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6年仲夏,重庆和平协议即将被撕破,全面内战的阴云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蔓延。
然而此时局势最危险的却是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原军区,在辽阔的中原大地,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对我军形成严密包围。
5万多中原军区将士被迫困守在不足200里的狭小防御区,中原军区将以鄂豫边一隅之地面对国民党30万重兵的四面围堵。
战火即将从中原军区燃起,然而谁都没想到在接下来的突围作战中,五万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却损兵折将。
除五千皮旅保持建制冲破包围圈外,其他几路主力部队几乎都被彻底打碎了建制,最终突围成功兵力兵力不过四万,损失兵力将军30%。
作为全面内战的第一战,为何中原军区损失如此惨重,几乎堪称解放战争之最?其实原因主要有两点,领导层的分歧和避战的思想。
02
1945年10月,王震率领八路军359旅、王树声率领河南军区、李先念率领新四军5师正式会合组成了中原军区。
然而三股力量的汇聚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以谁为主,谁是总指挥?虽然我军比较团结但是山头问题始终无可避免。
典型代表就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
合并后山野诸将几乎人人都不服粟裕,后来还闹出了许多问题。华野7月分兵时仍然是按照早年新四军、八路军进行了分兵。
再比如当年的红军诸多方面军会合,其实也有山头,因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都是各方面军自己组成的,无法打散重组。
两支部队组成都如此困难了,更不要说此时的中原军区部队所属来自于三支不同的部队。
王震带领的是八路军主力部队120师的一个旅,红军时期是红二方面军的队伍;
李先念带领的是新四军第5师,早年是豫鄂挺进纵队,再早期则是豫鄂独立游击队和留守红军。
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最早则是来自于晋冀鲁豫,也就是129师,曾经的红四方面军。
这样三支部队混编在一起,就注定从上到下都矛盾重重。
李先念是名义上的中原军区最高领导人,但王树声却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是身经百战的老将,
李先念在红军时期还是王树声的下属,他又怎么指挥得动自己这位老上司;王震在红军时期同样是红六军团得军团级领导。
二王一个军团级、一个方面军级领导,地位和资历都比李先念高,导致部队间的协调十分困难,领导层在对突围一事上始终达不成共识。
关于如何突围一事其实中原军区讨论了几个月了。
王树声提议采取分散游击的方式,以小股部队分散在敌后打游击牵制敌人;王震则建议就地坚守,伺机打击敌人。
李先念则主张向东突围,因为向东突围就可以与山东和华中军区靠拢,靠近新四军主力部队能互相照应。
毛主席数次发电劝谏中原军区坚决突围,然而中原军区却因为部队内部的分歧不断,最终陷入困局。
虽然毛主席果断下令以李先念为中原军区司令,郑位三为政委希望以此来统一中原军区,但实际执行过程仍然矛盾重重。
李先念认为保存兵力至关重要,尽可能避免与敌人发生大规模冲突,郑位三则提出了可以集中力量可以与敌人形成对抗,然后伺机突围。
这种冲突和矛盾导致中原军区的突围计划始终无法确定,每一种方案都要讨论几天,突围计划被一再推迟。
此时的国民党军团却在一步步向中原军区逼近,包围圈越发紧密,中原军区的活动区域越来越小。
03
6月20日中原军区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中原局向中央电报建议部队向西突围,穿越敌军防线向陕南方向前进。
6月23日中央给出批复,同意中原军区得突围方向,目标定于陕甘宁边区,同时中央明确指出突围的核心在于保存力量
“生存为重,胜利为先,抓紧突围,灵活应对。”
中原军区决定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用皮旅伪装成大部队向东突围,同时又用独二旅伪装成掩护大部队(皮旅)的小部队。
向西突围的主力部队则分成北路军和南路军分两路突围,这一策略一开始是成功的,南路军和北路军都成功突围了。
然而或许是中央的命令,或许是北路军和南路军将领将敌我差距看得太大,因此都采取了敌进我就退策略,尽量避免战斗。
整个突围过程中我军不断运用分散、隐蔽的战术,避免与敌军形成正面对抗,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然而这也导致敌军的疯狂追击,敌军人数远比我军更高,兵力越是分散就越是给了敌军追击的机会。
其实长征时期中央红军后期的策略就很出色,不仅要分散突围,更要抓住机会集中兵力打掉敌人的一路追兵,这样就会让其他追兵降低追击速度。
但是北路军和南路军似乎都以突围和保存实力为第一要旨,一旦接敌绝不久战立即撤退,敌人追击就分散突围。
久而久之,我军的兵力越发分散,部队士气越发低落,战士们就更加不敢打了,部队损失也在逃亡中不断加剧。
04
到7月中旬,北路军顺利抵达陕南和当地的游击队汇合;南路军成功突进房县与江汉部队会师,然而整个中原军区减员达到了五分之二。
随后中央命令南路军和北军分别在陕南和鄂西北迅建立游击根据地,展开敌后的抗争,牵制敌军力量。
但是因为长期的突围,战士们长时间饥饿和千里奔袭导致部队战斗力始终没能恢复,在突围时采取的避战策略也使得敌人愈发嚣张。
李先念后来总结道:“我们虽然成功突破了包围圈,可就是没能展现出惊人的气势,敌人依然没见到丝毫畏惧。”
王树声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了我方不敢硬战、避战等错误原则:
由于我们未能及时掌握避敌击我之战术原则....不敢硬战、决战。我单纯跑反、避战等偏向与错误,致遭受了重大损失.....连伤亡、掉队、非战斗减员,约占30%。
这也导致后来的游击战和反击战很难打,鄂陕和鄂西北根据地两块游击根据地没能坚持多久就不得不撤销了。
1946年底李先念从鄂陕根据地返回陕甘宁,1947年2月鄂西北军区也撤销了,王树声等人分散突围。
不过即使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三十万国民党军的包围下,中原军区的突围行动仍然可以算作是成功。
从全国大局来看,中原军区搅动了中原局势,吸引了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的注意力,为全国其他根据地争取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