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赤石渡口

武夷山市赤石暴动烈士陵园肃穆矗立

铭刻着新四军将士

在1942年越狱暴动

奔赴抗日前线的壮烈史诗


▲赤石暴动纪念碑

暴动牺牲的烈士中

似有一名江津籍战士

王仁


▲赤石暴动牺牲的烈士墓

这个战士

是否确实是江津人?

家住何方?

是否还有家人?

17年来,这些问题萦绕在原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庞国翔的心头,时刻不停地催动着他为烈士寻亲的脚步……

烈士寻根

哪怕线索只有一个字

银河寻星,虽难亦往。

一次次长路漫漫地寻找,仅仅因为一个关于烈士的模糊线索。

时针拨回到2008年,时任区委党史研究室任副主任的庞国翔,因宣讲党史故事认识了福建省武夷山市红色故事宣讲员张珍秀。“张珍秀是一个小学教师,为了做好宣讲,对武夷山地方党史和红色故事研究得很深。”

这年秋天,庞国翔收到张珍秀的电子邮件。信中提到,著名的武夷山赤石暴动中牺牲的一个叫王仁的新四军军官,是四川人,其县名好像带一个“津”字……

这个模糊的线索,让庞国翔翻开了赤石暴动那一段英勇而悲壮的历史——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将被俘的新四军抗日将士和爱国人士700余人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施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1942年5月,日寇发动浙赣战役,逼近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决定将上饶集中营向闽北迁移,被囚禁的700多名新四军将士和爱国志士也随之转移。

6月17日,转移途中的新四军部分被俘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秘 密组织的领导下,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赤石镇成功举行了越狱暴动。

赤石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监狱斗争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中共党史和新四军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张珍秀为庞国翔寄来了赤石暴动烈士墓和纪念碑的照片,烈士纪念碑上“王仁”的名字赫然在目。


▲赤石暴动烈士墙 (竖排第二名即王仁)

庞国翔决心找到这名战士。“尽管重庆直辖前江津县属四川省,但四川还有其他县带‘津’字,不确定是不是江津人。”

为了获取更多关于王仁的信息,庞国翔四处奔走。2009年,在张珍秀的帮助下,他联系上了长期研究上饶集中营历史的专家蔡水泉。蔡水泉是上饶市委党史办原副调研员,他编写的《上饶集中营人物名录》于2008年12月出版。

此后,庞国翔与蔡水泉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电话交流,有时通话时长超过一个小时。在这些交流中,蔡水泉不仅寄来了珍贵的资料、图片和书籍,还详细地为庞国翔讲述了赤石暴动的来龙去脉。

拼图生平

牢场婚礼浪漫决绝

根据蔡水泉的调查研究,《上饶集中营人物名录》中清楚地记载着——王仁,又名王世垣、王仍,四川江津人,1918年出生。1938年冬,王仁到延安抗日军政学校学习并加入共产党,结业分配到重庆《新华日报》社任救亡室主任,1940年夏调云岭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任科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被俘,先囚于铅山石塘第二士兵大队,在该队组织了秘密党支部,任书记。后查出新四军干部身份,于6月转囚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17日参加赤石暴动,但因体弱未能跑脱被捕回。6月19日赤石大屠杀中英勇就义。

终于为烈士王仁,寻到了根!


▲部分赤石暴动越狱成功的新四军代表回到赤石镇

更震撼的故事藏在亲历者回忆的细节中——

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后,王仁与包括他女朋友在内的760名被俘新四军,先是被关押在江西铅山,后又被转押到 更为严酷残暴的上饶集中营。王仁的女朋友是新四军宣传员,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还常在行军途中通过打快板的方式鼓舞士气。然而,她的美丽却引来了一个国民党军官的觊觎,该军官放言要娶她,遭到王仁及女友的严厉痛斥。

为了保护女友,也为了鼓舞难友们的士气,难友们决定利用一次放风的机会,为两人举办一场特殊的婚礼。婚礼当天,难友们齐聚一堂,宣布婚礼开始,大家高唱新四军军歌,以水代酒,欢呼庆祝,场面热闹非凡,令敌人恼羞成怒。1942年,当敌人将被捕新四军转运到闽北武夷山的途中,王仁夫妻积极参加赤石暴动越狱,遗憾的是,两人再次被捕。

