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驻守在甘肃东部平凉县城的国民党军正抓紧时间备战,城内已是人心惶惶。听闻一支红军正翻越六盘山,向平凉这边逼近。而这支红军队伍,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老虎”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



负责防守平凉一带的国军是马鸿宾的35师。虽说马家军骑兵作战凶悍无比,但红军的到来还是让马鸿宾不敢掉以轻心。

马鸿宾立即调兵遣将,向平凉一带增援,企图截击红25军,而他本人也准备动身去平凉亲自坐镇指挥。

红25军行军至平凉以西的瓦亭附近,突然遭遇马家军袭击。105旅副旅长马应图奉马鸿宾的命令,率两个步兵营赶来堵截红军。双方立马交火,红军沉着应战,不多时马应图部即陷入混乱。突然,一股马家军骑兵冲入战场,是骑一营副营长卡得云率骑兵赶来助战。红军不欲与马家军纠缠,仅以少数兵力在后牵制,主力仍继续东进。

马家军一直尾随红25军,到达平凉以西的三关口。红军以一部守住关口,掩护主力部队休息。马应图和卡得云奉命增援平凉,必须经过三关口,而红军正挡在他们通往平凉的路上。

马应图命令手下的两个营长率部队冲过去,但是这两个营长在刚才的瓦亭战斗中被红军吓破了胆,纷纷推辞不敢上前。马应图正要发火,骑一营副营长卡得云主动请缨,愿率部冲锋,马应图听闻大喜。

第二天天刚亮,卡得云即率骑兵一营,朝红军把守的三关口阵地猛冲过去。卡得云原本准备与红军拼杀一场,没想到红军只是稍微打了一下,便退到山上,并无意与卡得云交锋。不费吹灰之力竟闯关成功,卡得云认为自己纯属侥幸,随后他率部抵达平凉县城。

此时,马鸿宾正在平凉县城慌忙备战。卡得云率骑兵一营增援而来,马鸿宾见之大喜。马师长赶紧向卡得云询问与红军作战的情况。卡得云说瓦亭战斗中,骑兵营被红军俘虏了几个人,这几个人随后就被放了回来。据俘虏说,红军都是未成年的娃娃,个个长得干瘦干瘦的。马师长听完,内心的紧张情绪顿时得到了缓解,都说徐海东的红军有多么厉害,这么看来,也不过如此嘛!

卡得云率骑兵营顺利闯关,使马鸿宾信心倍增,认为红军不过是一群娃娃兵,又经历长途跋涉,吃不饱穿不暖,又瘦又小。马家军则是兵强马壮,红军定当不堪一击。

徐海东的红军并没有进攻平凉县城,而是绕过城北,向泾川县方向而去。在判定红军战斗力不强后,马鸿宾决定继续追堵红军,打赢了还能立功受赏,蒋委员长承诺抓住徐海东者赏十万大洋。



马鸿宾又急忙指挥部队直奔泾川县,他自己则带着二十几个随从人员,在后面跟进。马师长带人坐着大卡车,行至平凉以东的马莲铺附近一个村庄。忽然听到前方枪声大作,是马应图率三个步兵营与红军后卫部队交上了火。

此时天降大雨,又遭遇马部袭击,红军官兵丝毫没有畏惧,作战愈发勇猛。红军抢占了附近高地,以机枪火力压制住马家军,继而吹响了冲锋号。伴随着瓢泼的大雨声,手榴弹爆炸声,红军战士们的喊杀之声不绝于耳,朝着马家军阵地猛扑过来。马应图的部队顿时阵脚大乱,三个营的官兵四下溃散,各自狼狈逃命。

马鸿宾这时还以为是马家军把红军打垮了,急忙带人上前察看。倾盆大雨中,马鸿宾隐约看到有人在朝他这个方向开枪。马师长以为是自己人,让手下叫喊别打了!待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红军,已经冲到跟前来了!马鸿宾顿时慌了神,忙命左右随从开枪掩护,自己带着几个人匆忙躲进附近一个小院里。

红军追至小院,隔着院墙朝里扔手榴弹。马鸿宾眼见身边的随从都跑得没了踪影,想到自己就要被红军俘虏,心中万念俱灰。幸亏卡得云率骑兵营及时赶到,与红军形成对峙,马师长得以脱险。双方激战至半夜,红军才撤走。马鸿宾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瑟瑟发抖,此时仍旧心有余悸,命令部队在野外宿营,不敢进村休息,害怕红军来搞偷袭。

由于连日大雨,红25军南渡泾河后,河水暴涨,再渡河回去已是不可能了。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等人研究决定,向南翻越王母宫塬,之后渡过泾河支流汭河。红25军继续向东边的陕甘边界移动,目的是给国军造成“红军又要打回陕西”的错觉,实则是虚晃一枪,红军准备渡过汭河后,迅速折返西南方向。

