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的第一次授衔,故事还是非常多的。这里面开国上将有57位,他们中都是革命年代战功赫赫的猛将。其实这其中有几位的资历非常资深,甚至有人说他们都是大将的资历。那么他们都是谁,为何资历老,却最终仅被授予上将?
第一位是周纯全
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还不是太清楚,即便在上将中,他也是有些默默无闻。但不得不说,他的资历那是相当资深的。
周纯全来自著名的将军县,他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1923年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到了1926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时间上看,他参加革命的时间在上将里面也是非常早的。
1927年,他参加了黄麻起义,此后主要在地方工作,担任过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也参与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和组织指挥地方武装参加反围剿战役。
在军中,他担任过红四军的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以及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长征期间,曾被增补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从这个资历来看,恐怕同样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大将代表王树声都要略逊一筹。
但是,从抗战开始,他有些高开低走。整个抗战期间,他主要是在敌后办学,这对他影响很大。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他虽然去了东北,但同样是做地方工作以及后勤工作,也担任过四野后勤部第一部长。
周纯全曾在大将的候选名单当中,毕竟早期的资历在那摆着。然而他后来的战功并不突出,这对他进入大将行列影响非常大。毕竟,就算在红军时期,他也主要是负责政治工作,因此在与王树声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对他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的是他在红四方面军时期曾经有过重大过失。当时他坚定地支持张国焘,在“肃反”这条路上犯了不少错。
第二位是萧克
萧克的资历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非常资深的。他担任过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贺老总的副手。在抗战早期,他还是120师的副师长,这一点他甚至比王树声更加厉害。
只不过他在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期间,进展的并不顺利,之后,他开始在聂荣臻领导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他主要精力放在了军事教育上,参与创办了华北军政大学。1949年5月,四野急需干部,于是他被调往四野担任第一参谋长,并参与指挥部队南下。
之所以萧克被授予上将,还是因为他在红军时期站队出了问题,当年在张国焘的问题上,萧克没有明确指出来对方的错误,而且,他受到其影响,一度产生过心理动摇。
第三位是周士第
周士第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和徐向前以及陈赓都是同期的。他早年间是叶挺的部下,参与组建了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也参加了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的时候,周士第可是师长,而这个时候陈赓还仅为营长,粟裕也才是班长。
只不过在南下途中,周士第离开了队伍,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他回到部队后,中央对他很重用。他不仅参加了长征,还担任过红15军团参谋长以及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
抗战期间,他在贺老总麾下,担任参谋长。独自带兵的机会并不多。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是徐向前副手。后在徐帅离开后,周士第任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其实,他资历的确非常老,只是早期的离队经历让他受到了影响。
第四位是张宗逊
张宗逊也是一位老革命了,他是黄埔第五期的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后来,参加了秋收起义,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在红军时期他曾是红12军军长。客观说,军长在红军时期资历就算不错了,可别说上将了,就是在中将里头也有曾经担任过军长的,并不算太高。
他在抗战初期是六大旅长之一,这个级别可是不低了。而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过纵队司令员,回来更是担任了西野以及一野的副司令员,作为彭老总的副手,这个级别跟粟裕也不相上下。建国后,在彭老总带兵参加抗美援朝后,张宗逊还代理西北军区司令员职务。
其实张宗逊当初也在大将的候选名单之列,但最终落选。至于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毛主席对张宗逊有一句评价:“该厉害时不厉害。”主要说的是他集宁战役期间的失利,但授衔是综合评定,因为一场战役的失利,不足以如此对待他。关键在于他长期担任的是军中的副手,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并不多,这对他影响非常大。
但他还是被授予上将,这也是对他的肯定,而且他建国后也非常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