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要讲一讲红四方面军将领与粟裕大将军事生涯的纠葛。
华野各纵队以上将领(以及个别名气较大的师级将领),出生于红四方面军的有:
1纵1师师长廖政国、2师师长刘飞。
2纵6师师长滕海清,后接替韦国清任2纵司令员。
3纵7师师长贺健,8师师长王吉文。
4纵司令员陶勇
6纵司令员王必成,副司令员皮定均
7纵19师师长熊应堂
8纵司令员王建安,后任司令员张仁初,22师师长李迎希,23师师长陈宏,
9纵司令员许世友,后任司令员聂凤智
12纵司令员陈庆先。
13纵司令员周志坚。
一、虎将陶王
华野13个纵队,绝大部分都有原四方面军的将领,职务或高或低,能力或大或小,后来的境界也是参差不齐。
这些各有特色的四方面军将领,绝大部分是通过抗大学习后分配到山东八路军系统或华中新四军系统,当然也有皮定均这种因为其他原因融入华东系统的。
红四方面军将领的突出特点是,他们没有工作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山头”,即使129师、晋冀鲁豫到中野这个系统的,红四方面军将领相对集中,但其领导层也不是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早早就脱离了129师。刘邓、张际春、李达等都不是红四老领导。
华野就更不要说什么熟悉的环境,华野的山头比任何战略区都杂,山东和华中两大战略区整合,红军不同系统干部的融合,很费力。
粟裕大将资历浅,却要负军事上的指挥责任,很多老将不服。于是乎又有上下级关系上的碰撞与整合。
有的人以为粟裕大将不爱处理这些山头、矛盾、人事关系,非常借重陈老总的权威。这种认识一定程度上对,但又不全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粟裕还是比较重视改造、融合手将领的。比如对叶陶王的帮带和改造,这是将帅互动、教学相长的绝佳范例。
陶勇从抗大学习后,与一批原红四方面军干部到新四军任职,据《陶勇传》记载,他们对新四军很陌生,都想回到八路军工作,实际是想去129师,和四方面军的老同事在一起。
陶勇起初也有这种想法。但陈毅粟裕惜才,没有为难他。粟裕在战斗过程中发现他十分骁勇,任命他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第四团团长,后升级为苏皖支队司令员。
此后,粟裕对陶勇一直信任不衰,倚其为心膂。从支队司令,到1师3旅旅长,再到苏中军区第四分司令员,南下部队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与叶飞、王必成逐渐成为威震江南的叶王陶组合。
1944年新四军海防团,陶勇部编成,又收编海匪成立第二团,最终扩大成新四军海防纵队。
这支力量颇为出奇,当时国民党军基本放弃海防,唯新四军成立这一支海防力量在黄海海岸神出鬼没,不仅生存下来了,还能在海上立足,陆地上的新四军后方机关、银行、印钞厂、被服厂等等,有时被日伪军追得紧了,还跑到海防纵队的船上去躲,生存得非常好。后来陶勇担任东海舰队司令员,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抗战时期的黄桥战斗,南下天目山,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七战七捷,盐南战役等等,陶勇所部都是主力。
不仅工作上配合极好,生活上粟裕也非常关心。1941年11月,陶勇与新四军1师3旅9团的文工团员朱岚结婚,粟裕亲自出面为其主婚。
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后,陶勇四纵与叶飞一纵、王必成六纵,是华野历次大战非常倚重的头等主力。
陶勇从粟裕身上学到了什么?抑或说粟裕改造了陶勇什么?笔者以为,粟裕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陶勇改造最大。
抗战时期打日伪,作战基本以游击为主,但此游击非彼游击,作战中善于抓住战机、寻找主动,和被迫绕圈子跑外围有明显的区别。
苏中七战七捷,绝非粟裕大将一人的军事天才缔造的,靠的是华中野战军及其前身,在粟裕数年一以贯之战术思想调教之下,养成了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善于集中兵力作战的战术特点,尤其是高速机动中急停反攻的能力堪称一绝。
华野几场经典的围歼战,都有这种战术的身影,比如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的睢杞部分等。与之相反,洛阳战役、豫东战役的开封部分、胶东反扫荡作战、胶济线作战(尤以潍县、兖州战役为代表),就没有这种战术打法。
其本质和规律是什么呢?换言之,对部队的战术、训练、作风有什么直接要求呢?
