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兵团中,司令员的位置很重要,队伍若要展开军事斗争,首先发号施令的肯定是司令员。

而后政委主要展开政治工作,一般来说,军事方面可能会被放在首位,日后更是司令员的名声大振,成就要更大一些。

只是华北野战军第19兵团,这支部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名气都很大,还出现一些特殊现象。



那就是1955年授衔仪式,担任司令员的杨得志被授予上将,而政委却是大将。后来就连担任参谋长的耿飚,都要比杨得志的成就更高?这应该从何说起?



罗瑞卿和杨得志

杨罗耿兵团,担任政委的是罗瑞卿。罗瑞卿大将一经提及,似乎这一现象也就没有那么特殊了。

而且我们常说司令员和政委互为搭档,只是在展开革命斗争时,一个主管军事,一个展开的是政治工作罢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算是平级,但战火纷飞的年代,显然司令员的功绩更能够被看到。



不过在杨得志将军这里,他还得叫罗瑞卿一声老首长呢。而这就不得不提罗瑞卿的老资历了。

罗瑞卿生于1906年,而杨得志是1911年生人,年龄上罗瑞卿要大上他五六岁,对于生活的阅历当然也要多一些。



众所周知,罗瑞卿考入过黄埔军校,而且从小开始读书,有文化,有本事,可以说文武双全,自然是我军迫切需要的将才。

所以在红军时期,他的能力就得到充分展现,被委以重任,并担任了团级的干部。



而杨得志将军,他的出身贫苦,没有上过几天学,但不可否认他在打仗上的本事,虽然起点要比罗瑞卿低一些,但也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都是1928年加入的我党,而且还都曾是红四军第11师一员。



要知道这支队伍是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等人一同创建起来的,在我军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

而这时罗瑞卿已经与毛主席碰面,虽然没有多熟,但他已经在我军部队担任要职,是红四军的前委书记。后来跟随部队脚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战斗,而后他是第11师政委。



可见早在红军时期,罗瑞卿的能力就被看到,并放心让他担任要职。

而这时的杨得志,还只是一名警卫排长,也可以说他还是罗瑞卿手下一员。



如此,罗瑞卿和杨得志在红军时期的职位高低显而易见,那么此后无论杨得志在我军的职位如何变化,他对于罗瑞卿可以说都本着尊重的态度。

而真正缩小两人之间职位差距的,还得是在反“围剿”斗争期间。



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罗瑞卿将军同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当然枪林弹雨的环境下,他也难免负伤。

一颗子弹袭来,直冲冲地就冲着罗瑞卿的脸颊去了,最后被击穿,他便不得不接受治疗。



这一阶段,罗瑞卿只得尽可能的养好自己的身体,而这时杨得志依旧冲锋在前线,并立下战功。

相应的英勇作战的杨得志被组织上看到,他的职位也便逐步提高,后来担任团级将领,直到长征后,他已经在队伍中担任师长一职。



杨得志将军是一步步走来的,虽说此前与罗瑞卿的职位相差很大,但随着他屡立战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到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已经是晋察冀军区1纵司令员。

而这时罗瑞卿也来到了军区展开解放工作,作为军区副政委,职位上显然还是他更胜一筹。



不过到1947年,也就是我们说到的在杨罗耿兵团,他们已经开始配合战斗。

杨得志将军在军事斗争上经验丰富,而罗瑞卿在政治工作上的能力可见毋庸置疑。

他们俩无疑强强联手,率领部队为我军解放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如此看来,他们的军衔有所差别也就说得通了。



耿飚和杨得志

然后是参谋长耿飚,他在我军也是鼎鼎大名。

他生于1909年,要比杨得志将军还要大上一些。巧的是他也是1928年加入我党,成为红军一员后,一样冲锋陷阵,更是我军骁勇善战的一员。



耿飚在我军部队大多展开参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是385旅的参谋长,解放战争开始后,也在晋察冀野战军担任参谋。

参与多场大仗、硬仗,他在战场上的能力也不容小觑。

只是新中国成立后,耿飚根据组织上的工作调动,离开了解放军部队,随之展开的是外交工作。



要知道这一工作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是重中之重,虽然我党还有所欠缺,但耿飚等我党外交工作者,将铆足劲儿,尽快投入全新的工作领域。

如此一来,因为耿飚已经离开部队,也便错过了授衔。不过有人认为,按照他的功绩和资历,也理应是我军上将。



1981年,他甚至接过徐帅的重任,担任国防部长。而这时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谁的职位更高便显而易见。

不过在杨罗耿三位那里,职位恐怕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要职上如何做,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什么。



而杨得志作为“三杨”之一,他是我军著名将领,在解放战争中,为解放大西北等做出巨大贡献。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出入战场,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威名,而且他还曾担任志愿军司令员,指挥志愿军与装备、兵力等都占据上风的美军部队作战,因此他的战功不可被磨灭。



尽管国家进入和平时期,我国边境地区依旧威胁很大。中越战争开始后,他是重要的西线解放军指挥官,战功卓著,而他坚定的革命斗争精神也始终未变。



罗瑞卿的重要性

说回罗瑞卿,只要提及革命战场上的政治工作,他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位将领。

1936年,他担任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长,后来是抗日军政大学的,还兼任了副校长。



过去的那个年代,我军战士多农民出身,能识字、读过书的战士屈指可数,而战场上不只需要敢打敢拼的战士,也需要他们用有效的作战战术去灵活应战。

这时罗瑞卿将军将抗大的工作任务重视起来,终是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



随后各地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也是用人之时,将这些优秀的人才委派,自然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贡献力量。

后来罗瑞卿还着手了书籍编写工作,在毛主席的指导下,他的出色才华继续发挥,还将我军政治工作经验进行总结,自然对我军建设的影响更深了一步。



还有在1939年,他带领着数千名教学员工,朝着华北敌后进军,只为这里的抗日根据地办学工作助力。要知道这一路上战火重重,而且还要穿过敌军的重重封锁,经历千难万险,他们的目标依旧明确。



后来在八路军部队,他担任重要的政治部主任,继续在他擅长的领域,总结我军在抗日游击战争等方面的经验。当然他也参与到多场战斗中,为抗战的胜利,我国的解放做出贡献。

在毛主席那里,只要罗瑞卿在,就让人放心和安心。如此,他在我军重要性明了,大将自然是应该的。



结语

我们常说杨罗耿兵团三巨头,他们三位都是我军史上鼎鼎大名的三位重要将领,功绩突出,能力也毋庸置疑,更是我党放心的三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