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8年,林总在东北冷得直哆嗦,可不是冻的,是怕的——他最不想碰的一支国军部队,正悄悄摸向锦州。
谁呢?廖耀湘!这哥们儿不是普通军头,而是“美械王牌军”新六军的老大。结果呢?韩先楚扛起大旗,一顿“走位+群嘲”,真把这支让林总犯怵的主力给收拾了!
不是不报,只是林总还没下决心
1948年10月,东北,风大雪急。林彪踱步牤牛屯,眼下这个仗怎么打,确实棘手。他不是不敢打,而是实在不想跟这位“老熟人”交手——廖耀湘。
这廖耀湘,不一般,真不是随便哪个将军都能归到“国军五大主力”里的。要知道,他的主力部队——新六军,可是经历过兰姆伽军营的美式魔鬼训练,还换了一整套“美械装备”。
1944年8月,新六军正式成军。廖耀湘领着新二十二师、第五十师、十四师三大猛将,在缅北一路狂扫日军防线,一战成名。
特别是在攻打密支那时,顶着暴雨与热带丛林的毒虫瘴气,强攻一个多月,最后硬生生把日军最强的第十八师团撕成碎片。别看他们以前在国内不出名,那是在海外打仗打得猛。
1948年,蒋介石调廖耀湘到东北,说是接替“剿总副总司令”,实际上是东北这摊子实在没人能收拾了,只能把底牌亮出来。
而林总呢,他不是没见过大风浪,但真要碰这位老对手,心里还是有数的。他深知:这不是胡宗南那种靠脸吃饭的部队,而是把美式军事体系吃得透透的精锐兵团。
战前,中央曾来电让林彪等部休整半月,准备拿下锦西、葫芦岛。但“林罗刘”联席一研究,情况不妙:这廖耀湘的兵,不是去增援锦州,而是要掉头偷袭营口。
一旦营口失守,这哥们儿可真能拍拍屁股坐船溜了,那可是直通大连的出海口,战局可就乱了。
而彼时,锦州已解放十天,东野正处于进退两难的节点。如果选择南打侯镜如,那是顺势而为;可真让廖耀湘跑了,就等于放虎归山。
10月18日,东野总部当机立断,命令韩先楚部从新民集结,转向黑山、大虎山布阵,准备截杀廖耀湘。而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整个辽西战局,更是林彪人生中最冒险的一搏。
老廖心太细,没想到对手下手狠
10月19日,辽宁黑山,夜风如刀,树影重重。廖耀湘站在指挥车里,一边盯着地图,一边琢磨自己那“高明的退路计划”——走营口,抢港口,撤海上。
他心里打得那叫一个算盘:我就不听蒋委员长和卫立煌谁的了,我打我的黑山,只要拿下黑山,就能切断敌军南下通道。再一鼓作气夺下营口,谁还能拦我走?
好主意是好主意,可惜对手不是木头人。韩先楚部早已占据黑山北部高地,准备了整整三天。炮兵阵地延伸两公里,步兵梯队分三线部署,等的就是廖耀湘这步棋。
新六军主力第三十三师在先头侦察部队带领下向黑山推进。起初推进顺利,但刚过石佛营子,东野埋伏火力突然爆响,炸弹像下饺子一样砸下来。
10月20日上午7时,第一波冲击打响。两小时内,第三十三师前锋一半损失,指挥链条混乱,被迫停止前进。
廖耀湘紧急调第十四师上阵,结果更惨——这支曾在缅北立过大功的老部队,刚展开阵形,就遭遇东野四纵“旋风迂回战术”,被从侧后包围。
晚上9点,韩先楚再下一城——调动特纵突袭黑山南口,切断廖部退路。到此时,廖耀湘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在下棋,是被人架在棋盘上使劲掐。
而更狠的还在后头。10月21日凌晨,东野第九纵向大虎山西线发起猛攻,封死了通往营口的唯一铁路干线。战至中午,东北野战军宣布完成战役合围。
到这个节骨眼,廖耀湘只能调集所有剩余部队向彰武方向突围,企图拼个血路。但东野已调动十一纵、十二纵堵死那条“血路”。
从空中到地面,廖耀湘的每一条生路都成了东野的“围猎路径”。三天内,国军共计被击毙四万余人,俘虏六万五千人,连一只老鼠都逃不出去。
10月23日,黑山全线平息,东北战场形势彻底倒向人民解放军。
十万王牌,被耍得像坐旋转木马
说到韩先楚,他真正高明的地方,是在于“用兵之奇”和“心理之奇”。早在1946年苏家屯战斗时,韩先楚就以出奇制胜闻名。
这回他看准的是廖耀湘这人看似精明,其实心里藏着点小算计。韩先楚命四纵在黑山外围摆出诱敌架势,故意放松几个防区,让敌人误以为可以“快速突破”。
而东野则在第二线布置重兵,等敌军深入后像关门打狗一样猛砸。这招叫“放长线钓大鱼”,结果好比廖耀湘真以为捞着营口了,其实已经坐上了东野给他安排的“旋转木马”,哪边转都出不去。
10月中下旬的东北已进入初冬,昼夜温差大,浓雾弥漫,地形不熟者寸步难行。而东野部队却在地形熟悉、补给畅通的条件下打起了“夜袭+侧突+包围”的组合拳。
10月24日,在大虎山东侧的小李家村,廖耀湘亲自督战,结果被东野炮火震得耳鸣,差点丧命。
而此时,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出现:新六军军旗在黑山阵地上被缴获。这面旗帜曾在缅北飘扬,被日军称为“东方魔鬼之旗”,如今却在黑土地上被折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廖耀湘本打算利用海港退路,却在大虎山被堵了“咽喉”。营口码头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船,结果没等到人。
最后,新六军十万人马,仅有不足两千人突围成功,其余不是阵亡就是被俘。国军最强的“铁拳”,就此被东野彻底砸断。
韩先楚事后总结:“这仗没啥神奇,就是多动脑筋,多跑几步,打得比他快,绕得比他狠。”简单一句话,背后却是整个东野指挥体系层层推进的胜利。
自此,东北战场进入尾声。
参考资料:
威震黑土地的“旋风将军”韩先楚.档案天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