有潜在风险。它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尤其是本身有基础心脏病者。因此,即使是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发作,也可能对身体造成深远影响。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低血糖?

不过,低血糖的发生并非无缘无故,它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临床角度来看,多发生在以下几类人群:

1.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治疗者,是最常见的一类。无论是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格列奈类,若药量控制不当、进餐延迟或运动量突然增加,极易诱发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因对低血糖症状反应迟钝,常在意识丧失后才被发现,风险极高。

2. 节食减肥者和进食不规律人群:近年来流行的“轻断食”、极端减肥法常使部分人长时间空腹,摄入能量不足,导致肝糖原耗尽而无法维持血糖稳定。青少年、女性是这一人群的主要代表。

3. 剧烈运动者:长时间剧烈运动,尤其在空腹状态下进行时,体内能量迅速消耗,如不及时补充糖分,可能引发运动性低血糖。马拉松、长跑者、健身人群应特别警惕。

4. 肿瘤患者:部分肿瘤,如胰岛细胞瘤、肝癌、小细胞肺癌、胃肠道肿瘤等,可通过分泌类胰岛素激素、过度消耗血糖等机制,导致顽固性低血糖。胰岛细胞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它可使患者长期反复低血糖,并以“进食即缓解”的模式反复发作。

5. 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肝硬化、肾功能衰竭患者糖异生能力下降、葡萄糖清除率增高,也会引发低血糖。

6. 内分泌疾病患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内分泌疾病,常伴随糖代谢紊乱,增加低血糖风险。

7. 孕妇:部分孕妇在孕期能量需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尤其在空腹、餐前、夜间更容易出现低血糖。



普通人发生低血糖的几率有多高?

虽然严重、致命性低血糖多见于特定高风险人群,但轻中度低血糖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并不低。研究表明,约5%-10%的普通成年人在极端饥饿、睡眠不足、剧烈运动或情绪应激后可能出现一过性低血糖反应,表现为短暂的头晕、乏力、心慌、饥饿感等。

生活中,以下场景尤其容易诱发普通人的低血糖:

早晨空腹赶路、上班,未吃早餐;

饥饿状态下突然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长时间未进食后饮酒,导致酒精抑制肝脏产糖;

熬夜后进餐推迟,导致体能储备耗尽;

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应激,促进胰岛素波动。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低血糖症状会在进食后缓解,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倘若频繁发作,或伴有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眼前发黑等症状,需高度警惕是否存在潜在代谢或内分泌问题,应及时就医检查。

如何识别低血糖?出现低血糖该怎么办?

识别低血糖的“黄金时间”非常重要。临床上将低血糖表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神经反应期(早期预警)。患者常表现为出汗、心慌、手抖、饥饿感、乏力、头晕等,此时血糖可能刚刚跌破3.9 mmol/L,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第二阶段:中枢神经抑制期:若未及时处理,血糖进一步下降,大脑开始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言语不清、判断力下降、情绪激动、步态不稳、视觉模糊,甚至错认人、胡言乱语。

第三阶段:昏迷期:血糖过低导致神经系统严重抑制,可能进入抽搐、意识丧失、昏迷状态,甚至脑死亡。



当发现自己或他人疑似低血糖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轻度低血糖(意识清醒)时:立即口服15克左右糖分(如3颗葡萄糖片、1汤匙白糖、半杯果汁或含糖饮料);静待10-15分钟,若症状无缓解,可重复一次;一旦缓解,应进食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餐,如米饭、馒头、面条等,防止血糖再次下降。

中重度低血糖(意识不清)时:切忌口服任何食物或饮水,以免误吸引发窒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条件允许时,应使用静脉葡萄糖注射液或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如糖尿病患者可自备急救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道。

当然,防止低血糖,关键还是平时做好预防措施,包括:

规律进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高风险人群随身携带糖分食品(如葡萄糖片);

糖尿病患者按医嘱调整药物,避免私自更改剂量;

保持适量运动,避免空腹剧烈锻炼;

做好健康监测,特别是血糖波动大者建议随身携带血糖仪;

出现反复低血糖,务必进行系统性健康筛查。

低血糖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尤其是突发性、未被及时识别和处理的低血糖,它的杀伤力可能超过我们想象。掌握基本的低血糖知识、学会及时识别症状并正确处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只有我们足够了解身体、尊重生命,才能真正守住健康的底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