第一,部队高度主力化,与军区部队没有什么牵扯,确保有战斗马上能机动。
第二,执行力极强,且上下级之间互相理解沟通没有障碍。
第三,部队机动速度快。
第四,具有随时更改战斗方向的战术意识,而非一根筋要打就是打要转移就是转移。这方面严重依赖于战争中的总结,打一仗总结一次,不断积累,养成深刻的肌肉记忆。
第五,部队战斗作风刚猛,敢于攻坚敢于硬吃对手,不能一味游击。
叶陶王三位,在贯彻这种战术理念方面,以陶勇四纵最为彻底也最为坚决。体现在这几方面:
1.陶勇本人极为骁勇,战斗作风素以刚猛著称。
2.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后,陶勇对陈粟二位首长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感情认同度极高。可以说是陈老总拯救了他、粟裕发现并给了他最好的平台。
3.陶勇为人忠厚耿直,且有一定心胸,佩服并赞同能力强的人,对粟裕的军事理念完全佩服且执行到底。
对比叶王二位,叶飞是小一号的粟裕,多年老部下,与粟裕的关系更近于半师半友,亦下属亦副手,粟裕对他不似对陶勇完全驾驭的姿态,1848年初组建东南野战军,先期抽出1、4、6纵组建兵团,叶飞就是粟裕的兵团副司令员。
王必成呢?作为与陶勇性质相同的红四方面军旧将,到新四军后也靠其勇猛的作风赢得陈、粟的信任,王必成深受粟裕作风的熏陶和影响,从一味猛冲猛打改为机动灵活。观察自苏中七战开始的诸场战役,王必成总能作为较重要的部队参与作战。
粟裕与王必成终生保持很密切的感情
不过与陶勇相比,王必成的悟性似乎略微欠缺一些,抗战中战争规模不大,强度不高,王、陶二人分不出高低。及至解放战争开打,高强度连续大兵团作战考验之下,王必成6纵实力上微小的差别暴露出来。
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6纵频繁更换参谋长。华野诸纵队参谋长更换不多,像1纵、3纵、4纵、9纵、11纵、12纵都只有一任(或绝大部分时间只有1任),2纵、7纵、8纵、10纵、13纵有两任,只有6纵有3位参谋长,分别是杜屏(1947年1月-1948年5月)、皮定均(以六纵副司令员身份兼,1948年5月-1948年10月)、赵俊(1948年10月-1949年1月)。
参谋长频繁轮换,背后反映的是部队训练和技战术水平、战斗组织指挥等方面不足,二战涟水和莱芜战役进攻口镇,6纵都暴露出勇猛有余而精细欠缺的短板。
然从总体上看,王必成也算得上粟裕的铁杆心腹大将,6纵即使有不足,危急关头还是想着6纵、先用6纵。1947年8月华野大分兵,各纵队全都撒出去了,撒到最后,华野司令部手头只掌握着一个纵队,就是王老虎,可见粟、王关系之深。
二、许王与粟的关系
坦率地讲,笔者认为,山东猛将、老将、悍将、老资格、老井冈、老门生虽然多,不论陈士榘还是宋时轮,不论许世友还是王建安,打完淮海战役后,没有一个不对粟大将心里敬服的。
大家都是打仗的行家,虽然水平有高有低,但再低也低不到哪里去,都说宋时轮打仗不行,人家后来在朝鲜战场也证明了自己。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能看出好坏,能分辨出谁是真高人,谁是假把式。淮海战役那样绝顶水平的指挥,征服了所有人。
但是嘴上就难说了。许、王二位大概就有点心服而口不服。
王建安当过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的政委,级别非常高。抗大培训后分到山东工作,一度又回到他敬仰的徐总指挥的下工作,甚至一度传出徐向前将统一指挥山东八路军的消息。
不料好景不长,徐向前中途而还,在山东的一众红四方面军将领又成了没娘的孩子。王建安军政兼政,军事尤长。抗战期间领导和创建鲁中军区,后来军区主力升级为华野八纵,是响当当的头等主力。
这样一位既有资历又有本事的猛将,对仅比自己大一岁、资历不比自己高多少的粟裕,并没有什么交集,也谈不上什么感情,宿北战役时中央突然下令让粟裕负责军事指挥工作,难免有点无法接受。
王建安将军流传于世的传记或个人回忆录基本没有,很难窥知他对粟裕的真实态度。但有一事可约略知道二人的关系。1948年7月豫东战役结束后,王建安突然被调到华北担任徐向前兵团副司令员,看样子准备给病重的徐向前当副手。
此事说来甚是蹊跷,徐向前并没有病到不能理事的地步,徐兵团也有周士第这样能力非常全面的一流高手,派王建安去协助指挥敌我、人地、环境完全陌生的攻城战,于情于理殊不可解。
联系此后突然调回济南前线,以及华野3纵的人事调动,约略可知这是对华野人事关系的一种调理,或者说敲打。极有可能豫东战役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中央欲借打太原缺人这种表面上过得去的借口,把王建安调走,以清除华野内部不和谐的音符。
许世友与粟裕的关系世人皆知,就不多说了。
只讲几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关于胶东的作战方针。七月分兵后许谭二位到胶东去,关于如何应付范汉杰指挥的大规模扫荡作战,饶、许、谭产生了严重分歧,许坚持内线作战,集中兵力打掉敌之一路。这个味道熟悉吗?与粟裕指挥的几场胜仗总的思路是一致的,灭其一路而粉碎攻势。
谭老板在军事上的敏锐度不如许上将,坚持率二七纵在外线作战,搞所谓的内外配合。后来粟裕发来电报指示作战方向,谭老板仍不愿执行,被迫搞成许在内线坚持谭在外线配合。所幸,许上将颇有两下子,基本保住了即墨等老解放区,但胶东老根据地丧失了不少。所以凯申有脸在青岛召开胜利表彰大会,也敢把阙汉骞54军和黄百韬25军调到别的战场。
这是非常罕见地,在军事方针出现分歧争论的时候,粟许站在同一面。以许上将的聪明,他可分得出谁是真高手。
第二,豫东战役配合还是不配合。粟裕想让山东兵团直接支援豫东战场,或者打徐州以牵制国军。许上将为什么不愿意呢?倒不是认为粟司令的要求不对,再投入一个兵团到睢杞,全歼区寿年兵团残余部队不在话下,甚至歼灭黄百韬25军大部也不是不可能。这个形势许上将不会看不出来。
至于为什么不去,兖州城内仍有残敌,济南王耀武的援军蠢蠢欲动,九纵连战后疲惫等等,都是构成不支援睢杞的理由但都不是必要之理由。
揣其情理,华野主力在睢杞已经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攻克省会,歼灭整编师,再打下去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之炭。山东兵团也有自己的事业,兖州城就在口里衔着,突然转兵南下,确实有点得不偿失。
一句话,许世友动力不足。
豫东战役结束后、济南战役结束后,许世友立即主动开溜,一者不愿在前线多生是非,二者也是保住自己最后的傲骨。
我心里虽然认同你,但要我折节卑事,怕是难以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