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巷社区,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静立于南横港边。这里安葬着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周达明、范守廉等15位英烈,高耸的宝塔形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陈毅元帅的亲笔题词,亦是谢石关烈士墓的精神图腾。1958年,当地百姓为纪念周达明等烈士垒土筑墓;2022年,墓区经修缮后被列为烈士纪念设施。每年清明,白菊堆满碑前,无声诉说着后人对英雄的追思。
谢石关纪念碑
而这座丰碑的背后,是一段镌刻铁血与星火的历史。
1941年3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青浦地区的斗争形势日益复杂。中共淞沪中心县委为贯彻中央指示,积极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于1940年冬将原青东人民抗日常备队扩编为淞沪游击纵队(亦称“青昆支队”),由顾复生兼任支队长,周达明任参谋长,吕炳奎任政治部主任。次年3月初,根据东路特委指示,周达明、吕炳奎率部前往淀山湖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试图恢复青东工作并与浦东部队会合,为“江抗”主力南下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忠义救国军”阮亚承部数千人分三路进犯苏南抗日根据地,其右路经周庄、商榻逼近淀山湖北陈墓(今锦溪)一带。为牵制敌军,“江抗”东路指挥部电令淞沪游击纵队派遣精干分队穿插敌后,配合主力行动。
“江南抗日义勇军”组建地万圩寺
3月上旬,周达明率两个中队,与吕炳奎、淞沪中心县委书记顾德欢在歇马桥分头行动。周达明部沿淀山湖西进,于3月11日深夜突袭小昆山附近的日伪据点——东厍村天主堂。该据点仅驻守伪军一个班,毫无防备。游击队在徐庆平等地下党员引导下悄然包围据点,以迅雷之势俘虏十余名伪军,缴获俄式手枪及弹药,未发一弹便拔除据点。随后,部队乘农船向淀山湖转移,于凌晨抵达谢石关村南宅基,借宿四户农家,计划天黑后继续西进。然而,此时浦东部队已按约定抵达松江天马山一带,因联络不畅未能会师,最终撤回浦东,导致周达明部陷入孤立。
12日下午,部队正准备转移时,哨兵发现村南出现大批伪装成农民的“忠义救国军”士兵。阮亚承部此前获知游击队行踪,集结千余人水陆并进,将谢石关村三面包围。枪声骤起,周达明临危不乱,指挥部队分三路抗击。激战半小时后,敌军凭借兵力与地形优势逐渐压制游击队。周达明见形势危急,下令分散突围。然而敌军火力凶猛,突围受阻,伤亡惨重。周达明收拢残部七八人,乘船向西撤退,途中遭敌军机枪扫射,船工与机枪手负伤,船只被迫靠岸。周达明率先跳上堤岸掩护战友,不幸胸部中弹。警卫员小沈上前抢救时,他已无法言语,仅以眼神示意众人速撤,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7岁。残存战士趁夜色突围,次日小沈冒死返回,将周达明遗体送往歇马桥安葬。谢石关一役,游击队五十余人牺牲,鲜血浸染湖畔土地,当地群众含泪将烈士遗骸葬于小莲湖畔。
此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国共摩擦的缩影,展现了共产党武装在敌后灵活机动的战术。周达明以年轻生命践行革命信念,其英勇事迹成为淀山湖抗日斗争的重要篇章,激励着幸存者继续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
谢石关墓碑
84年,足以让废墟崛起新城,却无法冲淡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当我们在谢石关烈士墓前俯身献花时,不仅缅怀逝去的生命,更铭记一种信仰。
周达明(1914—1941)
●周达明,原名周和康,浙江上虞人。幼年就读于惠丰镇东门中山小学,后迁居上海,求学于浦东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随青年支援队赴东北支援马占山抗日。后因部队解散返沪,辗转北平、香港从事艺术工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周达明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任新四军教导队队长,后受命赴浙江国民党朱希部策反。1939年调任苏南东路特委军事部长,参与组建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历任参谋、支队参谋长等职。1940年任中共青浦工委委员兼淞沪三支队参谋长,率部在青浦、昆山一带多次伏击日伪军。同年6月,于常熟石牌大枫湾率部与日军激战,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毙敌20余人。
●1941年,周达明任昆青支队长兼参谋长,率部挺进青浦,筹划与浦东抗日武装会师。3月12日,部队宿营谢石关村时突遭“忠救军”阮亚承部千余人围攻。他率众血战突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本文整理自《青浦千年文明的回响》《青浦英烈》等馆藏资料
资料:青浦档案
编辑: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