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我党发展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毛主席被迫“休息”几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回指挥岗位,革命自此迎来了新的局面。

因为这次会议,遵义成了一座名城。那你知道当年拿下这座城市、保障会议能够召开的部队是哪一支吗?答案是红六团。

红六团政委王集成是开国少将,可红六团团长朱水秋却没有任何军衔,甚至在1955年只获得团级干部待遇。

这就奇怪了,20年多前朱水秋已是红军主力团团长,抗战时期也担任过八路军总指挥部特务团团长,属于重要干部。为何过去这么久还“原地不动”、甚至退步呢?跟一桩惨案有关。



朱水秋是湖南浏阳人,1910年出生,16岁时北伐军叶挺独立团路过他的家乡招兵,贫苦出身的朱水秋毅然赶去报名,自此开始革命生涯。

叶挺独立团是我党掌握的武装,朱水秋在其中进步得非常快,迅速找到了人生理想,因而参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

部队南下后,朱水秋奉命随部留在三河坝打阻击,本来约定好是坚守三天,可三天后主力都被打散了,他们成了一支孤军。

关键时刻,朱老总站了出来,带领他们一路转战,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都有朱水秋的身影。朱毛红四军成立时,朱水秋已是一名排长。

按照现在的说法,朱水秋是“老井冈”,也是革命最初的种子之一。与他同时期的排级干部有粟裕、萧克、陈士榘、杨至成、张宗逊、宋任穷等,看这名单就知道朱水秋早期地位有多高。



接下来的建立根据地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朱水秋也多立大功。长征的湘江血战,他与王集成率部在脚山铺阻敌,打得极为惨烈。

红六团有12位连级干部,9位壮烈牺牲,战士减员近一半,血水浸满了阵地。朱水秋因负伤被抬了下去,王集成目睹这些惨状悲痛大哭。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休养后,朱水秋重新上前线,接受的首道新命令就是强攻遵义。遵义是当时贵州的第二大城市,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拿下它可以给红军提供很好的补充。

但这种重要城市必然会囤积大量敌军,工事也比普通村镇坚固,该怎么打是个麻烦事。

朱水秋率一个营和侦察排作为先锋朝着目标进发,路上满脑子都是在思考如何破城。突然间有消息来报,前方不远处发现了敌军的一个营,这让朱水秋想到了办法。



敌人既然敢出城行军,说明未发现我方的动向,那么就可以打其一个措手不及。朱水秋当即下令部队全力进攻,很快就将对方歼灭。

通过审讯俘虏,朱水秋得知遵义城内驻扎了三个团,兵力悬殊,硬闯肯定不行。那么,就只能智取了。

朱水秋挑选一些精干换上俘虏的衣服,再从溃兵中找了十多个愿意配合的俘虏,趁着夜色直奔遵义。

大约疾行两个小时,他们抵达了城下。俘虏朝着城楼上的守军喊话,几番对答没有任何问题,对方在夜色下隔得太远又看不清,就信以为真打开了城门。

等朱水秋顺利入城后,多名司号员按照计划吹响了冲锋号,城内瞬间大乱。一些正在睡觉的守军官兵搞不清怎么回事,急匆匆地到处乱跑。



军心一失,人数多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只用几个小时,红军就完全控制遵义城。

一个多礼拜后,中央在遵义召开了那次著名的会议,虽然朱水秋没能参会,但这背后也有他的功劳!

接下来的长征路,朱水秋依然表现出色,渡金沙江、腊子口战役等等战事都立下大功。

1937年国共合作后,朱水秋担任过八路军总指挥部特务团(又称“朱德警卫团”)团长,这个特务团实际负责保卫中央和军委总部机关,朱老总等首长等于是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足见其中信任。

有能力、有成绩、还有领导赏识,本来朱水秋完全可以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可惜的是,曾经的艰苦作战让他落下病根,严重影响到日常工作。

延安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只能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治疗,谁能想到,他这一去,就没再回来。



在协和医院治疗期间,时任湘鄂赣特委负责人、同乡罗梓铭发出邀请,希望朱水秋能留在湘鄂赣地区工作。

朱水秋想着在哪里革命都是革命,便向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总理、叶剑英提出申请,获准后成为湘鄂赣特委军事部长,开始了偏向地方的工作。

然而当时的湘鄂赣基本属于国统区,蒋介石不会允许共产党在此插钉子。尤其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将重心转到了反共上,朱水秋他们的日子更加难熬。

1939年6月12日,蒋介石密令27集团军发动突袭,新四军驻湖南平江县嘉义镇的通讯处遭到毁灭性打击,新四军高级参谋涂正坤当场遇害。

入夜,反动派又将特委书记罗梓铭、通讯处秘书吴渊、新四军司令部秘书曾金等6人活埋于平江黄金洞,史称“平江惨案”。



当时朱水秋因在外工作幸免于难,由于通讯不发达,中央不清楚这个消息,只以为朱水秋也遇害,还为他举办了追悼会。

活下来的朱水秋找不到上级,只能返回家乡浏阳淳口,他发起成立了淳口特别区委,本想继续革命。奈何他名气实在太大,国民党一直没有放弃追捕迫害。

不得已,朱水秋只能隐居到一个小山村,与外界断开联系。这一断,就断了十余载。1949年浏阳解放,组织得知昔日的红军主力团团长尚在人间,百般打听终于找到了朱水秋。

经过审查核实,组织确认朱水秋在这十多年里没有变节行为,就按照规定为他恢复团级干部待遇,安置为浏阳县武装部副部长。

一些老战友闻讯与他联络,问他为何这么多年都不跟组织联系。朱水秋回答:在平江那么多战友牺牲了,是我工作没做好,心里很愧疚,还不如回家做个农民。



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朱水秋应一些老战友所请,也前往了北京。开国少将曾保堂(红六团的营长)见到他时感触最深,握着他的手说道:

“老领导,你的心情我太了解了!不过,像你这种因伤转业到地方的军人也不少,相信过不了多久,你们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朱水秋笑着摇摇头:我还活着,还能看到全国解放,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幸运很多了,就不给组织添麻烦了。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59年,他主动去办理离休手续,继续返回乡下务农。

后来八路军总指挥部特务团的建团纪念大会有邀请过他参与,合照中身着将军军服的人并不少,朱水秋这个昔日团长,却是一位归隐山野的村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