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大决战》里,让杜聿明手指着卫立煌的鼻子怒斥,只能说高导高见。

卫立煌在国军中的辈分还是比较高的,也是所谓的国军五虎将之一,指挥能力在各个阶段都有不错的表现,无论是十年内战时期围攻鄂豫皖苏区,还是抗战时期担任远征军总司令,在国军中都很不错。

他之所以被派去东北接替陈诚,就是因为他指挥过远征军,而在东北的国军部队主要就是远征军为主体的部队。他担任远征军总司令,就是接替的陈诚,去东北也是接替陈诚。

这个很正常,不光在国军中是这样,解放军这边其实也是一样的。在给一个部队派高级指挥员的时候,都需要考虑资历、过往经历中是否和这个部队有联系等等,不太直接空降一个高级将领来指挥他完全不熟悉的部队。

就算是被派去指挥完全不熟悉的部队,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会带一些自己熟悉的将领,关键时刻能顶得上。

比如长征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就曾考虑过派刘伯承和徐向前换一下工作,虽然后来没有换,但后来组建援西军的时候,部队是原四方面军的部队为主,指挥就是刘伯承。后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刘伯承也就直接出任129师师长了。

杜聿明的资历不仅不如卫立煌,比罗卓英也是要差一截的。远征军第一期出征缅甸的时候,派的总司令就是罗卓英,杜聿明是副总司令,但实际上是他负责指挥,这也是因为当时预定的主力作战部队是第五军,而第五军是在杜聿明手上组建起来的,所以他比较合适。

也是因为杜聿明资历尚浅,不能独挡方面,所以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抢占东北的时候,他只担任东北保安司令,负责军事指挥,但行政上另派了熊式辉。陈诚到东北之后就是党政军一把抓了,卫立煌到东北也是直接就当东北剿总司令,也是党政军一把抓。

在出辽西的问题上,廖耀湘不肯出辽西,其实问题也不在卫立煌身上,如果廖耀湘愿意出辽西,卫立煌下不下令都会出,如果廖耀湘不肯去,卫立煌就算是下命令,也没什么用。廖耀湘从远征军开始,跟杜聿明的关系要比跟卫立煌密切多了。

卫立煌只是在拒绝出辽西的问题上,支持了廖耀湘的意见,但俩人的想法并不一样。卫立煌想的是固守沈阳待变,而廖耀湘想的是出营口,方便随时从海上逃走。所以,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走廊被打乱之后,下面的部队联系到卫立煌,卫立煌给的命令也是直接往沈阳撤退。

杜聿明最多也就是跟卫立煌商量,看能不能一起劝廖耀湘出辽西,卫立煌不同意也就算了。就算卫立煌不同意,杜聿明也不会很强硬地要求卫立煌这么做,他也没这个权限,资历上更不用说。

更何况,杜聿明的性格也没有这么强势,极少与上级直接发生冲突,除了在缅甸和史迪威冲突之外,这还是因为有常公的亲自指示。

杜聿明被临时抓差去东北的时候,东北已经成了死局,杜聿明其实也并不强求廖耀湘兵团直接出辽西去反攻锦州,所以他也没有必要和卫立煌当面吵架。

这和他到徐州之后的第一个想法被刘峙否决之后,他也没有坚持是一样的。他认为应该暂时不去增援黄百韬兵团,而应该让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尾追中野,但刘峙认为不增援黄百韬兵团无法对上面交代,他也就放弃了。

因为当时国军的情报已经非常差,他自己也无法从这些情报里判断解放军的主要意图到底是什么,只是从常识出发,觉得不可能到处都是解放军主力。他自己也觉得,如果去追中野没追上,黄百韬兵团也完了,他对上面也没法交代。

所以,让杜聿明去和卫立煌吵架,虽然看着好像有点戏剧冲突,但其实是反映出了高导这个团队完全没有常识,就硬上了。就像他之前拍三国,编剧朱苏进说他没看过《三国演义》却安排了关羽张飞怀疑诸葛亮一样,都是自作聪明。

这个剧里类似的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情还有不少,比如安排杜聿明把傅作义称呼为宜生兄,就是很滑稽的。

当然,类似的情况也很多,比如《大明风华》其实还不错,但给朱棣手下的将领安排的名字特别搞笑,是平安盛庸,还让这俩以靖难老臣的身份去劝朱棣,不要释放靖难遗孤,也不知道编剧咋想的,是不是没看过这俩人的基本事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