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书法界质疑“《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写”“《兰亭序》是否为行书”的声音从未停过,姜夔、八大山人、李文田以及当代的启功、郭沫若等人有理有据进行了阐述,他们的结论是:东晋时期并没有成熟的楷书,更不会有这么妍美潇洒的行书。
如果说古人的质疑只是“一家之言”的推论,那么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地下文物的出土,实物证据的说服力很难让人不信服。东晋定都于南京,达官显贵、王侯将相死后基本上长眠于此,因此地下埋着数不清的大墓。
1965年,南京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司马氏皇族不少成员的墓葬被发现。这其中,最有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的当属墓志了。当专家清理并修复好碑面后,发现当时流行的字体与“二王”截然不同,仍是含有明显隶意的楷书。
这些墓志中书法水平最高的一件是《王丹虎墓志》,它的书写者正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堂兄弟王荟。此人书艺堪比右军,史籍记载他“并擅毫翰,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万岁通天帖》中的《疖肿帖》便出自他手,后世徐浩、李邕、苏轼、米芾等人都学过他的字。
王丹虎之父王彬是王羲之的叔父,论辈分他与王羲之同辈,此女一生未嫁,死后与父亲合葬。《王丹虎墓志》镌刻于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只比《兰亭序》晚了6年,墓志长43厘米,宽24.8厘米,厚6.2厘米,志文5行、65字,1965年出土于江苏南京象山王彬的家族墓地。
释文为:“晋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琅耶临沂王彬之长女,字丹虎,年五十八,升平三年七月廿八日卒。其年九月卅日葬于白石,在彬之墓右。刻砖为识。”此墓志字迹朴拙古茂,笔画刚健挺拔,收笔处明显隶书雁尾。结字端庄开张,俯仰多姿。
这一墓志为我们展示了东晋时期真实的书法样貌,也正是受它启发,郭沫若写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 <兰亭序> 的真伪》一文,他认为这些墓志便是证明《兰亭序》是伪作的“铁证”。
郭沫若还指出,所谓的“行书《兰亭序》”就是智永的伪托之作:“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清代学者阮元、李文田和包世臣等早就提出来了,但由于缺乏资料,无从争议。有王、谢墓志的出土,李文田的预言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一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