蔡水泉告知庞国翔,这些关于王仁的资料,均来源于王仁被关押在铅山时期的战友苏辛涛的回忆。解放后,苏辛涛曾任湖南日报副总编,蔡水泉曾多次采访他。

寻亲征程

是对烈士最好的致敬

了解到这些事迹后,庞国翔对王仁的敬意愈发深沉,也更加坚定了他寻找王仁亲人的信念。

当时的江津日报社得知此事后,派出记者深入采访,采写了《共同寻找烈士家人和亲友》一文,于2009年3月10日在《江津日报》和“江津新闻”网上同步发表。同时,《江津日报》连同《重庆商报》的记者进行联合报道。庞国翔也向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份的党史研究室同仁发送了“寻找函”,试图从不同渠道获取关于王仁家人的线索。

2010年,庞国翔工作调动,离开了党史部门,到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任职,但寻找王仁这件事,他始终放在心上,从未遗忘。

2012年初冬的一天,庞国翔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声音嘈杂,听不太清楚。对方称新四军烈士王仁一家原住在江津县城的衙门口街,解放后,其兄长在西南师范学院编辑中小学声乐教材,1952年,王家领到中央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光荣证书”后,举家迁到了宜宾。

就在庞国翔想要进一步询问详细信息时,电话里突然传来“哐”的一声,随后便没了声响。此后,无论庞国翔如何拨打这个电话,都无法接通。“在心中刚刚升起的曙光,立刻熄灭了。”

心有不甘的庞国翔,2015年在《宜宾晚报》发表了一整版纪实文学《江津津安有故事》,主要讲述长江上游之江安与下游之江津的地下党活动,文章发表后,收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赏和来信。受到鼓舞的庞国翔,再次将寻找新四军烈士王仁家人亲人的稿件发给《宜宾晚报》,然而,这一次却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前行不息

找到更多穿越时空的回响

尽管寻找王仁亲人还没有结果,但庞国翔在寻找路上,却找到了更多跨越时空的壮烈故事。

新四军军官王东平,作为赤石暴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江津人。

在《上饶集中营人物名录》中,对王东平也有记载:四川省江津县人,1914年出生。黄埔军校毕业。1938年初,跟随黄诚参加新四军,1941年1月皖南事变被俘入狱。1942年6月17日赤石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任军事指挥发令暴动。建国后任过湖北恩施专署化工科长、恩施地区硫磺矿矿长。2000年12月1日病逝于湖北建始县。

蔡水泉还提供了王东平儿子的电话。通过联系,庞国翔得知王东平是江津县双福乡人。随后,庞国翔成功找到了王东平的妹妹及妹夫。不久后,夫妇俩带着许多王东平写给他们的信件以及证书,来到了庞国翔的办公室。

原来,王仁与王东平都是江津人,都投身于新四军,都是上饶集中营的难友,都参加了赤石暴动,只是命运的轨迹却截然不同,一个英勇牺牲,一个成功越狱。

2018年,庞国翔已经在区文联工作两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培训期间,他在“复旦英烈墙”上看到了一位江津籍英烈邹泽沛的介绍,介绍文字极少,甚至没有镇乡村居及住址等详细信息。但在区政协的大力帮助下,庞国翔成功开展了寻找英烈邹泽沛家人的工作。

时至今年清明,庞国翔已然退休两年,仍难释怀:“或许王仁的亲人永远无法找到,但每一次寻找都在唤醒被尘封的信仰。”从牢场婚礼的浪漫决绝,到赤石暴动的血色黎明,烈士们以生命诠释了何为“向死而生”。

这场跨越17年的追寻,已不仅是考证一个名字,而是为时代留存一份“何以伟大”的注脚。正如庞国翔所言:“他们的故事,终将在山河间永远传唱。”

感谢庞国翔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如有王仁烈士亲属线索

敬请发送至邮箱

1070620200@qq.com

致敬最可爱的人!

一起帮烈士寻亲!

记者:刘星欣 吕 晓

编辑:胡苓莉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