当红25军到达汭河河边时,发现平时可以徒涉的河水突然暴涨,大雨给红军增加了渡河困难。

徐海东站在汭河边环顾四周地形,多年积累的丰富战斗经验,使他敏锐地意识到红军一旦在渡河时受到袭击,后果不堪设想。徐海东马上做出部署,命令后卫223团在汭河北岸的王母宫塬上宿营,不得下塬,向泾川方向警戒,掩护先头部队渡河。接下来的情况证明,徐海东的部署有先见之明。

此时,驻守泾川县城的是104旅208团团长马开基。马开基是马鸿宾的亲侄子,平时心高气傲,经常扬言“怕死别打仗”。马开基听说红军到了泾川西南一带,便亲率一千多人冒雨出击。接近王母宫塬时,马开基从望远镜里一看,红军正在渡河,他认为立功受赏的好机会来了,遂命令部队向红军猛冲。

红军渡河时正赶上山洪暴发,先头部队手枪团和225团已经到达河对岸。马家军从塬上冲过来时,223团还在北岸没来得及过河,此时只能背水一战。驻在塬上的223团马上组织防御,机枪手爬上屋顶,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



徐海东(右)和吴焕先(左)

危急关头,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带领部分红军向塬上增援。徐海东腿上有伤,跑不过吴焕先。吴焕先身先士卒,领头冲锋在前,高喊道:同志们,跟我冲啊!坚决把敌人压下去!红军战士们跟着政委向马家军猛扑过去。

当徐海东冲上塬顶时,吴焕先已经倒在了血泊中。红军战士们看到政委牺牲了,高喊着为政委报仇!满腔怒火的红军战士犹如猛虎一般,将马家军逼到塬下的沟里,全部消灭,团长马开基被击毙。

吴焕先政委牺牲时,年仅28岁。自红25军从鄂豫陕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以来,徐海东有事就跟政委商量。吴焕先工作责任心很强,一直是徐海东的好战友、好搭档。徐海东强忍着悲痛,亲自给吴焕先擦洗干净,换上了政委最心爱的那件呢大衣,把他埋葬在泾川县一个叫郑家沟的地方。

送走了吴政委,红25军全体官兵继续踏上了征程。红25军向西南前行,沿着西兰公路又转战了十天。红25军之所以在陇东一带冒险转战,就是为了吸引牵制敌人,等待中央红军到来。但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就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发生争论,耽误了北上时间。红25军因为没有电台,联系不上中央红军,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

国军的注意力都被红25军吸引,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红25军此时处境更加困难,继续等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25军决定折向东北,去找陕北红军。

马鸿宾赶到泾川县城,才知道亲侄子被红军打死了。想起这几天与红军交手,也没占着什么便宜。自己差点被俘虏,侄子也没了,马鸿宾不再轻视红军,嘴里不停地说:没想到这么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

马鸿宾得知红军折向东北方向,经过西峰镇,而35师师部就驻在镇上。马鸿宾害怕红军端了他的老巢,忙命马家军骑兵团一路尾随红军。

红军没有攻打西峰镇,而是继续前行,到达合水县板桥镇。在板桥镇,红军后卫营突然遭到马家军骑兵团的袭击。徐海东本来在队伍前面,听到后面打起来,立马又赶回来。

马家军骑兵总是粘着红军,甩也甩不掉,这让徐海东感到很恼火,“骑兵不好打,你打他跑,你走他又跟来”。徐海东带着重机枪手向敌人猛烈扫射,但敌众我寡,骑兵团发现了徐海东,向他包围过来。

在这危急时刻,225团1营营长韩先楚和政委刘震带队赶来增援,他们抢占了一个高地,以猛烈火力压制住敌人。徐海东的小警卫员牵来了大白马,大喊:军长,快上马!徐海东一跃而上,白马从敌军眼前飞驰而过,敌军看得目瞪口呆,过后才知道骑白马的人正是徐海东。

板桥镇战斗过后,红军彻底摆脱了马家军骑兵的纠缠。九月中旬,红25军终于到达陕北永坪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25军从陕南出发时,全军近四千人,到达陕北根据地后,全军还有三千四百多人。徐海东率红25军灵活机动地转战,既牵制了敌军兵力,也为革命保存了火种。红25军到陕北后,更加巩固了陕北根据地。因此,毛泽东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将军出身贫寒,虽然没上过军校,但英勇善战,指挥打仗毫不逊色。徐海东将军曾笑称,自己毕业于“青山大学”。对将军来说,多年的战斗实践就是最好的学校。

徐海东在当时险恶的形势下,面对国军的围追堵截,把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带到鄂豫陕根据地,再从陕南一路转战到陕北,中途历尽了艰难险阻。红25军于绝境中突围,胜利到达陕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