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时期的尾声,国内局势依然处于比较微妙的状态,很多和政治人物有关的活动都容易被上纲上线,因此不能轻易参加。一旦参加错活动,有可能被认定站错队,产生一些比较复杂且难以解决的后果。

1975年初,老革命家李富春因病去世。考虑他为新中国立下了很多功劳,中央决定特地为他举行了追悼会,邓小平代表中央亲自致悼词。

然而有一个细节却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那就是李富春唯一的女儿却没有为父亲送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之所以没有来,是因为母亲蔡畅不让她来——即便是聂荣臻出面劝说,蔡畅都没允许。

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事情还要从蔡畅和李富春的人生经历说起。

蔡畅的老家是湖南双峰县。她出生在世纪之交的1900年,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母亲特别关爱她。蔡家虽然不是富贵家庭,但生活状况还可以,基本上过得去,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畅的母亲葛健豪是一位女中豪杰,是我国早期的女权活动先驱,人称“潇湘三女杰”之一,是著名烈士秋瑾的好朋友。



在母亲的影响下,蔡畅从小树立了用知识拯救国家的理想,而且受到葛健豪影响的不只是女儿蔡畅,还有蔡畅的二哥蔡林蒸和三哥蔡和森,其中蔡和森是毛主席的好朋友,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结合这些情况来看,蔡畅的人生也注定不会平凡,因为她周围的人就不是普通人。

蔡畅15岁的时候,思想非常封建的父亲想将她许配给地主做姨太太。对此,蔡畅坚决反对,在母亲的支持下,她果断离家出走,用行动向旧社会第一次喊了不!

到了1919年,她的命运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年的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很多年轻人开始走出国门,去其他国家寻求救国之道,蔡畅也踏上了留学法国的路。

在法国期间,她深入学习了马克思著作,在四年后的1923年,蔡畅决定入党,成为早期党员之一。而且在留学期间,她还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和聂荣臻等人,结下了革命友谊。

但有一个人他们不仅成为了好友,之后还成为了眷侣,这个人就是李富春。

当时李富春也在法国留学,在法国期间,李富春经常深入社会底层,了解法国社会的工人运动。



在法国期间,李富春和蔡畅在留学生组织的座谈会上偶然相遇,之后多次参加了一些交流动作,久而久之两人产生了一些情愫,但两人都没有说。

后来蔡畅的母亲葛健豪到法国问起留学生活的时候,看出了一些端倪,于是刻意观察了一下李富春,发现他是一位有志青年后撮合两人多见面,多沟通。

就这样,1923年两人在法国巴黎结婚。



婚后两人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回国后,革命工作非常忙碌,夫妻俩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还要忙于各项革命宣传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女儿降生,两人讨论了大半天,决定取名李特特。

之后两人一边干革命,一边想办法照顾孩子,这期间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经历了很多次危险的考验,他们等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夫妻俩比很多烈士要幸运。

建国后,李富春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成为了经济领域的一员干将,蔡畅则长期担任全国妇联主席,为妇女权益而努力。

两人在不同的战线上都在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而且两人生活都非常简朴,拒绝了组织给他们安排的吉普车。

到了1974年,蔡畅还遵照李富春的想法,将多年积攒的10万元上交给党组织。



然而因为两人一门心思干工作,忽略了家庭,尤其是女儿长大后,两人对女儿关心确实减少了太多,所以母女俩开始聚少离多,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沟通少了,所以人和人之间也就有了一些误会。

等到蔡畅退居二线,有时间陪伴女儿李特特的时候,两人还都有点不太习惯。

更糟糕的是,1975年父亲李富春病逝,给两人带来了很大打击。



由于当时国内形势十分复杂,尽管蔡畅也很想女儿参加追悼会,但她理性分析了局面,认为存在政治风险。于是不让女儿李特特参加。

对此,李特特十分不理解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无奈之下,李特特找到聂荣臻,希望聂荣臻劝说母亲。聂荣臻对此也十分不理解,于是同蔡畅沟通,但依然劝说无效。于是就出现了李特特没有参加父亲李富春追悼会这一幕。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之深。

直到多年后,经历了一些风雨后的李特特这才意识到母亲的决定其实是对的,可以让自己避免很多危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