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江西钢厂党委书记韩海清
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的钢铁情怀
忆父亲韩海清从事江西钢厂建设点滴
韩小洪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清明时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再次翻看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于1990年出版发行的《江钢之路》,这本书以史实详细记载了当年江西钢厂的发展史——一部充分发动和依靠工人阶级,坚持走技术改造、挖潜革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勤俭办厂的光辉历程。特别是书中“丹心耿耿 宽而得众—韩海清在江钢”这一章节,对父亲作为首任厂党委书记12年来,对该厂的创建、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奠基性贡献,也做了很翔实的描述。
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国难当头时他只身离家干革命,解放后他舍家忘我干工作。从小到大,父亲给予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只要是党的号召祖国需要,永远无条件服从组织调动。他用自己对党的真挚热爱和坚定信念,书写了属于他的一段人生故事。
1939年,父亲正值热血青年,面对大好河山遭受日寇铁蹄蹂躏,他毅然参加了家乡的抗日队伍,成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一名新四军战士,并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父亲随新四军三师独立旅一团(任教导员),一路北上收复内蒙古库伦旗,并先后担任区长、旗长。
全国解放后,百废待兴,地方急需大批干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父亲所在部队结束戎马生涯整体转业地方,父亲随进关第六大队二中队南下来到南昌,先后担任江西省支前司令部运输科长、江西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民众工作经验。1954年6月父亲服从组织派遣,举家搬到赣南盘古山钨矿担任矿长。在我童年的模糊记忆中,盘古山钨矿就是建在群山覆盖的原始森林中。那个年代没有自来水,阿姨每次都是带着我们小孩到靠近深山老林的小溪流里洗衣服。那个年代山里还常有野狼出没,一到天黑阿姨就不准我们出门。
1956年8月,父亲调到设在赣州的中南钨矿局工作。1958年,父亲担任江西省委钢铁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第二年,父亲调任萍乡钢铁厂厂长、书记,与一批从战场转业的老红军、老革命、钢铁专家一道,为了振兴江西钢铁事业,没日没夜整天泡在厂子里革命加拼命。在我的孩提记忆中,只要见到他,肯定是在与叔叔伯伯们研讨工作。父亲在任期间,萍乡钢铁厂荣获了冶金部颁发的“全国红旗厂”光荣称号。1964年,组织上又调派父亲去南昌钢铁厂搞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担任社教工作队队长。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政治时期,中国经济史上也经历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开展了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即 “大小三线”)建设。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苏交恶以及美帝频繁窜扰我国台海挑唆蒋介石“反攻”大陆,“三线”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
韩海清在江西钢厂参加劳动
1964年,华东局遵照中央和毛主席有关“三线”建设的一系列指示,为了确保福建前线军事装备供给,决定在江西建设一个生产常规武器的“小三线”基地,其中包括一座以提供军工原材料为主的特殊钢厂。江西钢厂选址遵循中央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几经选择,初步选定隐蔽、交通、水源等条件更佳的赣中丘陵山区新余良山。
1964年10月、1965年5月,李富春副总理两次亲临江西,并到新余实地了解、考察选址情况,最后亲自拍板,确定将钢厂建在距新余县城40余公里的良山镇一带的深山老林里,命名为“江西钢厂”,对外代号为南昌810信箱。
经时任分管工业的省委副书记白栋材亲自点将,1965年7月3日经中共宜春地委下调令,父亲调任江西钢厂党委书记。他不讲任何条件,再一次服从组织安排举家搬迁,来到良山,开始又一次艰辛的创业之路。
父亲来到江钢,即刻投入高涨的基本建设大热潮之中,全国各地近20个单位的支援大军会战在良山。身为工地党委书记的父亲,大胆提出了“三年计划确保两年完成,力争一年半完成”的建厂方针。他与其他负责人一道,不畏艰苦,不辞辛劳,头顶青天,脚踏草地,和工人、民工们一起流大汗,创大业,争分夺秒建设江钢。
虽有从事冶金事业10年的业务基础,但父亲对于生产特钢还是有些新鲜。为了实现1966年5月1日以前炼出钢水的目标,把江西钢厂办成拥有先进水平的企业,他刻苦地学习和钻研有关特钢的各种业务知识,虚心向各类怀有专长的人才学习。不出两三年,已经掌握了特钢生产的各种工艺要求、工序流程以及许多具体的操作技术,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内行。
父亲做人向来严于律己、苦干在前、襟怀坦荡、忍辱负重。在江钢的生产大发展中,父亲不仅仅是起了决策者和指挥员的作用,而且始终身先士卒干在一线,为江钢生产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经针对厂里的生产条件提出过:“有条件就机械化,没条件就两手化。”但他的“两手化”不是只“化”别人,他自己也亲手卸废钢、修马路;常常下车间,炉前炉后,见啥干啥。
1966年底,“文革”的浪潮冲击着江钢,父亲首当其冲,被作为厂里“头号走资派”揪上台去挨批挨斗。尽管他思想上有些紧张,但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定的情绪。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不会把自己打出来的江山毁于一旦。他始终抱守一条:亲身参加生产,领导群众生产。
在动乱的局势中,有些工人要回上海去闹工资、闹待遇,有些工人则要回上海去过春节,停产的恶剧即将在江钢上演。父亲心急如焚,为了不让江钢停产,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顾不得自己是“靠边站”的“头号走资派”,也顾不得自己已经是年近50的老资历革命者,与其他厂领导一起赶到车站,苦口婆心、百般恳求,劝阻说服工人们分期分批返回上海,留下一部分人在厂里坚持生产。
“文革”十年江钢人始终坚持边基建、边投产不动摇,终于在筹建阶段即实现了在1966年五一节前夕练出第一炉钢水的奋斗目标,8月生产出军用弹芯钢丝,1969年上马75吨冷拔机,1973年实现炼钢氧气化、优质化、高产化,1974年为提高炼钢工艺而安装3350m/H制氧机,1975至1976年上马的线材生产等项目,无不渗透着父亲的心血和汗水。
父亲丹心赤胆,脑子里想的是工作,心里装的是工人师傅。江西的7至9月份酷暑高温,车间工人非常辛苦,父亲会亲自督促有时还和行政、后勤干部一道,将湿毛巾、冰棍、雪糕送到高炉、车间生产一线工人的手上,这在当年冶金系统也是少有的现象。他还时常转到工人宿舍去查看,一旦发现有谁的铺盖凌乱、床垫潮湿,他就会帮着整理、摊晒。
父亲在江钢的12年里,从未到新余城里去和家人共度春节,都是与奋战在生产一线最艰苦岗位的高炉、车间工人一块过,带上自己买的好烟散给大家抽,带领工人坚持加班加点生产,修整道路,过“革命化”的春节。因为我们家人没有随父亲住在江钢,所以他也得上食堂买饭菜,天天都和工人们一样,拿着碗筷按号排队,没有半点特殊化。正是由于父亲这种与工人打成一片的共情胸怀,才能深得全厂干部和工人的拥护。
上世纪70年代初江钢研制飞机空速管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809钢管车间主任秦林森,一次出差到沈阳飞机制造厂访问客户得知,我们国家自己无法生产战斗机空速管,那时是靠前苏联供应的。因中苏交恶断供我空速管,致使已生产的战斗机无法试飞,直接影响后续已订的数百架战斗机生产、交付。秦林森勇挑重担,主动申领了试制任务,回厂后即向父亲作了汇报。
江西钢厂25号液压式电炉试产
父亲深知此事关乎国家安全利益,他大力肯定支持秦林森勇挑重担的精神,即刻决定成立空速管“三结合”攻关小组,组织各车间的技术专家,全力支援809钢管车间攻关,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夜以继日研发试制。终于在1972年秋,研发出歼6飞机使用的高质量空速管,填补了我国军航工业的一项空白。装配了我国自己的空速管的战斗机重返蓝天,一时轰动了冶金部,1978年,江西钢厂自行研发的航空空速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又获冶金部优质产品奖,被誉为“山沟里飞出金凤凰”。从此,江钢的军工品牌正式命名为“山凤牌”。上世纪70年代江钢还生产过65锰高强度扁钢丝,是运载火箭与发射卫星的捆绑材料,并第一批为国家援外项目坦赞铁路提供了钢轨等,在我国的“三线”军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父亲曾经这样说过:“我在江钢有四点体会:要经得起群众的辩论;要经得起组织的考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顶得住一时的压力。”这三个“经得起”和一个“顶得住”,正是父亲严格要求自己的准则。
凡是与父亲在一起工作过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同志从来不发脾气,不骂人,不整人,不害人,不摆架子,不占便宜,不图享受,不搞两面手法,不固执己见。”作为江西省委派来江钢的主要领导干部,父亲特别注意对来自上海的干部做好团结工作。在重要岗位上,大量使用、提拔他们,这对稳定江钢的局势贡献很大。
父亲在工作和生活中从不苛求别人、宽谅自己。不论是谁有了缺点和错误,他一律都是耐心说服教育。领导班子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性格和修养也各有差异,有时难免发生抵牾。但是父亲坚持从自己做起,凡事讲究民主,尊重他人,有了分歧,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带领大家作自我批评。同志间有了摩擦,他就分头去做工作,使大家消除误解。
父亲在江钢工作了12年(1965年至1977年),凭借上海老工业基地提供的先进技术设备、优秀的专家人才和朴实奉献的老区人民的大力合作支援,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为江西摘掉了“缺钢少铁”的帽子,被冶金部列入“大庆式企业”,荣获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
1977年6月,父亲再次接到新的工作调令,离开江钢先后担任宜春地委副书记兼行署专员、宜春地区人大联络处主任直至离休。
父亲离休后于1989年从宜春异地安置到了南昌,住在北京西路省冶金厅大院里,我的小家离此不远,时常回家与爸妈尽享小时候缺失的那份承欢膝下的幸福。
卸去工作重任赋闲在家的老父亲,时常像个老小孩一样,整日乐呵呵的,祥和、幽默、风趣,是我们家的擎天柱、开心果,无论在宜春还是南昌,他的老战友、老同事,还有不少出自于江钢的省市、厅局领导都会经常来串门,一块品茗、聊天、下棋,到了饭点父亲依老习惯都要延留客人吃个便饭。串门的朋友中,更有不少是江钢的老部下、老工人,家中常常是欢声笑语满溢。
我过去一直不理解父亲离开江钢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好的人缘?这次从《江钢之路》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它打开了父亲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也让我对父亲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我不禁联想起的有一年中秋节,我正在宜春家里休假,就见到过江钢的一个老工人端着一盒自制的蛋糕,从新余乘火车中午赶到宜春家中,说只是为了感激和见见韩书记。父亲并不熟悉他,见面寒暄后一定要留他吃饭,还要给他蛋糕钱,老工人执意不肯,放下他用心制作的糕点便告辞了。一个数万人的钢厂一把手,需要具备怎样的人格魅力,能让一个素昧平生的普通工人,在父亲离开江钢多年后,仍能发自内心感激之情去看望他,这种恒久不变朴实的干群关系几乎让我泪目,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有一次偶尔与单位一位曾在江钢工作过的保安聊天,他得知我是江钢韩书记的女儿时,便饶有兴致地说起,韩书记在厂里经常到车间检查工作与我们工人聊天嘘寒问暖,当年在江钢工作时抽过的最好的烟,就是有一年过年韩书记到车间里给他们发的。
今天当我们尽享祖国的安宁祥和与繁荣富强,切不可忘记老一辈共产党人和当年的三线建设者们。正是他们——新中国第一代拓荒人,抱守坚定的信仰,胸怀对党的忠诚,肩负对国家的责任,只要党和国家需要,不讲任何个人条件,毫不犹豫放弃城市优越生活,为“大家”舍“小家”,到条件艰苦的深山老林里,没日没夜地革命加拼命,拼搏奉献建功立业。他们用壮丽年华铺垫的创业之路,用无私胸怀铸就的共和国辉煌,我们定当永远铭记,让艰苦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激励后继者接续奋斗!(2025年3月31日)(本文经征得韩小洪同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